×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课程政策的监测与评估研究(基于系统实施忠实度的视角)

课程政策的监测与评估研究(基于系统实施忠实度的视角)

1星价 ¥29.8 (6.2折)
2星价¥29.8 定价¥4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76024739
  • 装帧:一般轻型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11
  • 出版时间:2022-09-01
  • 条形码:9787576024739 ; 978-7-5760-2473-9

本书特色

探讨从系统实施忠实度的视角建立课程政策实施分析框架。 课程政策以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和教材为核心载体,是国家教育意志的表征。然而,在传统的课程政策研究中存在着重视课程政策结果(主要是学业成绩),忽视课程方案、课程标准以及教材实施过程的问题,尤其缺乏揭示课程方案实施过程忠实度的实证依据。本书从系统实施忠实度的视角建立课程政策实施分析框架,并且以作为课程标准和教材母体的课程方案的实施状况为例展开相应的实证研究。研究揭示了当前义务教育课程实施过程的现状,并依据现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落地实施的相关建议,对于未来课程方案的修订和编制提供了一定的证据支持。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理论驱动的教育实证研究著作,通过对国内课程政策及其相关的研究进行回顾,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课程政策研究的未来方向,进而提出课程政策监测与评估话题;然后分析课程政策监测与评估的内涵、现状与挑战。同时,提出为了课程政策监测与评估急需改变只关注结果评估的现状,需要对课程政策的实施过程中进行监测与评估研究,正因如此,本文解决实施忠实度监测与评估的框架来建构课程政策监测与评估的理论框架。以此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监测与评估提供了过程视角。

目录

**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课程政策研究的历史与走向
一、 课程政策的创建与遭受破坏(1949—1977年)
二、 课程政策的重新制定与课程制度的试验(1978—2000年)
三、 以学生为本的国家课程政策的探索与制定(2001年至今)
四、 我国课程政策研究的未来取向

第二章 课程政策监测与评估的内涵、现状与挑战
一、 课程政策监测与评估研究的内涵
二、 课程政策监测与评估的现状
三、 课程政策监测与评估研究的特征与评述
四、 新时代课程监测与评估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第三章 实施忠实度视角下课程政策监测与评估的必要性
一、 实施忠实度的内涵
二、 实施忠实度研究的方法
三、 实施忠实度的功能
四、 基于实施忠实度开展课程政策监测与评估的意义

第四章 实施忠实度的发展历史与理论模型
一、 实施忠实度的发展历史
二、 要素视角下的实施忠实度
三、 过程取向视角下的实施忠实度
四、 “系统视域”下的实施忠实度模型

第五章 系统实施忠实度视角下课程政策评估理论模型和指标体系建构
一、 系统实施忠实度视角下课程政策监测与评估理论模型
二、 系统实施忠实度视角下课程政策监测与评估指标体系

第六章 系统实施忠实度视角下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监测研究
一、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监测的必要性
二、 理论框架和研究问题
三、 研究方法
四、 义务教育阶段国家课程实施的成就与局限
五、 义务教育阶段国家课程实施的未来走向

第七章 系统实施忠实度视角下的学科课程监测研究: 以科学类课程为例
一、 科学类课程监测的必要性
二、 研究框架与设计
三、 研究结果
四、 义务教育阶段科学类课程实施的应对策略

第八章 系统实施忠实度视角下的学科课程监测研究: 以道德与法治课程为例
一、 道德与法治课程监测的必要性
二、 研究框架与设计
三、 研究结果
四、 义务教育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应对策略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节选

第二章 课程政策监测与评估的内涵、现状与挑战 一、课程政策监测与评估研究的内涵 课程政策是国家育人目标的重要载体,为课程改革理论和实践研究指明了方向。但是,如何确保课程政策落实的效果,如何根据课程政策实施过程不断完善课程效能等问题及需要进行深入研究,也就是说如何更好发挥课程政策育人功能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然而,要实现这些目标,必要涉及到对课程政策的监测与评估研究,因此,开展课程政策的监测与评估研究也成为了当务之急。 (一)开展课程政策监测与评估研究的意义 1.从监测入手深化和落实“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思想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重要政策目标,然而,政策目标从中央到地方往往经历一个政策细化或再规划的过程,从政策的制定到不同层面政策主体的执行,期间存在着很多的操作技术和内容需要细化,这种细化的操作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具有情境性和个体差异性,这些差异性导致了国家关于“教育公平”“教育质量”等政策思想无法落到实处。故而,本研究聚焦于课程政策的监测与评估。一方面,可以从课程层面减少课程与教学方面的差异,促进表现不良的行政主体及时改进,实现课程与教学方面的公平与均衡;另一方面,一般而言,课程政策执行得越好,越有利于实现好的教育,课程政策监测与评估研究成果能够总结现有课程政策执行好的学校或者地区的经验,并将其辐射至课程政策执行较为弱势的学校或地区。 2.为解决当前课程政策流于形式的状况,推动基于证据的课程问责 课程政策落实不到位是我国教育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比如国家课程方案非常清楚地规定每周有体育、艺术课的课时,但有些学校随意“缩水”课时或取消这些高考不考的科目,等等。教育结果(如分数)总是要被人比较的,由于“缺乏课程政策的数据”,结果导致部分地方或学校选择“不择手段抓分数”,以致区域教育生态严重失衡、教育竞争极不公平等。这些问题的根源之一就是缺乏大规模、可比较、专业权威的课程政策监测与评估数据。结果导致,只有看得见的结果分数,没有关注政策执行的过程证据,教育问责无法开展。因此,本研究希望通过课程政策监测理论与技术的研究,建立课程政策过程的监测与评估数据库,为破解长期存在的教育“顽症”、推动课程问责做出贡献。 3.解决课程政策与课程实践“两张皮”现象,促进我国课程改革深化推进 在我国课程政策的实践中,课程政策与课程实践之间的“两张皮”现象一直是困扰中国新课程改革纵深推进的顽疾。课程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表面化、虚假化、失真化等异化现象。通过对课程政策的监测与评估,一方面检视课程政策中所蕴涵的新的课程理念、课程文化、课程行动方式是否得以落实与内化;另一方面监测与评估课程政策与课程实践的切合度。课程政策的监测与评估为课程实践提供了教学改善与学习改进的指导性意见,提高课程政策的现实操作性,从而使课程政策对课程实践的影响由表层走向了深度变革。 (二)课程政策监测与评估的概念 关于课程政策,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理解,但是主要存在以下几种:其一,有学者从课来源上将课程政策作为教育政策的一个下位概念,并且其是依据国家教育目标制定的涉及课程性质及其对课程要素影响的政策,比如,黄忠敬认为课程政策是教育政策的具体化,它集中地反映并支持着教育政策,并且在他看来,课程政策是在国家总的教育目的的指导下制定的,它规定着课程的性质,关系到课程的决策,制约着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对整个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影响,是整个教育改革的“芯”。 其二,有学者从本质出发,将课程政策规定为是为了调整课程权力而制定的行动纲领和准则。比如,胡东芳指出:“课程政策定义为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一定社会秩序和教育范围内,为了调整课程权力的不同需要、调控课程运行的目标和方式而制定的行动纲领和准则。 课程政策是一个相对比较上位的概念,但是它却有着具体的、制度化的特定载体。 这些载体虽然涉及面很广,但主要是指课程计划(教学计划)、课程标准 (教学大纲)以及教科书, 它们是承载课程政策信息的有形文件,换言之,课程政策的主要精神和实施手段是通过它们来得以传达和实现的。”塞勒等人指出:“课程政策是教育行政当局针对目前社会需求、学生愿望及未来发展的趋势,依据国家教育宗旨与法令规章,确定课程计划,规划教学内容,调整课程结构,经由法定程序公布实施,成为行政部门或教育机构执行的准则。” 也有学者认为:“课程政策作为政府的一项政治措施, 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方面提出了诸多理念、目标与行动策略,为课程实践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政策依据与行动纲领。 其三,从呈现形式上,有将课程政策理解为是教学内容和课程开发指南的书面文本。比如,沃克尔认为:“课程政策通常是有关应当教什么以及作为课程开发指南的一个书面陈述” ;薛家宝指出:“课程政策所强调的问题涉及毕业要求,必修课程以及某一领域知识的大概框架。” 根据上述分析可知,研究者们在来源、本质和形式上对课程政策的内涵作了全面的分析,结合不同学者的理解,本研究认为,课程政策是教育政策的一个具体化概念,其是以书面形式呈现、为调整课程权力而制定的行动纲领和准则。课程政策在教育实际中有着很多的表征形式,比如,包含课程准则的教育政策、专门的课程政策等;但是课程政策的核心表征形式主要是三种:国家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和教材。 监测与评估(Monitoring & Evaluation)是一项有力的公共管理工具,被认为是能够用于促进政府和组织达成目标。 监测(monitoring)是一个收集和分析信息的日常任务,以便通过这些信息揭示项目过程是如何进行的以及项目过程中哪些方面需要修正。也就是说,监测是一项持续性的工作,其利用系统收集到的信息帮助管理者和利益相关者保持对项目的进展情况、资金分配情况以及项目目标的达成情况。 并且当项目过程中出现状况的时候,可以通过监测信息及时给项目管理者提供反馈,进而做出一些策略上的调整,确保项目能够按照目标实施。一般而言,监测主要回答这六个方面的问题: ?? 项目或政策是否按照计划实施和执行? ?? 项目与对象之间是否一致? ?? 项目规划的结果是否能够有效完成? ?? 现实的结果是否与项目*终结果相关? ??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 面对项目执行过程中的变化,需要有哪些决策方面的调整?

作者简介

雷浩,紫江青年学者,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副所长。当选“2020—2021年度上海社科新人”,入选“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等,曾荣获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三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等荣誉。 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评价、教师专业发展、学生学习与发展(交叉领域研究)的研究。曾主持全国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国家一般课题,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国家青年课题,参与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课题等项目。近年来,在《教育研究》《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Journal of Educational Computing Research》等重要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多份政策咨询报告被批示或采纳。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