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技术创新、终极控制权结构对资本结构的影响研究

技术创新、终极控制权结构对资本结构的影响研究

1星价 ¥24.5 (4.9折)
2星价¥24.5 定价¥50.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76801644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160
  • 出版时间:2022-10-01
  • 条形码:9787576801644 ; 978-7-5768-0164-4

内容简介

  本专著以技术创新为切人点,针对两权偏离度与公司技术创新投入之间具有负向关系、技术创新投入的确是zhong极控制权结构影响公司资本结构的中介变量、技术创新模式对zhong极控制权结构影响资本结构的调节效应等问题,就技术创新投入对zhong极控制权结构影响目标控制公司资本结构的中介效应问题和技术创新模式对zhong极控制权结构影响目标控制公司资本结构的调节效应问题进行了研究。以期对技术创新活动中zhong极控制股东影响目标控制公司资本结构的问题进行较为系统的探讨。

目录

目 录
第1章 引言 1
1.1 选题背景和问题提出 1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3
1.2.1 研究目的 3
1.2.2 研究意义 4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6
1.3.1 研究方法 6
1.3.2 研究思路 7
1.3.3 研究内容 8
1.4 研究创新与研究局限 10
1.4.1 研究创新 10
1.4.2 研究局限 11
1.5 关键术语的界定 12
1.5.1 资本结构 12
1.5.2 终极控制股东 13
1.5.3 终极控制权 14
1.5.4 技术创新 16
2 技术创新、终极控制权结构对资本结构的影响研究
第2章 相关文献回顾 20
2.1 主要资本结构理论的有关研究 20
2.1.1 MM理论 20
2.1.2 静态权衡资本结构理论 22
2.1.3 信号传递资本结构理论 22
2.1.4 啄食融资资本结构理论 23
2.1.5 市场时机资本结构理论 23
2.1.6 委托代理成本资本结构理论 24
2.1.7 控制权资本结构理论 25
2.1.8 产业组织资本结构理论 27
2.1.9 文献评述 28
2.2 终极控制权私有收益的有关研究 29
2.2.1公司治理矛盾与终极控制现象 29
2.2.2 终极控制权私有收益的有关研究 32
2.2.3 文献评述 33
2.3 终极控制权结构影响资本结构的有关研究 35
2.3.1 国外研究情况 35
2.3.2 国内研究情况 36
2.3.3 文献评述 40
2.4 终极控制权结构影响技术创新的有关研究 41
2.4.1 传统研究视角下公司治理影响技术创新的有关研究 41
2.4.2 终极控制视角下公司治理影响技术创新的有关研究 42
2.4.3 文献评述 47
2.5 公司技术创新影响资本结构的有关研究 49
2.5.1 创新战略影响资本结构的有关研究 49
2.5.2 创新投入影响资本结构的有关研究 50
2.5.3 创新产品影响资本结构的有关研究 51
目 录3
2.5.4 创新能力影响资本结构的有关研究 51
2.5.5 文献评述 51
2.6 小结 52
第3章 终极控制权结构影响资本结构、技术创新的理论分析 53
3.1 终极控制权结构的特征分析 54
3.2 终极控制权结构影响资本结构的机理分析 56
3.2.1 负债融资的治理效应分析 56
3.2.2 终极控制股东负债融资的选择分析 59
3.2.3 终极控制权结构影响资本结构的机理分析 64
3.2.4 终极控制权结构影响资本结构的一个简单理论模型 67
3.3 终极控制权结构影响技术创新的机理分析 69
3.3.1 激励效应分析……… 69
3.3.2 抑制效应分析 71
3.3.3 终极控制权结构影响技术创新模式的机理分析 75
3.4 小结 77
第4章 终极控制权结构影响技术创新投入的实证分析 79
4.1 研究假设 80
4.1.1 两权偏离度对技术创新投入的影响 80
4.1.2 技术创新模式对技术创新投入的影响 81
4.1.3 技术创新模式对两权偏离度影响技术创新投入的调节效应 82
4.2 模型的设计和指标的选取 84
4.2.1 变量定义 84
4.2.2 模型设计 87
4.2.3 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88
4.3 计量模型的估计结果与回归分析 89
4 技术创新、终极控制权结构对资本结构的影响研究
4.3.1 描述性统计分析与均值差异检验 89
4.3.2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91
4.3.3 静态面板回归分析 94
4.3.4 稳健性检验 98
4.4 小结 99
第5章 技术创新投入对终极控制权结构影响资本结构的中介效应分析
101
5.1 研究假设 102
5.1.1 两权偏离度对资本结构的影响 102
5.1.2 两权偏离度对技术创新投入的影响 103
5.1.3 技术创新投入对资本结构的影响 104
5.1.4 技术创新投入对两权偏离度影响资本结构的中介效应 106
5.2 模型的设定和指标的选取 108
5.2.1 变量定义 108
5.2.2 模型设计 110
5.2.3 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114
5.3 计量模型的估计结果与回归分析 115
5.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115
5.3.2 静态面板回归分析的相关检验 116
5.3.3 静态面板回归结果及中介效应的分析 117
5.3.4 稳健性检验 119
5.4 小结 122
第6章 技术创新模式对终极控制权结构影响资本结构的调节效应分析
123
6.1 研究假设 124
目 录5
6.1.1 两权偏离度对资本结构的影响 124
6.1.2 技术创新模式对资本结构的影响 125
6.1.3 技术创新模式对两权偏离度影响资本结构的调节效应 125
6.2 模型的设计和指标的选取 128
6.2.1 变量定义 128
6.2.2 模型设计 130
6.2.3 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131
6.3 计量模型的估计结果与回归分析 132
6.3.1 描述性统计分析与均值差异检验 132
6.3.2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134
6.3.3 静态面板回归分析 137
6.3.4 稳健性检验 140
6.4 小结 142
第7章 研究结论和建议 144
7.1 主要结论 144
7.2 政策建议 145
参考文献 148
展开全部

节选

  1.5.1资本结构  企业资本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获得:留存收益、负债融资和权益融资。留存收益来源于企业内部,是企业日常经营积累所得的一部分。留存收益的资金使用成本较低,没有显性成本。不过,留存收益规模往往有限,而且波动性较大,容易受到企业经营政策、市场环境和利润水平波动的影响。负债融资和权益融资都来源于企业外部,是企业通过金融市场筹集到的用于自身经营发展的资金。相较于留存收益,负债融资和权益融资的规模更大。首先,看负债融资。负债融资其实是在债务合同约定的各种事项下,债务人到期还本、定期付息而获取的资金。负债融资主要包括企业与相关经济主体之间的信用往来资金,既有公司债券,也有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还有企业之间的信用资金。虽然负债融资能够缓解公司经营发展所需要的资金缺口,并且有助于控股股东在保证控股地位不变的情况下增加可控的财务资源,但是定期付息、到期还本使得公司财务受到约束。另外,债权人为了保护自身权益不受影响,往往要求负债企业要具有良好的信用记录、坚实的资产抵押,而且经常会针对负债企业的各种经营管理决策提出附加条款,从而对企业经营管理施加外部约束。其次,看权益融资。权益融资,又被称为股权融资,主要是指通过在资本市场上发行股票的方式来筹集资金和获取资本,主要包括原始投资者投入的资金和增发配股所筹集到的资金。企业在获取权益资本的同时会出让相对应的企业产权,而且权益融资还具有剩余索取权,享有剩余收益权。相对于其他资金来源,权益融资规模更大、财务约束更小;但融资成本往往高于债务融资,同时会产生股权稀释效应,会影响原有股东的相关权益。由此可见,各种来源的资金都有各自的优势和劣势,企业应当按照自身需要和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资金、构建合理的融资结构,从而减少融资成本,利用财务杠杆实现企业价值*大化。  资本结构是企业资本的组成和相互关系,是指企业从多条内外部融资路径中获得的各种资本占总资本的比例,不同的筹资方式组合会使得企业资本结构发生变化。另外,各种来源的资本有长期和短期之分,广义的资本结构是企业全部资本的组合及其比率关系,狭义看资本结构是长期资本的组合及其比率关系,本书将使用广义的资本结构概念。衡量资本结构的具体指标有很多,比如短期负债/总资产、长期负债/总资产、总负债/总资产、负债、权益、权益/总资产,以上指标需要根据具体研究问题针对性地选择。本书主要研究终极控制股东的负债融资偏好,所以在指标选择时采用总负债/总资产来衡量目标控制公司的资本结构水平,分析企业所有负债占企业资金来源的比例构成,不区分是短期负债,还是长期负债。  1.5.2终极控制股东  股东是通过向股份有限公司出资并获取股份的投资者。随着公司治理的主要矛盾从**类委托代理关系问题转向第二类委托代理关系问题,终极控制现象便逐渐形成了,它是股权分散走向股权集中并继续深入推进的结果。在这一过程中,股东也逐渐经历了大股东、控股股东和终极控制股东的演变过程。  在股权集中的背景下,持有公司股份数量*多的投资者往往被称为公司大股东(或**大股东)。如果公司所有股份能够实现同股同权,那么公司大股东便可以因其持股数量*多而具有较多的投票权。控股股东与大股东不一样,中国《公司法》对控股股东①的内涵已经做了具体的认定。控股股东应当是通过持有公司股票数量占绝对多数或者通过其他方式对公司重大决策产生决定性影响的股东。判断控制股东并不应当通过股东持有公司的股票数量来认定。一般而言,股份有限公司控股股东可以通过签署特定协议、向董事会派驻特别代表、行使特别投票权等方式获得实际上的控制权。通过对大股东和控股股东的认定分析可以发现,公司大股东和控股股东并非完全一致。当公司大股东能够对公司重大决策产生决定影响时,便可以称为控股股东;如果大股东不能对公司的重大决策产生决定性影响,便不能称为控股股东。相反,即使股东持有相对少的股份,但是通过一些特定的方式方法对公司重大决策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那么该股东便能称为公司的控股股东。终极控制股东是股权集中现象进一步演化的结果,是通过复杂的投资关系能够支配目标控制公司重大事项的投资者。依照相关规章①的认定,相较之大股东、控股股东,无论是否持有公司股票,终极控制股东必须是能够通过特定方式和复杂的控制链条关系来支配公司行为的投资者。  综合以上分析,大股东、控股股东和终极控制股东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分析时应根据不同的背景和问题使用特定的概念,而不能混淆使用。

作者简介

  张博,男,汉族,山东蓬莱人,安徽财经大学金融学院讲师,金融学博士。2007年3月至今在安徽财经大学工作,其间于2019年12月毕业于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获金融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公司金融、环境金融。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