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100212069
  • 装帧:70g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641
  • 出版时间:2022-10-01
  • 条形码:9787100212069 ; 978-7-100-21206-9

本书特色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约翰·斯坦贝克代表作,1940年普利策奖获奖作品

内容简介

本书为美国作家约翰·斯坦贝克于193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小说以上世纪三十年代美国经济危机时期中部各州农民破产、逃荒和斗争为背景。斯坦贝克深情地讴歌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助精神,表达了对和谐的人际关系的赞美。在斯坦贝克的观念中,人与人互不了解,难以沟通,生活有时甚至是无望的,但斯坦贝克始终保持着一点希望的火花,他相信人类*终还是能抵达乐土的。从小说*后一句话罗莎夏“渐渐合拢嘴唇,神秘地微笑了”这句话看出,作者认为只要普通人之间互相关照,生活是有希望的。这就是他的灵感的来源,也是他的作品的精神所在。他认为人类有面对失败不气馁、勇敢、怜悯和爱的能力,在与软弱和绝望进行的漫长战争中,这些是希望所在。

目录

**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八章
第二十九章
第三十章
展开全部

节选

  《愤怒的葡萄》:  在车马往来、路面被车轮磨损和马蹄践踏的大路上,干结的泥块化成了尘埃。地面上的各种活动都会把尘土扬到空中:步行的人把薄薄的一层尘土扬到齐腰一般高,大车把它扬到篱笆顶端,汽车则在后面滚起一阵尘雾。这尘土很久才会落下来。  六月过了一半,得克萨斯和墨西哥海湾的天空中泛起了大块大块的云,高高的、含雨的浓云。田野上的人们抬起头来望着这些云,用鼻子去闻一闻,伸出湿润的手指去辨辨风势。天上飘着云的时候,田野上的马都有些着慌。浓云洒下几点雨,便匆匆忙忙地转到别的地方去了。云飘走以后,天空又恢复了灰白色,太阳依旧像烈焰般照射着。只是尘埃中间雨点落到的地方有了一些凹穴,玉米上有了一些澄清的水珠。  一阵和风追随着雨云,把它们赶向北方,轻轻地吹动着正在干枯的玉米。一天过去了,风渐渐大了起来,但风势还很平稳,不是一阵阵的。大路上的尘埃飞扬起来,落在田边的野草上,落在附近的田地里。现在风更大了,刮着玉米地里雨后干结的地面。天空弥漫着尘土,愈来愈暗;风掠过大地,卷起尘土送往别处。风越刮越猛。雨后干结的地面裂了开来,田野上的尘土飞扬到空中,形成一道一道灰色的烟雾。玉米迎风扑打着,发出了呼啦啦的干涩声响。*细的尘土现在已不落回大地,而是消失在逐渐变暗的天空中了。  风越刮越猛,在石头底下吹过,卷起稻草和枯叶,甚至还卷起小土块,在掠过田野的时候留下了它的踪迹。天空很昏暗,太阳已成了一团红光,空气中有一种刺人的阴冷感。夜里,风以更快的速度掠过地面;它在玉米的根脚间灵巧地掘着,玉米用它软弱了的叶子与风搏斗,直到根部被猛掀猛撬的风刮松了,于是每一根茎秆都横倒在地上,标志着风向。  黎明到来了,白昼却不露面。灰蒙蒙的天空出现了一轮红日,那只是一个朦胧的红色圆盘,放射出微弱的光线,好似黄昏一般;再过些时,阴暗的天色重新变成了一片漆黑,风在伏倒的玉米上呜呜地悲鸣。  男男女女都挤在自己的家里,出去的时候都在脸上扎了手帕盖住鼻子,还戴了风镜保护眼睛。  一到夜里更是漆黑一团,因为星光没法穿过尘沙照到地面,窗内的灯光甚至还照不出院落。现在,尘沙和空气匀称地搀杂在一起,成了尘沙和空气的混合物了。家家户户都紧关着门窗,用布塞住了缝隙,然而细得连肉眼也看不出的尘沙还是钻进来,像花粉一般停积在桌椅上和碟子上。人们从自己的肩膀上把尘土掸下来。门槛上也积聚着一行一行的尘沙。  夜半,风止了,地面平静下来。尘沙弥漫的空气所起的隔音作用比雾还大。睡在床上的人听见风停了。他们是在大风平息之后醒来的。他们静静地躺在那里,在沉寂中凝神谛听。一会儿,鸡叫了,啼声也是沉闷闷的,人们在床上辗转反侧,巴望着天亮。他们知道空中的尘沙得经过好久才能澄清。早上,尘沙像雾一般笼罩着,太阳红得像鲜血一样。尘沙整天像从天空中筛下来一样,到第二天还是往下筛落,给大地铺了一床平整的毯子。这尘沙落在玉米上,积在篱笆顶上,堆在电线上;它也落在屋顶上,覆盖在野草和树木上。  人们从家里出来,嗅到了热辣辣的刺鼻的空气,赶紧掩住了鼻子。孩子们也从家里出来,却不像雨后那样奔跑着或是叫喊着。男人们站在他们的篱笆旁边,看着受灾的玉米正迅速地干枯下去,只有少许绿意从尘沙的障翳下透出来。他们沉默着,不大动弹。妇女们从家里出来,站在自己的男人身边——悄悄窥测他们这回是否会完全泄了气。妇女们偷偷地打量着男人们的脸色,只要他们不气馁,玉米没有收成也不要紧。孩子们站在旁边,用光着的脚趾头在尘沙上画着图,暗自留意着大人们是否会泄气。孩子们窥探着大人们的面孔,又用脚趾小心地划着线条。马儿来到水槽边,用鼻子拨开水面的尘沙喝水。过了一会儿,那些呆望的男人的脸上失去了迷惘的神态,变得勇敢、愤怒,有应付困难的决心了。于是妇女们知道她们已经平安无事,男人们不会泄气了。她们问道,我们怎么办呢?男人们回答说,我不知道。但是问题已经解决了。妇女们知道问题已经解决了,那些呆望着的孩子也知道问题已经解决了。妇女们和孩子们都深深地知道,只要家里的男人挺得住,他们就再没有忍受不住的灾难了。妇女们走进屋去做活,孩子们开始玩耍,但是起初玩得很小心。这一天太阳升得越高,它的红色也褪得越多。强烈的阳光照射着尘沙覆盖的土地。男人们坐在自己的家门口;他们手里拿着小树枝和小石头,忙着在地上写算。男人们静静地坐在那里——想着——算着。  ……

作者简介

约翰·斯坦贝克(1902-1968),20世纪美国作家。曾在《纽约时报》担任记者。代表作品有《人鼠之间》、《愤怒的葡萄》、《月亮下去了》、《伊甸之东》、《烦恼的冬天》等。在斯坦贝克的艺术世界中,对人类贫苦物质条件下各种生存状态的观照与描绘,具有一种突出的、决定性的地位。这是他小说创作(也包括大部分新闻纪实性作品)的一个普遍特征。约翰·斯坦贝克的许多作品以美国的土地和人民为题材。他替穷苦人说话,为被压迫者申辩。他的小说刻画了富于同情心和人情味的真实可信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他们生活时世的广阔壮丽的图景。例如《愤怒的葡萄》以经济危机时期中部各州农民破产、逃荒和斗争为背景。小说突出描写这些破产农民的互助友爱的精神。互不相识的难民只要走在同一条逃荒路上,就有了共同的语言,就可以在同样困苦的人们中间得到支援和接济。 胡仲持(1900-1968),著名编辑、翻译家。“五四”时代就和中学同学合编学运刊物《自助周刊》。二十年代初,考入《新闻报》,任记者,一年后入《商报》,任电讯编辑。兼菲律宾《华侨商报》、新加坡《新国民报》等报特约通讯员。1921年参加文学研究会。“五卅”惨案后负责宣传组织群众工作。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