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302623601
  • 装帧:平装-胶订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588
  • 出版时间:2023-07-01
  • 条形码:9787302623601 ; 978-7-302-62360-1

本书特色

本书为全面系统阐述混合教学改革的工具性手册,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等教育创新中心联合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组建的来自中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五十余人的专家团队协同撰写。手册体现了全球性与本土性、经典性与时代性、普遍性与特殊性、实践性与理论性的统一,具有现实参考价值。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阐述混合教学改革的相关理论,从课程、专业、学校三个层面提供混合课程教学设计、信息时代专业重构、学校实施混合教学改革的内容、方法及策略,还提供国内外的实践案例,*后展望未来发展。既澄清概念、阐释理论,体现学术引领性,也提供方法、工具和资源,注重实用性。本书系统化阐释混合教学改革的相关理论,揭示混合教学改革的学理依据,可供研究者参考;也从课程、专业、学校三个层面提出混合教学改革的方法、策略,并提供实践案例,可供教师、专业负责人、院校领导和管理人员开展混合教学改革参考,也可供教育行政部分管理者、相关企业从业人员参考。

目录

目 录 **章 基础理论篇 1 **节 混合教学的概念及其发展 1 第二节 混合教学产生与发展的理论依据 3 一、心理学依据 4 二、教育学依据 18 第三节 混合教学的理论基础 23 一、系统论及其对混合教学的指导 24 二、教育传播理论及其对混合教学的指导 27 三、学习理论及其对混合教学的指导 35 四、课程理论及其对混合教学的指导 62 五、教学理论及其对混合教学的指导 73 第四节 混合教学模式 87 一、认知学徒制教学模式 87 二、基于资源的学习模式 90 三、基于项目的教学模式 92 四、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 97 五、分布式学习模式 99 六、随机进入教学模式 100 七、案例式教学模式 101 八、翻转课堂模式 103 第五节 混合教学设计模式和混合教学实践模式 105 一、混合教学设计模式 106 二、混合教学实践模式 128 第六节 学习者混合学习的特点和需求 134 一、不同学习风格类型的学习者混合学习特点 135 二、不同自我效能的学习者混合学习特点 142 三、不同学习态度的学习者混合学习特点 146 四、不同学习动机的学习者混合学习特点 148 第二章 课程教学篇 153 **节 混合课程教学的核心要素与基本环节 154 一、混合课程教学的核心要素及其关系 154 二、混合教学的基本环节 158 第二节 分析混合课程的现状与学习者特点 161 一、分析混合课程的现状 161 二、分析混合课程的学习者特点 164 第三节 分析混合教学的环境 171 一、分析混合教学环境的基本原则 171 二、物理教学环境的选用 172 三、网络学习空间的选用 175 第四节 明确混合课程教学目标 177 一、确定混合课程总体目标 177 二、划分学习单元 179 三、确定学习单元目标 180 第五节 确定混合课程学习内容与呈现形式 186 一、组织混合课程的学习内容 186 二、确定混合课程教学内容呈现形式的原则 190 三、开发数字化学习资源 196 第六节 设计与实施混合课程学习活动 199 一、混合课程学习活动的整体安排 199 二、混合课程线上线下学习活动的安排 205 三、学习单元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207 第七节 评价学习者的混合学习效果及反馈指导 220 一、课程单元的混合学习效果评价及反馈指导 221 二、课程的混合学习效果评价 228 三、混合学习效果的评价策略 229 四、测量学习者学习动机和能力的工具 236 第八节 多种模式混合课程的实施要点 237 一、基于不同学习目标的混合课程 238 二、基于不同时空的混合课程 239 三、基于不同教学环境的混合课程 239 第九节 混合课程实施效果的评估与反思 241 第三章 专业与学科建设篇 245 **节 现代大学制度下的专业与学科责任 246 一、专业与学科的区别及联系 246 二、信息时代引发的跨学科革命 248 三、信息时代推动了专业办学的变革 252 第二节 信息时代对专业改革提出的要求 256 一、从专业人才的特定性到连通性 256 二、从专业办学的独立性到协同性 261 三、从专业方向的封闭性到开放性 263 第三节 信息时代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体系重构 267 一、专业体系的变革与调整 267 二、专业人才的定位与培养 269 三、专业发展的融合与创新 275 第四节 信息时代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优化与支持体系建设 277 一、服务于高质量人才需求的培养过程设计 277 二、体现用户至上的培养过程支持体系建设 279 第四章 学校改革篇 283 **节 学校系统推进混合教学改革的总体框架 283 一、学校系统推进混合教学改革的实施框架 283 二、学校不同主体推动混合教学改革的系统框架 286 第二节 学校系统推动混合教学改革的核心要素 290 一、制订目标与规划 290 二、构建组织机构 309 三、出台政策与规范 313 四、形成文化氛围 316 第三节 学校系统推动混合教学改革的策略 318 一、学校推动混合教学改革的着力点 318 二、学校推动混合教学改革的策略 320 第四节 学校系统推进混合教学改革的效果评价 323 一、高校混合教学改革实施效果的自评框架 323 二、UNESCO 高校混合教学实施自我评价工具 324 三、 基于教师群体在线行为的混合教学实施定量评价框架 325 第五章 支持服务篇 336 **节 混合教学支持服务概述 336 一、混合教学支持服务的理论依据 336 二、混合教学支持服务的原则 340 三、混合教学支持服务的核心内容 341 第二节 面向学习者的学习支持服务 342 一、学习规划与引导 343 二、学情诊断与辅导 349 三、学习监测与干预 357 四、学习评价与反馈 363 第三节 面向教师的教学支持服务 368 一、教学培训支持 368 二、课程教学支持 369 三、激励政策支持 372 四、课程评价支持 372 第四节 混合教学环境和资源支持 375 一、混合教学物理环境 377 二、混合教学网络学习空间 399 三、混合教学的工具 407 四、混合教学的资源 416 第六章 实践案例篇 422 **节 案例概述 422 一、混合教学案例的作用与价值 422 二、混合教学案例的使用方法 423 三、案例内容的基本结构 424 第二节 具体案例呈现 425 第七章 未来展望篇 522 **节 混合学习空间:系统推进教学改革的基础 523 一、混合学习空间将成为未来教学的场所 523 二、混合学习空间构建与应用的支持技术 524 三、混合学习空间的未来发展 527 四、学习空间的发展对混合教学的影响 528 第二节 开放教育资源:促进混合教学改革的重要学习资源 530 一、开放教育资源的种类 530 二、开放教育资源的未来发展方向 533 三、促进开放教育资源应用的策略和建议 536 第三节 泛在学习:一种适应混合教学的学习形态 538 一、泛在学习的基本理念 538 二、促进泛在学习的策略与建议 539 三、泛在学习的未来发展趋势 542 第四节 教育理念更新与教育生态体系变革 545 一、 知识观的发展:从精加工的符号化信息回归到全社会的人类智慧 546 二、 学习观的发展:学习是与特定的节点和信息资源建立连接的过程 547 三、 教育系统的发展:从线性有序变成开放、复杂的动态系统 548 四、教育新形态:未来学校和新的教育供给主体涌现 549 五、学习制度的发展:构建灵活、终身的学习制度 551 附录:名词术语中英文释义 553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李铭,现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等教育创新中心主任,南方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讲席教授,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管理学专业毕业,获管理学博士,曾任南方科技大学党委书记、南方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在高等教育管理方面有很深的学术造诣及丰富的领导经验。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