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302677444
  • 装帧:平装-胶订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536
  • 出版时间:2024-12-01
  • 条形码:9787302677444 ; 978-7-302-67744-4

本书特色

本书叙述具体,实用性强,旨在解决实际问题。对于经常要面对产品的电磁兼容认证问题、要处理实际电磁兼容问题的系统设计工程师和电路设计工程师来说,本书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参考书。

内容简介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Engineering一书内容全面,既有理论分析,又有应用技术,第1部分是电磁兼容理论,第2部分是电磁兼容应用。 本书叙述具体,实用性强,旨在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关于电缆与机箱的屏蔽及屏蔽层的端接方法,无源器件和有源器件的噪声分析,对差模辐射、共模辐射及抑制措施的分析,去耦效果的定量研究,触点保护技术,静电防护技术,对PCB迹线上信号的返回电流路径的分析及PCB上槽和缝隙的处理方法,PCB上的数字电流分析及模拟地和数字地的处理方法,多层PCB上的电磁兼容技术,EMC预测量,部分电感的计算及接地面电感的测量等。 对于经常要面对产品的电磁兼容认证问题、要处理实际电磁兼容问题的系统设计工程师和电路设计工程师来说,本书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参考书。本书也可以作为电子类、电工类、通信、检测技术、仪器仪表等专业研究生、本科高年级学生的教材及相关行业的培训教材。 "

目录

第1部分电磁兼容理论第1章电磁兼容的磁耦合屏蔽导体2.16带状电缆效应去耦电容器电感电阻关系损耗损耗公式第1部分电磁兼容理论 第1章电磁兼容 1.1引言 1.2噪声和干扰 1.3电磁兼容性设计 1.4工程文件和电磁兼容 1.5美国的EMC法规 1.5.1FCC法规 1.5.2FCC第15部分子 部分B 1.5.3发射 1.5.4管理程序 1.5.5敏感度 1.5.6医疗设备 1.5.7电信 1.5.8汽车 1.6加拿大的EMC要求 1.7欧盟的EMC要求 1.7.1发射要求 1.7.2谐波和闪烁 1.7.3抗扰度要求 1.7.4法规和标准 1.8国际协调 1.9军用标准 1.10航空电子技术 1.11监管过程 1.12典型噪声路径 1.13噪声耦合方法 1.13.1传导耦合噪声 1.13.2共阻抗耦合 1.13.3电场和磁场耦合 1.14其他噪声源 1.14.1电池作用 1.14.2电解作用 1.14.3摩擦起电效应 1.14.4导体运动 1.15使用网络理论 总结 习题 参考文献 深入阅读 第2章布线 2.1电容耦合 2.2屏蔽对电容耦合的影响 2.3电感耦合 2.4互感的计算 2.5屏蔽对磁耦合的影响 2.5.1屏蔽层与内导体之间的磁耦合 2.5.2磁耦合——裸线对屏蔽导体 2.6屏蔽防止磁场辐射 2.7接收器对磁场的屏蔽 2.8公共阻抗屏蔽耦合 2.9实验数据 2.10选择性屏蔽示例 2.11屏蔽转移阻抗 2.12同轴电缆和双绞线 2.13编织屏蔽层 2.14螺旋屏蔽 2.15屏蔽层端接 2.15.1辫线(猪尾巴线) 2.15.2电缆屏蔽层接地 2.16带状电缆 2.17电长电缆 总结 习题 参考文献 深入阅读 第3章接地 3.1交流配电和安全接地 3.1.1进线口 3.1.2分支电路 3.1.3噪声控制 3.1.4大地地 3.1.5单独接地 3.1.6独立派生系统 3.1.7接地神话 3.2信号地 3.2.1单点接地系统 3.2.2多点接地系统 3.2.3共阻抗耦合 3.2.4混合接地 3.2.5底盘接地 3.3设备/系统接地 3.3.1孤立系统 3.3.2集群系统 3.3.3分布式系统 3.4接地环路 3.5共模扼流圈的低频分析 3.6共模扼流圈的高频分析 3.7电路的单一接地参考 总结 习题 参考文献 深入阅读 第4章平衡和滤波 4.1平衡 4.1.1共模抑制比 4.1.2电缆平衡 4.1.3系统平衡 4.1.4平衡负载 4.2滤波 4.2.1共模滤波器 4.2.2滤波器中的寄生效应 4.3电源去耦 4.3.1低频模拟电路去耦 4.3.2放大器去耦 4.4驱动电容性负载 4.5系统带宽 4.6调制和编码 总结 习题 参考文献 深入阅读 第5章无源器件 5.1电容器 5.1.1电解电容器 5.1.2薄膜电容器 5.1.3云母和陶瓷电容器 5.1.4穿心电容器 5.1.5并联电容器 5.2电感器 5.3变压器 5.4电阻器 5.5导线 5.5.1圆导线的电感 5.5.2矩形截面导线的电感 5.5.3圆导线的电阻 5.5.4矩形截面导线的电阻 5.6传输线 5.6.1特性阻抗 5.6.2传播常数 5.6.3高频损耗 5.6.4C、L与εr的关系 5.6.5*后的思考 5.7铁氧体 总结 习题 参考文献 深入阅读 第6章屏蔽 6.1近场和远场 6.2特性阻抗和波阻抗 6.3屏蔽效能 6.4吸收损耗 6.5反射损耗 6.5.1平面波的反射损耗 6.5.2近区场的反射损耗 6.5.3电场的反射损耗 6.5.4磁场的反射损耗 6.5.5反射损耗的通用公式 6.5.6薄屏蔽层内的多重反射 6.6综合吸收损耗和反射损耗 6.6.1平面波 6.6.2电场 6.6.3磁场 6.7屏蔽方程小结 6.8用磁性材料屏蔽 6.9实验数据 6.10孔隙 6.10.1多孔隙 6.10.2接缝 6.10.3转移阻抗 6.11低于截止频率的波导 6.12导电衬垫 6.12.1不同金属的连接 6.12.2导电衬垫的安装 6.13“理想”的屏蔽 6.14导电窗口 6.14.1透明导电涂层 6.14.2金属丝网屏 6.14.3窗口的安装 6.15导电涂层 6.15.1导电涂料 6.15.2火焰/电弧喷涂 6.15.3真空金属化涂层 6.15.4化学镀 6.15.5金属箔衬层 6.15.6填充塑料 6.16内部屏蔽 6.17空腔谐振 6.18屏蔽接地 总结 习题 参考文献 深入阅读 第7章触点保护 7.1辉光放电 7.2金属蒸气或电弧放电 7.3交流电路与直流电路 7.4触点材料 7.5触点容量 7.6具有高浪涌电流的负载 7.7电感性负载 7.8触点保护基础 7.9电感性负载的暂态抑制 7.10电感负载的触点保护网络 7.10.1C网络 7.10.2RC网络 7.10.3RCD 网络 7.11晶体管开关控制的电感性负载 7.12电阻性负载触点保护 7.13触点保护选择指南 7.14举例 总结 习题 参考文献 深入阅读 第8章固有噪声源 8.1热噪声 8.2热噪声的特征 8.3等效噪声带宽 8.4散粒噪声 8.5接触噪声 8.6爆米花噪声 8.7噪声电压叠加 8.8随机噪声测量 总结 习题 参考文献 深入阅读 第9章有源器件噪声 9.1噪声系数 9.2噪声系数的测量 9.2.1单频法 9.2.2噪声二极管法 9.3计算S/N值并由噪声系数计算输入噪声电压 9.4噪声电压和电流模型 9.5Vn和In的测量 9.6由VnIn计算噪声系数和信噪比 9.7*佳源电阻 9.8噪声系数的级联 9.9噪声温度 9.10双极型晶体管噪声 9.10.1晶体管噪声系数 9.10.2晶体管的VnIn 9.11场效应晶体管噪声 9.11.1FET噪声系数 9.11.2FET噪声的VnIn表示方法 9.12运算放大器的噪声 9.12.1描述运算放大器噪声的方法 9.12.2运算放大器噪声系数 总结 习题 参考文献 深入阅读 第10章数字电路接地 10.1频域和时域 10.2模拟和数字电路 10.3数字逻辑噪声 10.4内部噪声源 10.5数字电路接地噪声 10.5.1使电感*小化 10.5.2互感 10.5.3实用的数字电路接地系统 10.5.4环路面积 10.6接地面电流分布和阻抗 10.6.1参考面电流分布 10.6.2接地面阻抗 10.6.3接地面电压 10.6.4终端效应 10.7数字逻辑电流的流动 10.7.1微带线 10.7.2带状线 10.7.3数字逻辑电流流动小结 总结 习题 参考文献 深入阅读第2部分电磁兼容应用 第11章数字电路的配电 11.1电源去耦 11.2瞬态电源电流 11.2.1瞬态负载电流 11.2.2动态内部电流 11.2.3瞬态电流的傅里叶频谱 11.2.4总瞬态电流 11.3去耦电容 11.4有效的去耦策略 11.4.1多个去耦电容 11.4.2相同值的多个电容 11.4.3两种不同值的多个电容 11.4.4许多不同值的电容 11.4.5目标阻抗 11.4.6嵌入式PCB电容 11.4.7电源隔离 11.5去耦对辐射发射的影响 11.6去耦电容的型号和大小 11.7去耦电容的布设和安装 11.8大容量去耦电容 11.9电源输入滤波器 总结 习题 参考文献 深入阅读 第12章数字电路辐射 12.1差模辐射 12.1.1环面积 12.1.2环电流 12.1.3傅里叶级数 12.1.4辐射发射包络 12.2控制差模辐射 12.2.1电路板的布设 12.2.2抵消环路 12.2.3抖动时钟 12.3共模辐射 12.4控制共模辐射 12.4.1共模电压 12.4.2电缆滤波和屏蔽 12.4.3分离的I/O地 12.4.4共模辐射问题的处理 总结 习题 参考文献 深入阅读 第13章传导发射 13.1电源线阻抗 13.2开关电源 13.2.1共模发射 13.2.2差模发射 13.2.3DCDC变换器 13.2.4整流二极管噪声 13.3电源线滤波器 13.3.1共模滤波 13.3.2差模滤波 13.3.3泄漏电感 13.3.4滤波器的安装 13.3.5具有集成电源线滤波器的电源 13.3.6高频噪声 13.4初级到次级的共模耦合 13.5频率抖动 13.6电源的不稳定性 13.7磁场发射 13.8变速电动机驱动器 13.9谐波抑制 13.9.1感性输入滤波器 13.9.2有源功率因数校正 13.9.3交流线路电抗器 总结 习题 参考文献 深入阅读 第14章射频和瞬态抗扰度 14.1性能标准 14.2射频抗扰度 14.2.1射频环境 14.2.2音频检波 14.2.3RFI缓解技术 14.3瞬态抗扰度 14.3.1静电放电 14.3.2电快速瞬态 14.3.3雷电浪涌 14.3.4瞬态抑制网络 14.3.5信号线抑制 14.3.6高速信号线的保护 14.3.7电源线瞬态抑制 14.3.8混合保护网络 14.4电源线骚扰 总结 习题 参考文献 深入阅读 第15章静电放电 15.1静电的产生 15.1.1感应起电 15.1.2能量存储 15.2人体模型 15.3静电泄漏 15.4设备设计中的静电放电防护 15.5防止静电放电进入 15.5.1金属机壳 15.5.2输入输出电缆的处理 15.5.3绝缘机壳 15.5.4键盘和控制面板 15.6加固敏感电路 15.7静电放电接地 15.8不接地的产品 15.9场致骚扰 15.9.1电感耦合 15.9.2电容耦合 15.10瞬态加固软件设计 15.10.1在程序流程中检测错误 15.10.2在输入输出接口处检测错误 15.10.3在存储器中检测错误 15.11时间窗口 总结 习题 参考文献 深入阅读 第16章PCB布线和叠层 16.1PCB布线的一般考虑 16.1.1分区 16.1.2保留区 16.1.3关键信号 16.1.4系统时钟 16.2PCB与机壳地的连接 16.3返回路径不连续 16.3.1接地/电源平面上的槽 16.3.2有缝隙的接地(电源)平面 16.3.3改变参考平面 16.3.4参考同一平面的顶面和底面 16.3.5连接器 16.3.6接地填充 16.4PCB叠层 16.4.1单层和双层板 16.4.2多层板 16.4.3一般PCB的设计步骤 总结 习题 参考文献 深入阅读 第17章混合信号PCB布线 17.1分割接地平面 17.2微带接地平面电流分布 17.3模拟和数字接地插脚 17.4什么时候应该使用分割的接地平面 17.5混合信号IC 17.6高分辨率的A/D和D/A转换器 17.6.1带状线 17.6.2非对称带状线 17.6.3隔离的模拟和数字接地平面 17.7A/D和D/A转换器的支持电路 17.7.1采样时钟 17.7.2混合信号支持电路 17.8垂直隔离 17.9混合信号的配电 17.9.1配电 17.9.2去耦 17.10IPC问题 总结 习题 参考文献 深入阅读 第18章EMC预测量 18.1试验环境 18.2天线与探头 18.3电缆中的共模电流测量 18.3.1测量程序 18.3.2注意事项 18.4近场测量 18.4.1测量程序 18.4.2注意事项 18.4.3机箱上的缝隙和孔洞 18.5噪声电压测量 18.5.1平衡差分探头 18.5.2DC~1GHz探头 18.5.3注意事项 18.6传导发射测量 18.6.1测量程序 18.6.2注意事项 18.6.3分离共模噪声和差模噪声 18.7频谱分析仪 18.7.1检波器的功能 18.7.2常规测量程序 18.8EMC应急车 18.91m法辐射发射测量 18.9.1测量环境 18.9.21m法测量限值 18.9.3用于1m法测量的天线 18.10抗扰度预测量 18.10.1辐射抗扰度 18.10.2传导抗扰度 18.10.3瞬变抗扰度 18.11电能质量预测量 18.11.1谐波 18.11.2闪烁 18.12裕量 18.12.1辐射发射裕量 18.12.2静电放电裕量 总结 习题 参考文献 深入阅读 附录A分贝 A.1对数的性质 A.2分贝在功率测量以外的应用 A.3功率损耗或负的功率增益 A.4绝对功率电平 A.5以分贝表示的功率求和 附录B使产品产生*大发射的10种有效方法 附录C薄屏蔽层中磁场的多重反射 附录D偶极子入门 D.1基础偶极子入门 D.2中级偶极子入门 D.3高级偶极子入门 D.3.1偶极子的阻抗 D.3.2偶极子谐振 D.3.3接收偶极子 D.3.4镜像理论 D.3.5偶极子阵列 D.3.6甚高频偶极子 总结 深入阅读 附录E电感 E.1电感概述 E.2回路电感 E.3部分电感 E.3.1部分自电感 E.3.2部分互电感 E.3.3净余部分电感 E.3.4部分电感的应用 E.3.5传输线的例子 E.4接地面电感测量试验设置 E.5电感的符号 总结 参考文献 深入阅读 附录F习题解答 附录G一些单位符号 中英文对照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亨利·W.奥特(Henry w. ott),IEEE life Fellow,IEEE电磁兼容性协会的荣誉终身会员,杰出的EMC教育者。曾在AT&T贝尔实验室工作30年,参与导弹制导系统、核效应仪器、模拟和数字磁带记录器、电话传输和信号系统、微处理器等项目,并担任EMC顾问。此后创立EMC咨询公司并担任总裁,从事EMC/ ESD培训和咨询。著有《电子系统中的降噪技术》《电磁兼容工程》(获美国出版商协会PROSE Award,工程和技术领域)等著作,拥有四项专利,发表多篇技术论文。 译者简介邹澎,郑州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教授,河南省电磁检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河南省电工技术学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电磁场与电磁波理论、电磁兼容和电磁环境的研究。已出版《电磁场与电磁波》 《电磁兼容原理、技术和应用》 《电磁辐射环境影响预测与测量》 《环境电磁场测量》等专著和教材。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