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15-1949-文学语言论争史论

1915-1949-文学语言论争史论

1星价 ¥19.1 (4.9折)
2星价¥19.1 定价¥39.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16121269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大16开
  • 页数:216
  • 出版时间:2013-02-01
  • 条形码:9787516121269 ; 978-7-5161-2126-9

本书特色

  现代文学的发展,实际是以新兴思想观念与僵化文言模式之间的内在矛盾为契机,在不断演变的社会文化转型中,所由展开的一个现代化过程。而此过程中所开展的有关文学语言的论争,实则具有将不同层面文化观念及思想意识汇聚融合,继而运用于文学实践,推动文学转型实现的重要作用。因此,立足于白话建构与现代文学之间的互动影响与紧密联系,《文学语言论争史论(1915-1949)》(作者刘泉)引入适当的语言学研究方法,重点考察了现代文学发展中的3场重要语言论争,即五四时期的“文白之争”、30年代的“大众化”讨论、40年代“民族形式”的论争,结合对语言论争所由形成的时代语境考察,梳理、辨析了历次语言论争中所建构的语言观念及所凝聚的多重思想意识,总结了汉语书面语的现代品格的生成过程。以此为基础,《文学语言论争史论(1915-1949)》还进一步考察了论争中所形成的白话观念及思维方式,在现代文学的语言资源、语体形态、表达风貌等方面的实际体现。

内容简介

  《文学语言论争史论(1915-1949)》(作者刘泉)还进一步考察了论争中所形成的白话观念及思维方式,在现代文学的语言资源、语体形态、表达风貌等方面的实际体现,《文学语言论争史论(1915-1949)》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目录

绪论 语言建构与现代文学研究
一 论题的提出
二 现代文学发展中语言论争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三 本书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章 “五四”时期的“文白之争”
**节 “文白之争”的历史描述
一 白话文学观念的提出及其近代渊源
二 新文化派与“折衷”派之间的辩难与商榷
三 新文化派与守旧派的持续论争与激烈交锋
第二节“文白之争”中的关键性问题
一 白话文的合法性
二 文言与白话的属性与功用
三 白话文的建设与完善
第三节 对“文白转换”过程的整体思考
第二章 30年代的语言“大众化”讨论
**节 语言“大众化”论争的阶段性考察
一 文学用语问题的浮现(1928—1932年)
二 文学用语问题的深化(1932年前后)
三 文学用语问题的集中探讨(1934年前后)
第二节 “大众语”论争中的关键性问题
一 “大众语”与白话文
二 “大众语”的实施与发展
第三节 语言“大众化”方向再思考
第三章 40年代“民族形式”论争中的语言问题
**节 “民族形式”论争语境下的语言本体意识
第二节 “民族形式”引发的语言资源问题的讨论
一 民间文艺用语问题
二 大众日常用语问题
三 “五四”新白话问题
第三节 民族意识对现代白话发展方向的整合
第四章 文学史叙述与建构中的语言论争
**节 作为方法论参照的语言论争
一 语言视野的引入
二 新文学“传统问题”的阐释途径
第二节 作为文学史叙述内容的语言论争
一 文学史对“五四”时期“文白之争”叙述的流变
二 文学史对语言“大众化”“民族化”叙述的趋于一致
三 语言观念文学观念文学史观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刘泉女,1974年11月出生于山东省泰安市。1996年毕业于青岛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并留校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2003年毕业于青岛大学文学院,获文学硕士学位。2007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青岛大学汉语言学院副教授,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导师,主要从事现代文学语言及对外汉语教学等领域的研究。曾在《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鲁迅研究月刊》等期刊发表多篇论文。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