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工作断舍离
读者评分
4.7分

工作断舍离

“断舍离”原本指瑜伽中奉行的“断行”“舍行”“离行”等三大修行哲学。“断”=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舍去多余的废物,“离”=脱离对物品的执着。

¥10.3 (3.2折) ?
1星价 ¥14.7
2星价¥14.7 定价¥32.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商品评论(10条)
***(二星用户)

工作断舍离,懂得取舍

这本书只是山下英子断舍离的一部分,是关于工作方面的,告诉我们善于取舍,懂得抓住机会

2021-03-10 10:09:11
0 0
ztw***(三星用户)

我以前买过送下英子的断舍离,对我颇有助益,以前做的只是加法,自从看了这本书以后,直到减法的作用也很大,现在时间法越来越繁复,工作越来越索契,所以又买了这本工作断舍离,希望能对自己在以后的工作中有帮助,使自己能够删繁就减

2020-08-18 10:42:29
0 0
图文详情
  • ISBN:9787535477712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199页
  • 出版时间:2015-01-01
  • 条形码:9787535477712 ; 978-7-5354-7771-2

本书特色

  堆积成山的文件、排得满满的日程、剑拔弩张的人际关系……  全球畅销1000万册  《断舍离》原作者*新力作  用减法破解职场困局  身心灵作家张德芬深度认可,宫崎骏、林夕作品诠释  实践断舍离,工作So easy!  轻松阅读,易于实践,立即改变!

内容简介

  “断舍离”原本指瑜伽中奉行的“断行”“舍行”“离行”等三大修行哲学。“断”=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舍去多余的废物,“离”=脱离对物品的执着。  “断舍离”提倡使用减法解决问题,探索自我。工作现场更能发挥断舍离的能力,清除不需要、不适合、不舒服的事物与人际关系。本书将结合你身边的事例告诉你,实践断舍离后,不仅可以让桌子周围、抽屉等变得整洁,而且可以让日程管理等工作效率大幅飙升。“断舍离”的思维方式还能让你在公司内部的人际关系以及与客户的关系都变得如鱼得水!

目录


前言
**章 为什么要给工作断舍离?——消除工作中的不安
断舍离:关注当下,扔掉对未来的不安
不要为无意义的东西找借口
不受外在干扰,敢于自我判断
不会整理是因为不懂舍弃
心灵和身体一样,也需要新陈代谢
“751法则”让生活更整洁美好

第二章 “断舍离”让我们掌握的能力
“断舍离” 让你认清自我
“断”让你温暖,“舍”要满怀谢意,“离”要充满理解
不看过去,不看未来,只关注当下的自我
断舍离要当机立断
“断舍离”是严格筛选,彻底使用
断舍离,只留存“必要”“适合”“舒服”

第三章 实践断舍离,从训练分类开始
为什么会议总是长而无效
为什么男人不擅长收拾厨房?
三分类的实战训练
“断舍离”让你实现“达观人生”

第四章 在职场中实行“断舍离”前的心情
断舍离前的心理准备
会议资料为什么必须事先整理好?
找不到资料应该怪谁?
电话线缠在一起,不觉得不舒服吗?

第五章 用“断舍离”消除工作中的各种杂乱
1. 桌子附近的“困扰”
桌子表面整理不好
抽屉里面乱糟糟
脚边的东西很碍事
名片整理不好
2.工作日程管理的“困扰”
如何不让突发事件打乱你的工作日程?
为什么文件总是扔不掉?
每天阅读大量邮件让人苦不堪言
每次提交发票等都很烦
完成报告书花费很长时间
不知如何去除电脑的“赘肉”
3.人际关系中的“困扰”
不擅长处理公司内部的人际关系
不擅长处理与合作商的关系
不喜欢上司或下属
晚上聚餐令人头疼
4.工作过程中的“困扰”
不接触新的信息就会感到不安
参加各种讲座,却无法学以致用
转入新部门记不住工作内容
发邮件惹怒对方,自己却毫不知情
5.早晨上班时的“困扰”
每天早上在穿着上花费很多时间
觉得读早报很麻烦
上班坐车让你筋疲力尽
6.日常生活中的“困扰”
收藏的兴趣不被家人支持
家里像垃圾桶一样脏乱差
第六章 只要磨炼俯瞰力,就能提升“断舍离”力
“俯瞰力”是“看透本质的能力”
通盘了解,再做判断
如何训练俯瞰力
迈出**步是做任何事的关键
掌握俯瞰力,才能觉悟
后序
展开全部

节选

断舍离:  关注当下,扔掉对未来的不安  听到断舍离,可能很多人会觉得这是一种把物品分类,然后以快刀斩乱麻的势头把物品扔掉的整理术。  确实,没有“扔掉”这一行为,就不能算是一种彻底的整理术。  但是,正如“前言”所述,断舍离的目的是改变重心,从而发现一直没有注意到的事物。  举个例子。请试着把焦点集中在扔不掉的物品上。  在你桌子的抽屉里,是不是躺着油已经用尽却还没有扔掉的圆珠笔?或者,你是不是把万宝龙(Montblanc) ①和威迪文(Waterman) ②的文具当成宝贝,可事实上你一次都没用过它们?  我们为什么不把没用的圆珠笔扔掉?又为什么把堪称世界一流的文具搁置起来不用?  很大的原因是,我们觉得不能用的圆珠笔“换一根笔芯,迟早还能用”。  可是,大多数情况下,这些圆珠笔都不会被再次使用,*终它们还是难以逃出被主人遗忘的悲惨命运。  既然不用,为什么不下决心扔掉呢?  觉得浪费?还是觉得经济这么不景气,公司可能会吝啬到不给员工买新的圆珠笔?  这样的想法太可笑了,而且根本就没有意义!因为当下这个瞬间,对于我们来说,其实只要有一支能写字的笔就够了!  这种人总是对未来感到不安,我们把他们称为“担忧未来型”。人往往会不由自主地担心“将来比现在的状况更差可怎么办”,所以才容易对物品抱有很大的执着。  这种不安与现在无关,它的种子存在于未来的时间轴。  但不要忘记,我们都是生活在现在。对当下不需要的东西白白浪费感情,才会引起不安。  如果把放在未来的重心移回到当下,又会怎样?  答案显而易见。你一定可以很轻松地和现在你所不需要的东西说再见。  与其忧心忡忡地为未来不安,不如扔掉不安,这样说不定将来会活得更加幸福。  拿工作来说,可能你的薪资标准不会提高,但是只要少担心一点老年生活,你就可以更尽情地享受当下安定的社会环境。  那么,舍不得用万宝龙的人属于什么类型呢?或许是因为这份礼物来自一个你很珍惜的人,为了彰显它的珍贵,所以你一直都舍不得用。  我们把这种人叫作“执着过去型”。他们被过去的时间轴累积起来的自我形象所束缚,从而否定了“平时会使用万宝龙”的自己。  用一下平时不用的万宝龙又有何妨?  只要它变成适合“我”的文具,再怎么用都不必觉得可惜。甚至,这会成为“我”变成配得上万宝龙的人的一大契机。  这样一来,周围人对“配得上万宝龙”的你的看法也会发生变化吧!  当然,如果你不喜欢这支万宝龙的话,就另当别论了。  不要为无意义的东西找借口  断舍离要从正视物品开始。  眼前的物品无论是能让你心情舒畅的东西、让你觉得幸福的东西,还是能让你感到安心的东西,都是一个好现象。只要被这样的东西包围,就不会对过去或未来抱有多余的担心或不安。  生活中多余、无用的物品会占据你的空间和时间。对物品的执着程度代表着你浪费的感情和精力的多少。而且,执着于没用的东西也会让生活丧失趣味。  一次,我去一家出版社谈工作。偶然看到一位男职员的办公桌下面变成了“仓库状态”。  他解释说:“我忘了把稿子还给作者,没想到一不留神就攒了这么多了。”  这是很典型的“逃避现实型”。因为不想在当时那个瞬间采取行动,所以才把麻烦的工作拖到*后。  只要把重心放在“当下”,我想他当时一定可以把一部分稿子先返还给作者。俗话说,“积土成山”,他的稿子早已经堆积成了一座“搬不动的大山”。  不仅是这位出版社的员工,职场上还有很多人都有在工作中找借口的倾向。  比如,“现在很忙”“汇总起来一起整理比较有效率”“现在没心情”什么的。  回顾以前的我们,是不是曾经有过把整理一拖再拖的经历?年底的大扫除是不是会等到*后一刻方才动手?如果是的话,那这样的打扫一定非常痛苦,肯定比不上及时打扫时心情那么舒畅。  为自己找借口是以自己为重心的一大陷阱。在雪球越滚越大之前就赶紧消化掉,你的人生才会更加轻松。  不受外在干扰,敢于自我判断  除去时间轴之外,断舍离还要注重一点,就是不能“以物品为主体”,而要“以自己为主体”,这个就是“自我轴”。  我曾经和一位不会收拾抽屉的女员工交流过。她告诉我她会把重要的东西都放在抽屉里。  但是当我请她打开抽屉后,却发现里面的东西无一不让我怀疑它们的重要性。  我问她:“哪里有重要的东西?”她仔细地检查了一遍,给了我一个答案:“好像也没什么重要的。”  由于她把重心放到了物品上,才会把一些根本不重要的东西看得很重,忽略了一个真谛——真正重要的是自己,而不是物品。  那么,扔不掉的资料为什么会扔不掉呢?  首先,请正视物品,寻找原因。  扔不掉资料是因为这些资料是上一任前辈留下来的吗?还是“本来打算要整理”,可是一不小心就攒了下来?  只要想一想原因,应该就不难发现大部分东西其实根本没必要保留。  在公司里,各届前辈留下来的资料常常被视为“重要的文化财产”。  所以,单凭一己之力根本起不到任何作用。尽管这些资料可能从来都用不到,但是我们会觉得它们对公司而言可能很重要,所以仅凭一两个负责人根本没办法抉择这些资料该不该扔掉。  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向上司或者公司的经营团队寻求帮助,委托他们进行断舍离。如果经上层领导判断需要保留的话,那就只好保留下来。  我个人认为,要是上司能对下属说一句:“近几年没有用到过的东西都扔掉吧!万一扔掉后对工作造成什么困扰的话,大家再一起想解决方案!”那一定会很帅。  扔掉陈旧的资料,会减轻我们内心的负担,从而让我们有更宽裕的空间。给员工更宽裕的空间,或多或少都会给工作带来积极的影响。  我们要从“以物品为主体”向“以自己为主体”转换。  这是职场上非常重要的一种环境营造法。  不会整理是因为不懂舍弃  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整理和整顿。  你的桌子、抽屉、文件柜是不是很整洁?你能不能从排列整齐的文件中快速找出需要的文件?请按照这个标准评判一下自己。  如果你有足够的自信说“我没问题”,那你可能确实做得很到位。但是很多人仅仅把物品整理得很整齐,却没有认真想过这些东西该不该要。这一点要加倍小心。  即使你觉得“没有自信”“做不好”,也不用担心。这不过是因为你的重心偏离所引起的现象罢了。  一般来说,物品整理不好是因为物品太多。  物品少的话,我们可以迅速找到“需要的物品”,而之所以做不到,完全是因为多余的物品太多了。  因此,只需要减少物品即可。  前面我们讲过长时间保留不能用的圆珠笔的例子。还有一种截然相反的情况是,抽屉里存放着两三支或者更多能用的圆珠笔。日常工作中,签文件只需要一支笔,为什么要储备那么多呢?  你是不是想“为圆珠笔没油的时候做储备”?  可是,只要去一趟公司行政部,不是马上就能领到新的圆珠笔吗?自己单干的人去一趟超市或者便利店也能马上买到一支新笔。  不储备点东西以备不时之需,就会觉得分外不安,这是典型的“担忧未来型”。要知道,在现代,哪怕你不储备,工作也绝对不会陷入绝境。  时代的发展日新月异,而你的思维却仍然停留在以前的模式。所以,工作时你才会为“储备”劳心费神,留出很多无用的空间。  假如一一审视的话,你就能筛选出现在对你有用的东西,桌子四周就会变得清爽起来。  断舍离是一个检验取舍选择后“舍弃”的过程。处理掉现在对你没用的东西,就能营造出一个舒适的工作环境。  你为什么舍不得丢东西  在判断物品该舍弃还是该保留的时候,一定会出现一些令你留恋而无法舍弃的东西。  令你留恋的物品通常是一些承载着美好回忆的东西。比如一个老客户送你的茶碗、一次你成功策划的活动结束以后拍下的纪念照片等。  可是,职场是一个有限的空间。我们不能一味地给这个空间添加物品。如果不及时舍弃,物品就会越积越多。  可能有人会说:“道理虽然如此,但有些舍不得扔的东西还是扔不掉。”在我以前的讲座上,确实有不少人提出过类似的意见。  那我们就来设想一下闲置物品越积越多会酿成什么样的后果。  积攒下来的闲置物品并没有发挥自身的功能,而收纳这些物品的地方会慢慢变成“仓库状态”。说它是仓库还好听一些,像那种堆积了很多没用的圆珠笔的地方,实际上与垃圾箱也没什么两样。  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怎么可能有很高的工作效率呢?  曾经有一位在大企业工作的女性跟我抱怨“上司动不动就对她发火”。一次,在换座位的时候,她主动收拾了堆在桌子周围的东西。从那以后,状况就好转了,而且上司和同事还经常对她笑脸相迎。  事后她思考了一下原因,才发现以前自己的东西占据了一部分过道。也就是说,在她收拾之前,其他同事的活动路线没有得到完全的保障。因此,公司内部的“空气”流通不畅,上司和同事的心情也不舒畅。  由此可见,只要你在生活中多多留意,就会发现烦恼之类的不良情绪根本没什么大不了。想要消除内心的不畅,只需清理一下东西而已。  对物品的留恋也是一样。老顾客送的茶碗如果不用的话,只能算作一件破烂儿。活动的纪念照也不过是你对成功的一种执念罢了。  工作每天都在更新,执着于过去的荣光不会对你的工作有任何益处。  认真想想,过去的美好回忆或成功经历是否已经成为阻碍我们工作的包袱?是不是可以扔掉?这些都值得我们认真审视。但是能审视到什么地步,完全因人而异。  如果你无法断绝对物品的留恋,就该好好思考一下其中的缘由了。  一有违和感,马上断舍离  一次,我去洗手间,看到马桶盖打开,厕纸折得整整齐齐。我顿时觉得有一种违和感。  如果马桶盖盖起来,厕纸叠得整整齐齐,我不会觉得违和;同样,如果马桶盖盖起来,厕纸没有叠得很整齐,我也不会觉得违和。因为,盖马桶盖是一种对自己“善后”的行为。而把厕纸叠得整整齐齐,是对下一个人的“用心”。一个无法妥善“善后”的人,却对他人“用心”,这一定会让人觉得有点不舒服。  人天生就拥有感知违和感的感受器。  整理东西和文件的时候,做资料或者安排工作的时候,一定会有某个瞬间让你觉得很不舒服,觉得违和。产生违和感的瞬间,就是你断舍离的大好时机。  桌子上堆满外卖单时,或者常用的修正笔被无用的东西挤到抽屉*里面时,几乎所有人都会觉得难受。  “舍弃”掉外卖单,就能消除违和感。“舍弃”抽屉中不需要的东西,就能快速找到你想用的修正笔,违和感也会自然而然消失。  当你的内心意识到违和感时,一定要想一想是不是应该来一次断舍离!  心灵和身体一样,也需要新陈代谢  物品不断增加时,就会被主人弃之不用,慢慢沉入无底深渊之中。  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内心。同物品和身体一样,内心如果不进行新陈代谢,时间长了,也会沉入无底深渊。  我在家里用某个牌子的咖啡杯。并不是因为它是多么高级的品牌,而是由于它是我断舍离的结果,是我精心筛选后留下来的东西。这个咖啡杯对于我来说,是很必要又极其合适的物品。  我们不能只为了招待客人而把好东西收藏起来,也要精选能招待“自己”的物品,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使用它们。  正视物品,认可物品,不必要的东西就能从你身边自动“分离”。  而且,你会变得可以对不必要的东西果断说“不”。  工作场合中,当有人问你要不要高尔夫比赛时别人送给他的高尔夫球形削笔刀时,你也能果断拒绝。不管你在工作中是不是很少用到铅笔,或者这个削笔刀是不是可以当成送给子女或侄子、外甥的生日礼物,你都能轻松拒绝。  总之,“内心的新陈代谢”要通过断舍离来实现。  卸掉心灵的重负  有意识地区分必要和不必要的东西,就能渐渐把多余的东西扔掉。  这是内心新陈代谢的一个表现,也是你把成功经验自然运用到下一个阶段的过程。  一旦成功开始了一次断舍离,断舍离的对象就会像“自动运行”程序一般,逐步呈现在你的面前。  这条法则对参加我的讲座的人屡试不爽。这一点让我自己都觉得很不可思议。  恐怕是因为断舍离不同于减肥或风水等事物吧。它可以通过积累微乎其微的实际体验和成功经历,为你增加前进的力量。  “7??5??1法则”  让生活更整洁美好  断舍离有一个很重要的“7??5??1法则”。  这个法则是关于总量限制的。以前,这个法则的对象都是家居物品,但是它也同样适用于工作场合,可以说它是整理、整顿法的本质。  整理和整顿的目的是把物品从右边移动到左边,收拾得整整齐齐,从而使其看起来很干净,但是断舍离并非如此。断舍离的目的是“舍弃”不必要的东西,“断绝”与物品的关联,从而与之“分离”。因此,能否扔掉多余的东西,让空间变得整洁,才是断舍离与一般的整理术之间*根本的区别。  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就以工作场合中的桌子为例,详细讲解一下断舍离 的“7??5??1法则”。  1.抽屉等“看不见的空间”,收纳的量要控制在7成以内。  2.桌子上的笔筒或书立等“看得见的空间”,收纳的量要缩减至五成以内。  3.相框或展示架等“展示性的空间”,收纳的量要控制在一成左右。  也就是说,我们要根据眼前的收纳空间自行进行总量限制。  只要你能将收纳的量严格控制在这个范围以内,就能呈现出既好用又好看的收纳状态。  看不见的桌子抽屉当然不用说了,桌上的架子或书立等空间如果堆满东西的话,不但不方便拿取,还会搞不清楚什么东西放在什么地方。如果不能及时使用,物品就无法被活用。  这个规律同样适用于工作中的信息整理。  总量限制“7:5:1法则”的思考方式  找不到想要的物品的状态是“物品(文件等)的通道”受到阻塞时发出的信号。“7??5??1法则”的目的就是让你远离这种状态。  游刃有余的收纳会让你彻底活用你喜欢(必要)的物品。  这就是所谓的断舍离。  断舍离让你认清自我  我们都喜欢找借口,而且非常喜欢为自己找借口。这是一个让人头疼的现象。  就拿整理文件这么一件事来说,就有“现在很忙(过会儿再做)”“今天太累了(下次再做)”等形形色色的理由。在如此多的借口之下,断舍离的进程只得一拖再拖。结果桌子周围就变成了“仓库状态”。*后,连什么文件大概在什么位置都搞不清楚。  断舍离是通过物品认识自我的过程。  拖延断舍离进程的时候,你要多问问自己“为什么不整理文件”。  恐怕很多人不整理的根本原因都是“嫌麻烦”吧!  那么,我们真的天生“怕麻烦”吗?在公司里,既逃不掉上司的审核,也躲不开下属的视线。在这样一个处处受人监视的环境下,所有人都会有所顾虑,生怕一旦给人留下“怕麻烦”的印象,就会影响自己在公司和客户心目中的形象。  其实,在整理桌子抽屉的过程中,也隐藏着很多让你审视自己的线索。不妨问问你自己,是不是无法迅速找到重要的东西?是不是有很多支相同颜色的圆珠笔或签字笔,在它们身上浪费了不少时间?如果是的话,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通过物品看到的自己会原样地呈现在工作当中。说得直接一点,“不擅长整理,总是拖延整理”的人,在工作中一定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在你做一个新产品的创意策划时,如果嫌收集市场信息麻烦,就不可能自信满满地在会议上发言,更不可能推动整个企划顺利进行下去。  假如你认为工作与整理是两码事,那我不得不提醒你,这又是一个借口。  “断”让你温暖,  “舍”要满怀谢意,“离”要充满理解  断舍离主张告别不需要、不合适以及不舒服的东西。  除了要“舍弃”东西,还要从入口“断绝”无用的东西侵入,并决绝地与“扔掉觉得浪费”、保留下来也没有任何用处的东西“分离”。  但是,断舍离并不是说要把东西彻底处理得一干二净。  有人曾忧心忡忡地问我,“收藏品是不是断舍离的对象”。我要解释的是,只要收集的东西对你来说很有必要,并且能让内心感到安宁,那它对你来说就是有用的东西,就应该保留下来。  其实,不扔也是一种断舍离。  断舍离并不是为了达到扔掉、去除的目的,而是为人们提供一种正视物品的途径。如果某件东西不适合扔掉,舍弃掉对自己无益,而且你对它也没有多余的执念,那断舍离的结果就是选择将其保留下来。  不需要的东西消失,无用的东西不侵入,就能创造一个舒适的空间。处在这样的空间里,心情会像沐浴着阳光一样温暖。  此外,在你扔掉现在不需要的东西的时候,其中一定会有从来都没用过的东西。它们一直没有发挥过自己的作用!比如,在电器城一时冲动购买以后从没有用过的手机壳,别人赠送、自己却不喜欢的昂贵名片夹等。像这种“拥有却不曾使用”的东西,相信每个人至少都会有一两件。  人类之所以制造物品,主要目的就是让它们实现某项功能。但是,我们却没有给它们提供实现功能的机会,只是让它们终日虚度了光阴。假如我们是物品的话,一定会很不甘心、很难过吧!  一直被放着的物品,多半今后也不会被使用。与其那样,倒不如来一次断舍离。  断舍离的时候,对没有使用就扔掉的物品要怀着“对不起”的心情,对使用后扔掉的物品要持有“谢谢”的态度。  断舍离的“舍”由“谢罪”和“感谢”组成。  断舍离的“离”,即对物品不执着的内心。不执着,不代表不关心。通过衡量需要、适合、舒服与否进行取舍抉择,经意识判断“不要”的东西,要果断与之分离。  如果对“舍”感到抗拒,就要深入追究理由,进而提高分离的水准。不断重复之后,你就能做到从入口阻止无用的东西侵入。  别人好不容易送的一件东西,收下后却不用的话,东西岂不是很可怜?如果可以拒绝的话,还不如一开始就告诉别人“心意我领了,东西就不要了”,从入口处就果断地拒绝。  当然,一定会有一些不得不收的场合。  “离”即“理”。按礼节应该收的东西,收下以后思考如何活用这些东西才符合“理”的做法。  收到别人送的东西后,发现实在对自己没什么用,即使想送给别人,也不要擅自给别人增添负担。  可能你觉得铺垫一句“我觉得很适合你”就可以了,其实不然。试想一下,收到东西的人听到你这么说以后,必然会觉得不得不用。如果他和你一样,也不需要这个东西的话,你的铺垫无疑会让他陷入想扔但无法扔的两难境地。  相反,如果在送对方东西的时候,只轻描淡写地说一句“我不用了,给你吧”,对方就不会心存感激。由此可见,措辞是十分重要的。  送给别人东西的时候,不要给对方压力。我们可以说:“这个东西对我没什么用处,如果不介意的话,你拿去用吧。如果对你也没什么用处,就把它扔掉吧。”这种轻松自然的措辞会让断舍离更加顺利地进行下去。  “离”可以理解为理念、理性、理会、理解、理想的“理”。脱离执着、固执的行为本身和对道理的理解是密不可分的。  不看过去,不看未来,  只关注当下的自我  断舍离的重心不是物品,而是自己。我们要把主角从物品转移到自己身上。  并且,时间轴要以现在为基准。既不能和过去纠缠不清,也不能因为对未来感到不安做无谓的应对。  纠缠过去是怀旧或者依赖过往成就的证据,既不会对你有任何帮助,也不能救赎你的灵魂。  提到对未来的不安,我想起了以前在讲座上见过的一位年纪比较大的阿姨。多年以来,她一直攒着自己的收入明细,不舍得扔掉。她解释道,几年前,养老金记录的纰漏造成了很大的社会问题。从那以后,她觉得这些明细很可能会在某个需要证明自己已付款的时候派上用场,因此越发不舍得扔掉任何票据。  为将来做准备,应对养老金记录的遗漏,听起来都是些不容置疑的理由。但这是真正的原因吗?在考虑养老金之前,我觉得先要意识到,她在怀疑自己的能力,对自己存在不信任。  事实上,生活在当今社会,我们根本不必担心以后是不是只能靠养老金过活。  对于很多达到退休年龄后离开公司的人来说,等待他们的说不定是另外一种被工作缠身的人生。我们对未来的设想是自由的,毫无约束的。只要明白这个道理,你就不会再对未来感到不安,就可以从战战兢兢度日的痛苦之中解放自我。  断舍离,要重视现在的自我。  在日本泡沫经济时期,没人会料想到经济高度发展的日本竟然会陷入超低利息的长期萧条之中。如果你处于经济如此低迷的时期,我想就算担心社会保障问题也于事无补吧!  未来如何变化是一个未知数。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明天必然会如期而至”。  是要抱着不安的心情等待即将到来的明天,还是珍惜现在,积极地迎接明天呢?  我想答案已经不言而喻。  ……

作者简介

  山下英子,超级畅销书《断舍离》的作者。生于东京,日本早稻田大学文学部毕业,大学期间开始学习瑜伽,并通过瑜伽参透了放下心中执念的修行哲学“断行,舍行,离行”,随后便致力于提倡以这种概念为基础的、任何人都能亲身实践的新整理术“断舍离”,通过对日常家居环境的收拾整理,改变意识,脱离物欲和执念,过上自由舒适的生活。  从2000年起,以杂物管理咨询师的身份在日本各地举行断舍离讲座,引起日本NHK、TBS、东京电视台、《每日新闻》、《日本经济新闻》等各大媒体竞相采访,令断舍离讲座成为社会流行话题,掀起了一轮又一轮全民断舍离的热潮,参加讲座的学员也日益增多。曾出版过《断舍离》、《俯瞰力》(中文版译名《断舍离?心灵篇》)、《年龄断舍离》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