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在中国的二十五年

“旧中国*著名的西方观察家和评论家”,西方记者鲍威尔记录下的,1917—1942年间他与中国的苦难与梦想,光荣与抗争。

1星价 ¥31.9 (5.8折)
2星价¥31.9 定价¥55.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44765879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448
  • 出版时间:2016-12-01
  • 条形码:9787544765879 ; 978-7-5447-6587-9

本书特色

20世纪初,作者从上海开启了他历时25年的东方传奇经历。中国现代史那段风云*为激荡的岁月在作者的书中都留下记忆的痕迹。作者对中国政治和社会现实的观察与分析、感受与思索,对日军在华侵略罪行的体验与记录、揭露与批判,都以一种西方人的视角真实再现在我们眼前。

内容简介

1917—1942年,一位西方记者记录下的他与中国的苦难与梦想,光荣与抗争
作者约翰·本杰明·鲍威尔,被誉为“旧中国*著名的西方观察家和评论家”。
20世纪初开启在华报道先河,鼎力支持埃德加?斯诺、史沫特莱等记者,首次公开发表毛泽东的身世和照片。
抗战初期,不屈不惧,在上海出版发行《中国的抗战——日本侵华大事记》。

目录

译者前记
**章 到东方去
第二章 如此上海
第三章 国际城市
第四章 孙逸仙和袁世凯
第五章 内战的阴影
第六章 蓝辛石井事件
第七章 上海的白俄
第八章 游说哈定总统
第九章 山东与华府
第十章 华北之战
第十一章 “蓝钢皮”事件
第十二章 华南事态
第十三章 二十年代的党争
第十四章 上海之战
第十五章 干涉的外交把戏
第十六章 中俄之战
第十七章 二次世界大战“真正”的肇始
第十八章 俄国、中国与日本
第十九章 海参崴之旅
第二十章 横越西伯利亚
第二十一章 一九三五年的莫斯科
第二十二章 经日本达上海
第二十三章 一九三六年的菲律宾
第二十四章 西安事变
第二十五章 翻然醒悟
第二十六章 西安事变的结果
第二十七章 日趋紧张的局势
第二十八章 一九三七年的美国军舰和日本炸弹
第二十九章 我与《论坛报》
第三十章 愈来愈重的压迫
第三十一章 炸弹与刺刀
第三十二章 德国人的阴影
第三十三章 历史断线了
第三十四章 日本人的无能
第三十五章 恐怖的大桥监狱
第三十六章 “危险思想”
第三十七章 美国谷物在中国
第三十八章 上了交换名单
第三十九章 回家的旅程
第四十章 中国的未来
编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章 到东方去
  一九一七年二月初,我搭乘一艘小小的货船到达上海,船慢慢地在虹口区的一个码头停靠后,我于是提着衣箱上岸;后面跟着一名脚夫,肩上背着我那双老式的洋铁皮衣箱。那天正在下雨,沿着黄浦江两排长列的仓库、栈房中间的街道,十分泥泞和狭窄。这时,两辆黄包车从后面追踪而来。虽然,那样的车足可容纳我个人和我的行李;但是,我仍旧决定步行到我预订的旅馆——理查饭店。这次东来,途经日本,我也曾见过黄包车,而且还在横滨坐过。可是,对于东方的一切,这时我仍旧觉得十分生疏。坐在那种由人类拖着跑的黄包车上,我浑身会觉得不舒服。
  我这次到东方来,命运注定了要在这地球上政治情况*动乱的一个地方,办二十五年的报。这是由于米苏里大学的一位校友密勒(thomas franklin fairfax millard)的一封电报所引起。密勒在远东已是一位很有名望的新闻记者。
  密勒的电报是从上海打给米大新闻学院院长威廉(dean walter williams)的。电报上说,他希望邀聘一位米大的毕业生,帮他在上海创办一份报。威廉院长于是把这封电报给了我,而那是我生平所见的**封横越大洋的电报。
  ……

作者简介

约翰•本杰明•鲍威尔(John B.Powell,1888-1947),著名记者、报人,美国“密苏里新闻帮”远东采访报道的先驱。1917年,鲍威尔初次来到中国上海,从此与中国结下25年之缘。1947年离世,终年59岁。刘志俊,甘肃人,自由撰稿人。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