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触感引擎

触感引擎

1星价 ¥23.8 (3.4折)
2星价¥23.8 定价¥69.9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图文详情
  • ISBN:9787213088735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3cm
  • 页数:218页
  • 出版时间:2018-09-01
  • 条形码:9787213088735 ; 978-7-213-08873-5

本书特色

《纽约时报》畅销书作者,神经科学专家、脑科学普及大师大卫·林登全新力作。 为什么你无需思考,就知道如何拿出硬币扔进自动售卖机?为什么女性的指尖比男性的更灵敏?为什么看着别人挠痒痒我们也会觉得痒?为什么不能用指尖以外的地方阅读盲文?在未来,人工智能也能具备与人类一样的“皮肤”吗? 非同一般的触感体验从书封开始!独特的三封面设计,超大限度地体现出“触感”的不同特点。底层图书内封,采用康戴里270g蓝色星域Matter特种纸,Matter特种纸被昵称为“土豆纸”,其手感阻力大,凸凹感强,令人联想到带有褶皱感的土豆皮;第二层大腰封,采用蓝碧源120g咖啡色新渲染色卡纸,有的读者摸到这一层会联想到坚实厚重的金属表面,有的读者摸到这一层会联想到挡风遮雨的风衣雨伞,不同的人触觉体验也截然不同;第三层小腰封,采用蓝碧源130g橙色美肌纸,其手感会令人联想到美人丝滑细嫩的肌肤。三层封面,从粗糙不平到细腻柔滑,不同的肌理、迥异的颜色,突出与强调了《触感引擎》所要表达的内容。读者不用翻开图书,就能与大脑建立起直接的联结。 触摸,决定了你与世界互动的方式。看完这本书,你将意识到,拥有触觉的自己是多么幸福与幸运! 浙江大学医学院教授沈颖,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博士、果壳科普作者鬼谷藏龙(唐聘),移动游戏行业奠基人、顽石互动CEO吴刚,《华盛顿邮报》《自然》《科学家》《自然神经科学》《观察家》等专家媒体鼎力推荐。 湛庐文化出品。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 皮肤是一种社交器官、触觉回路: 从皮肤到大脑、爱抚缘何令人愉悦、是谁烹出完美体验大餐、皮肤的不同感觉, 也许来自朋脑对你的“歁骗”等。

目录


引言触摸造就人类独特的情感体验

01 皮肤是一种社交器官009

良性的社交触摸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已被科学实验所证明。若我们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关爱性的触摸,那么后果将会怎样?

02 触觉回路:从皮肤到大脑037

人类的触感为何异乎寻常地敏锐?当我们拿起一枚硬币、抿一口咖啡、摸一只小狗时,我们这些简单动作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一段怎样的故事?


03 爱抚缘何令人愉悦079

你喜欢被人抚摸的感觉吗?皮肤中的两套独立的触摸系统,决定了你能否分清微妙的触觉体验,并感受到爱抚的愉悦。


04 是谁烹出完美性体验大餐097

当轻触或亲吻爱人时,你会感到仿佛有一股电流流淌过全身。放下情感,从生理的角度来讲,此时你的大脑和身体各自都在忙些什么?

05 皮肤的不同感觉,也许来自大脑对你的“欺骗”127

我们是否一直在被自己的皮肤“欺骗”?我们所感觉到的温度是否都是身体有意为之的结果?在这一点上,我们和动物又有多大区别?


06 疼痛和情绪的关系 149

手被划破了,但你却不一定会感到钻心的疼痛,因为这与分手时的“心痛”比起来根本不值一提。这就是情绪与疼痛的神奇关系。


07 认识瘙痒的本质 181

为什么我们喜欢在蚊子叮的包上掐十字?当看一些皮疹的图片或看到别人在抓挠时,为什么我们也会感到痒,并也会开始抓挠?


08 错觉与超验 199

你回头,发现正好有人在看你;你从梦中醒来,却发现自己怎样都无法动弹……这一章,将告诉你种种神秘触觉感受背后的真相。


致谢


展开全部

节选

触摸造就人类独特的情感体验 1975 年夏天,马里布。深夜,我们8个参加夏令营的少年围坐在篝火旁。我们像小狗一样扎堆,在圣莫妮卡山脉的石头、树桩和灰尘里打滚,闻着黑鼠尾草、橡子,还有脏乎乎的T恤的味道。因为没有大人在,于是,在温柔夜色的笼罩之下,我们把自己内心深处难为情的想法都说了出来。 “轮到你了,山姆。” “好吧……我要问卡罗琳。你是愿意跟夏令营主任接吻,还是吃活蟑螂?” 我们用既厌恶又兴奋的声音,拐着弯地发出了声长长的“咦——!” “你太恶心了,山姆。我才不要回答这个问题呢。” “但你一定得答。这可是规矩。” “没门,你这变态。” “你太敏感了。我可不是故意要伤害你的感情。” “好吧,好吧。” “那换个纯洁的问题。你愿意冻死在南极的严寒里,还是热死在撒哈拉大沙漠的酷暑里?” “我能不能带一件厚外套去南极?” “不能,你赤身裸体。” “那我选沙漠吧,至少死的时候有晒得黑黝黝的皮肤。” 孩子们发出一阵善意的嘘声。卡罗琳抬起胳膊,摆了摆手。 山姆笑了起来。“你可真虚荣。嗯……我得走了。”人人都知道他是说着玩的。很明显,他挺为卡罗琳着迷的。 “不行,你可不准走。你这滑头的小屁孩儿。现在轮到我了。如果你一定要放弃所有的感觉,只留下一种,你要留下哪种?” “哦,伙计,这可太为难了。视觉我得留着,至少,我还能到处走。哦,对了,还有听觉,我需要听音乐。你真爱作弄人,我选不出来,没有了哪样都很糟糕。” “没错,就是这样的。” “你的关心可真叫我感动。” “那你来咬我啊。” 事后,我躺在睡袋里,琢磨着这个轻浮的玩笑,我突然感到很困惑。在激素的怂恿下,我们都渴望人际接触,渴望亲吻、爱抚,等等。我是这方面的典型,当时我脑子里满是跟一个叫洛瑞蕾的可爱姑娘拥抱接吻的念头。洛瑞蕾有一头深色的头发,但我跟她几乎都没怎么说过话。触摸是我们幻想和沉迷的核心,但在随后的夜晚里,当卡罗琳挨个问我们“如果你一定要放弃所有的感觉,只留下一种,你要留下哪种”时,没有一个人选择保留触觉。难道我们就没有想过后果?诚然,一群青春期的孩子,熬着夜围坐在篝火边,这可不是沉思的理想场合。但我们可以很轻易地想象没了视觉、听觉(人人都闭上过眼睛,塞住过耳朵),甚至没了味觉和嗅觉的情形,却没有人真能够设想丧失触觉的感受。或许,触觉已深深地交织在我们的自我感知里,我们无法想象没有触觉的生活。多年以后,在读《洛丽塔》时,我发现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很早以前就提出过这个问题:“很奇怪,人对触觉的重视程度比视觉低得多,可在关键的时候,触觉却成为人应对现实的主要,甚至独一途径。” 对纳博科夫笔下的亨伯特先生而言,触摸是非常珍贵的体验,跟他心爱的洛丽塔哪怕只有极轻微的接触,也能唤起他强烈的激情。而对我们所有人来说,触摸体验天然就具备情绪特征,英语里的常用表达就反映了这一点。读读本章开头的引子,你会注意到许多说法都跟触觉有关,比如“你的关心可真叫我感动”“我可不是故意要伤害你的感情”,还有一些通感式的比喻,如“你太敏感了”“你这滑头的小屁孩儿”,等等。我们非常习惯从皮肤感觉的角度来形容人类的多种情感、行为和个性:“她的体贴周到让我感动。”“这情况很棘手。”“粗言糙语可真够多的。”“这是个扎手的问题。”“他气得我出了错。” 在日常用语中,触觉跟情绪紧密地交织在一起,每当我们碰到那些处事不够圆滑的人时,我们就会说这种人“缺心眼”,而从字面上来看,其实就是在说这个人缺乏“接触”。为什么一提到情绪,我们就会用到“感触”,而非一些视觉或者嗅觉的词汇呢?这个问题并没有它看上去那么愚蠢。触摸的比喻是否真的揭示了触觉及其与人类认知的关系呢?抑或这仅仅只是当今英语中的常见用法?事实上,早在13 世纪末,“我深为触动”(I’m touched)的意思就是“我在情绪上受到了打动”(I’m emotionally effected),而“我的感觉”(my feelings)则意味着“我敏锐的情绪”(my tender emotions)。而且,这样的表达不是英语里仅有的,甚至也不限于印欧语系,在巴斯克语和汉语里,我们也能找到类似的说法。

作者简介

大卫 林登 美国著名神经学家,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神经科学系教授,《神经生理学杂志》总编,畅销书《进化的大脑》《寻找爽点》作者。 在长达20余年的研究工作中,他在大脑记忆存储和突触可塑性研究领域获得了丰硕的成果。相关研究论文发表在国际尖端科学刊物上,如《科学》《自然》《细胞》和《神经元》等。 更重要的是,他对于人脑的理解已经超出了科学工作者的范畴,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对脑神经细胞的固有认识,走向了真正的大师水平。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