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学研究丛书.儿童学新论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 ISBN:9787570104482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71
- 出版时间:2020-06-01
- 条形码:9787570104482 ; 978-7-5701-0448-2
内容简介
本书系张华教授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21世纪新课程改革研究”、杭州师范大学人文振兴计划研究成果,为靠前套“儿童学”丛书,具有原创性。其主要特色是:靠前视野;时代特色;理论品味;实践关怀。
目录
**章 儿童学内涵
一、儿童学的诞生
二、儿童学在欧洲
三、儿童学在苏联
四、儿童学的三重含义
第二章 儿童存在论
一、反思本质主义儿童存在论
二、走向互动主义儿童存在论
三、“延长儿童期”的存在论意义
四、儿童存在论的愿景
第三章 儿童价值论
一、工具主义儿童价值论:起源与演进
二、工具主义儿童价值论:机制与表现
三、走向内在主义儿童价值论
四、儿童价值论的愿景
第四章 儿童认识论
一、反思间接主义儿童认识论
二、儿童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
三、走向建构主义儿童认识论
四、儿童认识论的愿景
下篇儿童学专题
第五章 儿童游戏
一、游戏理论的历史发展
二、儿童游戏的本质内涵
三、游戏与教育
第六章 儿童权利
一、儿童权利的内涵
二、儿童权利保护
第七章 儿童文化
一、儿童文化的概念转变
二、儿童文化概念转变的基础
……
后记
节选
《儿童学新论/儿童学研究丛书》: (三)课堂向窗外开放 “动”需要空间,探索需要更大范围地接触世界并与世界互动。因此,释放儿童的身体,首先需要摆脱传统教室的牢笼,越过那冰冷的高墙,走向窗外。封闭的教室限制并规训着儿童的身体及其自由,阻碍了儿童身心与世界的沟通。儿童本应该是接近自然的,他们不喜欢抽象的符号运算和概念记忆,他们需要的更多的是接近自然,是具体化的、自然化的、生活化的真实的课程,即便是抽象能力的发展也需要用接近儿童的具象化的方式进行。梅洛一庞蒂认为,认知必须向抽象观念背后的“存在”回归,向一般客体、可感知的开放世界的具体情境回归,就像我们生活的现场,我们身体所处的地方。①因此,儿童教育要打破传统紧闭、静态的课堂形态,为孩子打开一扇通往真实世界的窗。学习的环境不仅仅是教室,社区、家庭、车间、商场和大自然中,任何我们能够聚集在一起探索、互动或表达情感的地方都是课堂,都能让学习发生。在这里,教育不仅仅发生在学校,课堂不仅仅发生在教室,课堂的外延得以极大地扩展,儿童的感知觉世界也可以极大地得到丰富的刺激,儿童的兴趣和活力也会随之而得到释放。成长便发生在儿童与其所处真实世界的接触和互动之中。 这个世界的基础是人类诞生和得以生存的自然世界,也是人类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原初生活世界,更是作为社会人而存在的现实日常生活世界,这个社会的、文化的世界。现象学和存在主义课程认为生活世界便是知识的源泉,“我更希望学生能够在生活中感知到这些景象。比如,水果摊上多彩的色泽、深夜树枝划过夜空的痕迹、太阳下玩耍的孩子们的光影、街头演奏者的声音,甚至躺在公园长椅上人体的曲线,灾后建筑物的断壁残垣”①。他们都极力倡导课程要让儿童与丰富多样的生活世界联结。因此,教育不仅要回归自然与人类原初的生活世界,更要让儿童融入此时此刻的现实社会生活之中,去体验、去感知这个真实的社会和世界。在这里,课程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中的静听与阅读,爬山、游泳、参观、旅游,操场、田野、街头、博物馆等都是课程,这种自然的与社会的、理想的与现实的、他人的与自我的所有现实世界和生活中的人、事、物,凡是有助于儿童身心发展的,都可以成为儿童的课程与活动的对象。如此,也能够实现课程与儿童经验和社会经验的联结。 因此,强调身体活动和运动,释放儿童的身体,让儿童回归鲜活、动态、有生命活力的生活世界之中,不仅能挽救目前日益被摧毁的儿童的身体素质,更能促进儿童的心智和情感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动”才是儿童应有的生活和存在方式,是儿童创造与生长的方式。生命的活力彰显在儿童这些“动”的状态上,身心的发展也孕育在这些“动”的活动和过程之中。儿童的生命和成长体现在那些能够彰显生命活力的身体运动中。也只有让儿童回归身体、回归自然、回归真实的生活世界,让儿童通过真实的身体运动、活动、体验、游戏去与自然、与文化、与社会、与他人和自己互动,让他们身临其境地用手触摸、用鼻嗅闻、用耳倾听、用眼观察、用脑思考、用语言和身体去表达与沟通,具身化地融入、沉浸在学习、生活和生存的现实环境与世界之中,才能真正促进儿童的发展,使儿童成为儿童,使儿童成长为他自己。 ……
作者简介
张华,1968年出生,山东莱芜人。教育学博士。杭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教授。兼任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美国富布赖特学者(Fulbright Scholar)。兼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执行委员,国际课程研究促进会荣誉主席,《国际课程研究》(Transnational Curriculum Inquiry)编委。主要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哲学、道德教育、教师教育等。在海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80余篇,出版学术论著9部。论文、著作多次获奖。
-
饥饿、富裕与道德
¥14.0¥45.0 -
偏见
¥17.9¥56.0 -
世界尽头的咖啡馆
¥15.8¥45.0 -
从白大褂到病号服:探索医疗中的人性落差
¥14.7¥39.8 -
女性生存战争
¥19.8¥66.0 -
汉字王国
¥13.8¥46.0 -
非暴力沟通心理学 : 用非暴力沟通化解冲突
¥10.8¥36.0 -
咬文嚼字二百问
¥12.2¥32.0 -
乌合之众:群体心理研究
¥13.9¥39.8 -
健康鸿沟:来自不平等世界的挑战
¥16.5¥55.0 -
万物皆无序
¥16.4¥42.0 -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11.0¥36.8 -
自卑与超越
¥14.7¥39.8 -
乡土中国
¥12.2¥26.0 -
字海探源
¥25.0¥78.0 -
理解人性
¥13.9¥39.8 -
后现代下的生命与多重时间(精装)
¥19.8¥66.0 -
人际交往心理学
¥11.4¥38.0 -
猎物人(八品)
¥23.8¥88.0 -
社会学:原来这么有趣有用
¥9.0¥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