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间之盐龙王的嬗变:白族水神信仰体系的人类学透视

世间之盐龙王的嬗变:白族水神信仰体系的人类学透视

1星价 ¥44.5 (5.7折)
2星价¥44.5 定价¥78.0
图文详情
  • ISBN:9787520164719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32
  • 出版时间:2020-07-01
  • 条形码:9787520164719 ; 978-7-5201-6471-9

本书特色

◆实地探访,耗时3年,行程上千公里,探访了大理喜洲镇、波罗塝村、河矣城村、石坪村、洱滨村、下沙坪村、清索村等上千个村寨,并实地调研了宝林寺、江风寺、应海庙、本主庙、洱水祠、龙王庙等上百个寺庙,田野中拍摄的民间水神甲马、段赤城像以及“耍海会”“放生节”等节俗活动场面等照片有近万张,所访谈的老斋奶等村民过百人,汇集了洱海流域一带水神神话故事、民俗节日及水神塑像、有关水神的碑铭等。
◆生动描述了充满地域特色的“洱水之神”段赤城的神话故事,反映了白族水神信仰体系构建与白族群体自我认同的关系。
◆展现了洱海流域坝子社会与水神神话故事形成的渊源。

内容简介

白族有着悠久的农耕历史,古代的农业生产收到大自然的支配,尤其是对农作物丰收有着重要决定作用的雨水,对人们的生存和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因此能控制水、能降雨的“水神”在白族信仰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白族水神经历了从道教水神三官之水官到巫教水神的毒蛇、金鱼、金螺,佛教水神的难陀、白难陀等龙王,再到本土水神段赤城的演变过程。它蕴含在“段赤城斩蟒”“小黄龙大战大黄龙”?“九隆神话”等传说故事中,也体现在民间“捞尸会”“烧包节”民俗节日中。
本书收集了大量不同版本的民间白族水神故事、民间白族水神塑像及图片、有水神记载的碑文等,充分展示了人类学视野下白族的水神信仰体系。

目录

**章 白族水神信仰


第二章 水神的传说及嬗变

**节 水神的传说

第二节 庙宇的分布

第三节 水神的嬗变


第三章 水神的封赐与白族的族性建构

**节 坝子社会:洱海与白族的宇宙观

第二节 捞尸会:官方的祀典建置与本土化的宗教实践

第三节 私生子:白族文化中的感生神话与“九隆文本”


第四章 水神的地方建构与白族的历史心性

**节 龙(蛇)冕的流变:白族龙王崇拜的世界史背景

第二节 分水与游神:白族水利社会的运行逻辑

第三节 水神的地方化:白族族性的构建过程


第五章 多元的层叠:白族水神信仰体系的现实建构


附录:段赤城庙宇中的部分碑铭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节选

关于水神的两则传说 大理民间有关段赤城的故事版本众多,且其中杂糅了许多文化元素,但大体的故事梗概还是以“段赤城斩蟒”和“小黄龙大战大黑龙”两则为主。其中“段赤城斩蟒”的故事在诸多方志中都有所记载,“小黄龙大战大黑龙”的故事则多为民间传说,且后者较前者流行。因“段赤城斩蟒”故事古已有流传,所以以古人的陈述较为准确,而“小黄龙大战大黑龙”故事则较早为徐嘉瑞所收集整理,有一定代表性。两则故事的大概内容呈现如下: 段赤城斩蟒
公姓段,讳赤城,南诏时绿桃村人。有胆略,富膂力,行侠好义。凡乡里间有越理犯分者,辄呜不平,抑强扶弱,人皆敬畏之,而不敢犯。按《郡志》及《野史》载,唐宪宗元和十五年,龙尾关巨蟒为患,吞嚼人畜。洱水出口,复为所阻,以致泛溢,淹没田宅,人畜无算,水薄城郊。诏王劝利晟颇忧之。布榜国中,募勇士,能制蟒者,受重赏。公慷慨应募,引为己任,遂披甲持双刀,入水与蟒恶斗,不胜,为蟒吞入腹中,不得出,仍转侧不已,剑锋洞蟒腹,蟒死。洱水为殷,而人不敢近。累日后,诏王遣人验之,蟒尸浮水面,知已俱死矣。于是剖腹得公尸,葬于马耳峰麓羊皮村之阳,建塔其上。毁蟒骨以垩塔,名曰灵塔,俗呼蛇骨塔。并于洱海西岸龙凤村建祠祀之。 小黄龙大战大黑龙
南诏初,崇圣寺绿桃村有一贫女,上山砍柴,见绿桃,吞之,遂有孕。生子,弃之山间,有巨蛇衔去哺养之,遂长大,其母乃携归。儿常随其母山间劳作,渴则饮龙潭之水。一日饮水,觉水微温,有巨人自潭中出,言龙王有病。儿遂与巨人下至龙宫,以草药献龙王,病愈。儿不受赏赐,愿在龙宫多留数日。一日因偷试宫中黄龙衣,乃化为黄龙,龙王大怒。适逢腾越之黑龙盘据下关,大理一带洪水泛滥,龙王命儿逐黑龙。儿战败黑龙,洪水平息。儿仍化为小蛇,回临山亭。天刚亮,即止于此。人民奉为洱海神,立祠祀之。神遂长居于此,其母乃
为龙母。当然,有人将段赤城斩蟒的故事说成是南诏初期洱海流域不同部族之间斗争之隐喻,段赤城(小黄龙)指代的是洱海周边的“白蛮”,而“大黑龙”则是蒙舍“黑蛮”的化身。 也有人认为“小黄龙大战大黑龙”的故事要早于“段赤城的故事”,依据是口头文学的出现要早于书面文学,即传说故事先流传于民间,后常被文字记录。如张文勋认为,人们之所以“把小黄龙出生的传说拉到段赤城身上,或说段赤城就是洱海龙王”,那是因为口头文学有很大的变异性,而“赤城杀蟒与小黄龙战胜大黑龙在思想主题上极为相似,他们又都是本地人”,有功于民才祀为神。然而从两则故事的内容来看,“小黄龙大战大黑龙”的故事似乎神话色彩要更为浓重,若非要分清先后我们依然坚持前者要早于后者,段赤城由人而化神显然是要经历一系列历史的信仰变迁和神祇敕封的互动过程,而神话的建构和流传也要历经一系列的权力博弈。
现实中,以上两则故事常被糅合撰写成一个完整连贯的版本,如龙凤村“洱河神祠”所展示的“洱海龙王传说”讲段赤城之母为绿桃村一位穷苦的洗衣女,她在河边洗衣捡食绿桃后怀孕,迫于舆论压力便离群索居,独自将段赤城生下并艰难抚养。其间她也曾弃赤城于荆棘丛,希望有缘之人可以将孩子抱养,但终又不忍而返。回来找到孩子,却见到他正在被一只白虎用虎乳喂养,一只凤凰张开翅膀为他遮阳挡雨。此时恰好南诏宰相路过,坐骑见虎而惊,宰相跌落下马,见此奇景,又得知赤城母子的悲惨生世,他心生悲悯便安排他们回到村里的大户人家中寄居,并定期接济他们。多年以后,赤城长大,成为十里八乡都知晓的侠义之士。有一年西洱河里来了一条大黑龙,堵塞天生桥,兴风作浪,危害乡里。诏王在大理城中贴皇榜招募屠龙勇士,在众人退避三舍之时段赤城却愤然揭榜。他叫诏王为他准备了三十六把坚刀扎缚于身,同时准备大量馒头和馒头形状的鹅卵石放在水边,并叮嘱官兵,在他入水和大黑龙大战时,若河水泛黄就丢馒头,若河水翻黑就丢鹅卵石。如此,段赤城跳入河中便变成了一条小黄龙,在经过了一番苦战之后,赤城腹饥洱水泛黄,官兵便丢馒头给他吃。而待到大黑龙想要吃东西时,投入腹中的只有石头。于是*终大黑龙败走,跑到了怒江坝。而小黄龙却由于劳累再也无法变回人形,只能化为一条小黄蛇在龙凤村前的一块草皮上休息。后来人们便在此地建庙,奉段赤城为洱海龙王。
此外,民间口头流传的,小黄龙战胜大黑龙,小黄龙就是段赤城的真身,此类在大理白族民间有很多个版本。田野调查中,我们听到的其中一个版本如下:
相传很久以前,有一天,有一位白族姑娘在洱海边,洗了很多衣服,又渴又累,喝了一些洱海水,并无意中发现水面上飘着一个绿色的像桃子一样的东西,她顺手捡了起来,一放到嘴边,不知怎么地,“咕咚”一声,就吞了下去。洗完衣服,回到家以后,觉得肚子胀痛得很,而且,肚子越胀越大,几天后,肚子居然大得就像个孕妇了。经当地的郎中把脉以后,说,有喜了。天哪!她还是个姑娘啊!怎么会未婚先孕呢?!乡亲们议论纷纷,姑娘在家里实在是呆不下去了,就在家人的帮助下,搬到了附近的山上,搭起了茅草房独自住了下来。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了,姑娘的肚子越来越大了,几个月后,姑娘居然生下了一个小男孩!
这个小男孩,慢慢长大了,经常到村子里来跟小孩子们玩儿,而大家也都喜欢他。他可真是个好小伙子啊,真是人见人爱、花见花开,如果那时候有汽车的话,估计也是,车见车爆胎!而这个小伙子,*出名的就是,水性特别好。
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十多年二十年过去了!当这小伙子二十出头的时候,有一年,洱海水经常变成了黑水,而且,苍山上流下来的溪水或下雨后的雨水都无法流入洱海而四处泛滥。据说,那是因为,洱海里有一条大黑龙,因他的妻子跟一条白龙偷情,把他的白袍送给了白龙,黑龙大怒,堵死了洱海所有的出口入口,发誓要把洱海翻个遍,一定要找出那件白袍,这下,殃及洱海边的老百姓了,眼睁睁地看着大河小溪里的水及雨天的雨水等都入不了洱海而淹没了庄稼,淹到了村里人的家里等。朝廷出皇榜,要找人来想办法,这时,小伙子就挺身而出,跟乡亲们说,请大家给他准备两样东西:一是面粉做成的馒头;二是铁大成的铁馒头;这两样东西都越多越好,等到大家看到洱海水变黑时,就扔铁做的馒头;洱海水变成黄时,就扔面做的馒头。于是,等这两样都准备好了以后,小伙子就在身上榜上左右边各三把锋利无比的大刀,纵身跳人黑水翻滚的洱海中。小伙子的妈妈就站在乡亲们中的*前面,在小伙子跳进去的洱海边焦急地守望着。小伙子跳进去以后,当水面上黑水翻腾时,人们就往水里扔铁做的馒头,而当水成了浅黄色时,人们就扔面做的馒头,这样反复着,当洱海水逐渐出现了红色,如同鲜血在水中时,小伙子的妈妈开始大声呼唤他的名字,一遍又一遍地大声叫着他的名字,正当妈妈的声音越叫越急促,越叫越带着哭喊声时,洱海水面上冒出了一个金黄色的龙头,正朝着妈妈呼唤的方向看过来,人们惊呆了。
不知何时,洱海水退下去了,恢复了原来清水、清澈的样子,而人们才在恍惚中渐渐明白过来:原来,冒出金黄色龙头的那条龙,就是那个喝了洱海水吃了像个绿桃子一样的东西而未婚先孕并生下那个跳入水中与大黑龙搏斗的小伙子,而他竟是个龙种呢!而一旦龙的真身被世人看见,龙就变不回人形了。因此,小伙子再也不能上岸与母亲相聚,而从此成了生活在洱海里被白族人民世代传颂的小黄龙。
后来,小黄龙被好多白族村奉为本主。小黄龙就是段赤城,被称为“洱海龙王”。小黄龙的妈妈去世后,也被供奉在本主庙里,还被有的白族村奉为本主,被称为“龙母娘娘”“圣龙娘娘”。千百年来,段赤城和龙母娘娘一起享用着白族人民延绵不绝的香火。

作者简介

杨德爱,白族,云南大理人,博士,硕士生导师,大理大学民族文化研究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宗教人类学、白族历史文化研究等。杨跃雄,白族,云南大理人,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人类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大理白族社会文化和环境人类学。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