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图文详情
  • ISBN:9787505750852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4册
  • 出版时间:2021-01-01
  • 条形码:9787505750852 ; 978-7-5057-5085-2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大众读者百万级畅销书《为何家会伤人》作者、知名心理学家武志红温柔新作
4合1便携小开本,提炼从业二十多年来思想精华,随时随地反复阅读
◆拆解为孤独、自恋、成长、梦想的四本分册,对应人生四大课题。130mm*185mm精致小开本,方便随身携带,随时随地阅读。“孤独”讲关系,包括家庭关系、亲密关系和与一切他人的关系。“自恋”讲如何从完美走向真实,建立真正的自信。“成长”讲如何区分真自我和假自我。“梦想”讲投身于自己热爱的事,修炼自己的生命力。 ◆细分目录,每个小标题对应一个具体概念或实际问题,每节短而易读,指向那些在我们每个人心中存在,却一直不明原因的问题(如:无缘无故的累、难以专注、在意他人看法、拖延症、热情缺失、避免和他人冲突、孤独封闭、容易被强势的人影响、难以投入深度关系) ◆精心设计内文版式,四分册每册一主题色,专色印刷,更显精致。用心考虑读者阅读体验,内页设计易读+逻辑清晰+实用。 ◆本书内容*大程度上保留了武老师有锋芒、犀利、“毒辣”的真诚表达,比如他对 “巨婴”的解读。 ◆挖掘现象下的潜意识,展现思维盲区,剖析行为背后深层的心理动机。和你潜意识中的“另一个自己”对话,伸展你的生命力。 ◆随书附赠“向另一个自己提问”问卷,精心设计15个普通人也可以进行自我探索的问题。

内容简介

本书以及对概念的梳理和思考, 选取了其中精华的内容, 以孤独、自恋、成长、梦想四个主题统领, 做成了一个非常好看又便携的四分册小套装。每个分册独立, 没有固定阅读顺序, 想从哪册读起皆可。适合入门级的心理学类读者, 或是有自我探索需求的读者。

目录

自恋(自恋简单,自信才难)



健康自恋和全能自恋

成年人的全能自恋

全能自恋的程度,决定你的焦虑程度

*好的帮助是增进对方的健康自恋

道德自恋和失控的好人

道德僵尸

绝对禁止性超我

真的厉害还是显得厉害

力量维度和关系维度

从自恋维度发展到关系维度

捍卫自恋

高控制欲

你不能说我错

活在事实中,还是活在情绪中?

*累是自闭着的孤独

习惯性拖延

惧怕投入

真实,远胜完美

真实,才是修行的开始



孤独(关系,就是一切)



关上门,远离真实

无回应之地即是绝境

真正缓解累的方式,是进入关系

全能自恋阻碍关系

亲子关系中的自恋

与他人在关系中争高低

讨好型人格

关系的本质,是谁为谁承受焦虑

没有麻烦,就没有关系

在关系中能做自己的程度,就是这个关系对你的滋养程度

家庭关系

两性关系

何谓亲密

心里住着别人

爱的本质是被“看见”

关系在碰撞中产生

修炼你的攻击性

因为真实,所以被爱

关系中,恨意和爱意一样重要

直接表达愤怒是对关系的尊重

捍卫自己的空间

沟通,让我们从想象世界进入现实世界



梦??想(成为你自己的英雄)



英雄之旅

英雄,敢于行动

距离感

挫折感

创造欲和毁灭欲

直面自己的“坏”

坦然地伸展自己的能量

边界意识

无形的“应该”

生命的意义在于选择

你想要什么?

让你的生命力自然流淌

聆听内在的声音

“负能量”也需要表达

觉知的力量

思维系统和“视觉心像”

从想象到现实

放下头脑,信任身体



成长(真自我和假自我)



自我之壳

皮肤的隐喻

自我攻击

自我破碎者

假自我

集体性的假自我

裸身梦和“虚假自体”

假自我形成不了存在感

将他人视为自身的一部分

只有目标综合征

你是环境的响应器,还是主动创造者?

自我的疆界

内聚性自我

核心自我的诞生

主体感

哪里有问题,一切都是存在

真自我

逃离真自我

自我观察与自我觉知

扩展你的觉知

尊重你自己的感觉

找到真实的自己

生与死的隐喻

生命的存在只能“体”验到


展开全部

节选

关上门,远离真实 外面的世界充满敌意,外面的世界太丑恶,所以,我把心门关上……然而,如果问题得不到解决,你会越来越孤僻,觉得外部世界与你的人生越来越黑暗。其实,你真正需要处理的,是你内在的敌意与对自己的不接纳。孤僻的人啊,除非你真正享受孤独,否则,务必打开你的心门,走出去。孤独时*可怕的是,你会幻想别人与世界是怎样的,由此远离了真实。打开心门,与别人和世界互动,势必将你的内心投射到外部世界,然后去检验,将真实世界再“吸回”你的内心。在关系中,在互动中,人的心性才会得到真正的修炼。当然,这话是说给大多数人的。 极致的完美主义和孤独的“我”联系在一起。
当你只能感知到“我”时,你就是活在一元世界里。也许从根本上来讲,世界是完美的,而活在一元世界里的人会将“我”和“世界”等同起来,于是会下意识地认为“我”也该是完美的。这时候,你左冲右突,好像都不得法,怎样都不对。
你需要先感知到残缺,但你感知到“我”是残缺的,也意味着你看到了除了“我”以外,还有其他人存在着。这时,世界就进入了二元世界。你无须完美,也不可能完美。完美的,是关系,即当“我和你”全然相遇时,才有完美发生。
“我”是一个人的内部世界,而整个外部世界可以被视为“你”,那么本质上,“我”和“你”都是完美的。不过要体验到这一点,人需要走过千山万水。而在此之前,要先体验到各种残缺。
关系中的残缺,胜过孤独中的完美。
活在一元世界里的人会有各种被逼迫的感觉,对自己,对别人。是啊,毕竟他们只能感知到自己是世界唯一的中心,那为什么万事万物(也包括自己)不能听从自己的意志呢?只有进入二元世界,他们才会知道,别人是别人,自己不能强求。
所以哪怕再难,也要试着走出去。偶尔孤独可以,但如果一直都是孤独的状态,这种孤独也许一开始会安慰你,但时间一长,你会发现这个困局走下去越来越难。 自闭式的生活,或者叫“宅”,是在内循环中完成一切,让头脑的想象、千般情绪与激荡的情感都在自己的世界里,消化、发酵,乃至腐烂。和外界的联系,只通过头脑的想象,或者电脑的点击—这两个“脑”是一回事,都回避了与现实世界的“撞击”。就像单性繁殖,不过产出物也仍是在自己的世界里循环、腐烂。
你越来越喜欢你的头脑,相信你的头脑……逐渐地,头脑就完全掌控了你。常见的一个错误是,你以为头脑是你的,其实头脑有它自己的生命。情感,是两个人的事;头脑,是一个人在玩。头脑发达,易优秀。因为头脑可以处理好一个人就能搞定之事,如学习。但若使用头脑诠释情感,则会出大问题,会陷入臆测,*严重时会发展为被迫害妄想。只使用头脑看世界者,思维看似缜密,但其实根本不能容纳别人的信息,所以他看到的只是自己幻想的世界。生命*初,若情感很匮乏,自己太孤独,任何一个负性刺激都会很可怕。毕竟,婴儿不能满足自己的任何需求。他如何对待一个又一个的负性刺激?使用头脑!许多人说,回顾痛苦的过去,是头脑让他们活了下来。这是头脑的价值,但头脑的确是一个人在玩,这限制了构建关系。所以,要感谢头脑,看到头脑,放下头脑。
真实的世界是混沌的,即便有秩序,也是浑然天成、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秩序,而头脑幻想出来的世界,往往是极度清晰、极度有秩序的。但秩序越是清晰且越是简单,那就越意味着可怕的偏执。一切围绕着好与坏的思考,若过于简单、清晰、有秩序,那通常隐藏着可怕的暴力。太孤独、不能与别人建立情感关系的人,会用大脑对外在的事物进行解读。结果是,他看到的世界是过于系统化的,并且是过于有敌意的。这种情形发展到极致会成为被迫害妄想,即认为有一个有敌意的体系在迫害他。有此妄想或倾向的人会认为一切事物都有清晰可见的原因,而这其实只是他自己头脑的过度解读。 父母对孩子的爱,指向分离 你别那么优秀,你差一点,我的优越感就不会被破坏,你也更容易被操控。还有,你离开我也就没那么容易了—很多亲子关系和伴侣关系中藏着这种信息。优秀指向分离,愚昧指向忠诚。一个人的优秀,的确意味着他拥有更大的自由,意味着他比较容易和你分离,而走向开阔的世界。或者,你是这样一种优秀:除了拥有一种卓越的谋生技能外,其他方面,你是个白痴。这样,你也没有离开我的能力,如书呆子。逼孩子学习,却不培养他生活的能力,更不让他锻炼身体,就藏着这个逻辑:你不能发展能导致自由行动的技能。很多人有此意象:自己有一个硕大的脑袋,而胳膊和腿被控制,甚至被斩断了,如同人彘。我们一直都缺乏迁徙的自由。生命力需要伸展空间。婴幼儿时,主要是在妈妈的怀抱中伸展;做学生时,主要是在家庭和学校中伸展。这两个阶段,在正常情形下,像是在有保护的实验室里做练习。长大后,则要在广阔的天地间伸展。一直待在妈妈的怀抱与限制中,就难以展开自己的人生,生命力便被压制住了。 父母对孩子的爱指向分离。*初,所有孩子都恋母,*早期与母亲犹如共同体,而逐渐地,孩子需要完成与妈妈的分离。这个分离过程,需要妈妈允许,还需要父亲强有力的介入。如分离不能完成,就会导致出现“妈宝男”“妈宝女”,特别是“妈宝男”这一经典形象。孩子成为一个精神独立的生命,需要先在心理上完成“弑母”—不管你是怎样的,我都想奔向宽广的世界,而后完成心理上的“弑父”。如果总是将父母的需求放在**位,孩子的心理空间就不可避免地变得狭小。如果父母鼓励孩子走向独立,那么这会变得简单很多。 太多父母克制不住地“入侵”孩子,所以,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可以很简单:父母不严重地入侵孩子就好。一个孩子,如果没有背负父母转嫁的使命,不用分担父母的严重痛苦,也没有被父母的权力意志严重入侵,基本安全,以及生理需求得到了保障,那么他想不赢都难。 生命的意义在于选择,但每一次选择都是赌博,而用以投掷的骰子就是我们的肉身。很多父母代替孩子做决定,实际上是剥夺了孩子人生的快乐。这相当于让自己享受了两辈子选择的快乐,而让自己的孩子一辈子也没活过。一个人活着的价值,就在于自己可以做选择啊。一个人的福祉,不能交给另一个人去负责,哪怕按道理来说你应该*爱你的父母,并且他们是真心为你好。但当他们为你的生命做选择时,是很容易变得极其不靠谱的。 做总是正确的父母,不如做给孩子空间的父母。因为重要的不是父母总能正确地给予孩子具体的指导,而是孩子自身的能量能否在一个开阔的空间里流动。在这种流动中,孩子的天赋自由发挥,并形成自己的体验与观念。父母如果总是指导孩子,那么即便每一次具体的指导都是正确的,也常常会切断孩子自己的能量流动。 牺牲感 牺牲感是一个糟糕的东西。当你有了牺牲感时,同时伴随而来的,还有道德优越感。并且,不可避免地,你还会有付出感——不管你是否在意识上承认,觉得别人欠你的,让你有牺牲感的对象会对你有亏欠感,以及内疚。牺牲感和付出感,也意味着你失去了自己的中心,把自己挂在了对方身上。
“一切为了孩子。”它的真正含义是,一切归因于孩子。
牺牲感和付出感一样需要理解和接纳,然后,可能有自然而然的转化。一个严重失去自己主体性的人,他并不能通过攻击、否定自己来放下牺牲感和付出感。人生不易,“人艰要拆”,只是要温柔点。
被牺牲感和付出感缠绕时,人就失去了主体性,总是不能主动做选择。然而,当你真的在一个重大事件中充分做了主动选择,而展现了你的主体性时,你会发现,虽然爱恨情仇带来的体验太深,却没有遗憾。遗憾,总是和没有充分活过联系在一起。 “我是为了你”,当你使用这句话时,它的潜台词是:“一切责任和其中的‘坏’,都将由你承担,而我是好心的,所以要被免除一切责任与愧疚。”
“这是我的选择”,这句话可以说是在“我是为了你”的对立面。当确定这一点时,你承担了自己的责任。同时,你也会更充分地体验到这一选择产生的各种可能,从而丰富并强大你自己。
要做好“这是我的选择”,首先得守护好说“不”的权力,即“那不是我的选择”。如果你总是被迫接受别人给的选择,还说“这是我的选择”,那你会活不下去的。我们的社会上那么多人爱说“我是为了你”,是因为不被允许“我是为了自己”。
付出型的人,因为太难享受生命,所以容易无意识地追求痛苦上的平等。我付出这么多,我真的很辛苦,你要回报我,以你自己的痛苦。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太辛苦操劳的父母难以分享孩子的开心。伴侣之间,公司里的同事之间,也有这一逻辑。
*重要的一点是,要先照顾好自己。这么简单的道理,我感觉自己简直是走过千山万水才真正认识到。不要动不动就想牺牲,那样你会有怨气,会让周围的人觉得对你有亏欠;不要动不动就倡导牺牲,那很可能是在诱导别人接受被剥削。在照顾好自己的基础上,在形成了健康自恋、真实自我的基础上,去爱别人,乃至爱世界。
拿出真我,才能享受。普通层面上,就是展开你的动力,如自恋(权力)、性和攻击性,当它们自然流动时,就有享受产生。过得苦哈哈的人隐去了它们,隐去了真自我。所谓“付出”,就是围着别人的感受转,可别人如果真快乐了,他们又会嫉妒和失落。

作者简介

武志红,资深心理咨询师、心理学畅销书作家。1992年,考入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师从国内著名的心理治疗学家钱铭怡教授。2001年,获得心理学系临床心理学专业硕士学位。现于北上广开办了武志红心理咨询中心,致力于用心理学去深度剖析理解个人、家庭的种种典型现象,读者遍布世界各地华人区。其代表作《为何家会伤人》出版十余年来畅销逾百万册,堪称中国家庭问题**书。另著有《感谢自己的不完美》《为何越爱越孤独》等心理学畅销书。
武志红老师非常擅于以优美,易读的语言向普通大众介绍专业心理学知识,引导读者进行自我觉察,并以20余年的丰富行业经验,带领为各种社会关系、亲密关系,尤其是原生家庭关系所困的万千读者一起踏上自我治愈与寻求幸福的旅程。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