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9787300289144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220
- 出版时间:2021-02-01
- 条形码:9787300289144 ; 978-7-300-28914-4
本书特色
1. 一部被自伤青少年的家长和专业人士誉为“指路明灯”的指导书。
2. 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江光荣、清华大学心理发展指导中心副主任刘丹、北京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总督导徐凯文、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任志洪、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心理健康工作委员会常务理事张久祥、陕西省儿童心理学会会长周苏鹏联袂推荐。
内容简介
自我伤害行为主要发生在青少年人群中,这种行为给自伤者自己造成相当大的损害,同时也给他们的父母带来极大的压力。本书作者是屡获殊荣的演讲者、作家和教育家,她将20年的经验与近期新研究、专家访谈以及专业人士和日常家庭的故事相结合,揭示出自伤主要是一种情绪管理障碍,自伤者一般是借这种方式来消解汹涌而来的情绪痛苦,或是进行自我惩罚,又或是以此来寻求刺激或是控制他人等。
全书涵盖正确认识自伤、产生自伤的心理和生理因素,互联网对自伤的作用、早期干预如何减少自伤成为习惯性行为的可能性、如何与年轻人就自伤和与之相关的不良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联系和沟通,以及在家庭之外如何寻求专业人士或其他人帮助等,为如何预防、理解和应对自我伤害和网络化自我伤害提供了独到的见解与解决方案。
目录
什么是自伤 // 004
自伤与自杀的关系 // 005
自伤的易感人群 // 009
自伤的预警信号 // 011
自伤的类型 // 013
自伤的性别差异 // 015
第 2 章 产生自伤的心理和生理因素 / 021
青春期的开始 // 025
自伤的动机 // 028
自伤的心理因素 // 030
自伤的生理因素 // 032
第 3 章 互联网对自伤的作用 / 037
网络带来的益处与危险 // 042
视觉冲击强的图像的力量 // 045
上网痕迹 // 046
对自伤的战略性应对 // 047
自伤图像共享的影响 // 050
第 4 章 网络自伤 / 057
什么是网络自伤 // 060
我们所知道的 // 061
潜在的聊天文化 // 063
网络自伤的动机 // 065
网络自伤的社会反应 // 068
虚假的个人资料和 IP 地址 // 070
真正的问题 // 071
你曾经匿名过吗 // 072
什么是虚拟专用网络 // 073
这对父母、 学校和专业人士意味着什么 // 075
保持开放的心态 // 077
家长的应对 // 079
网络自伤的预警信号 // 083
第 5 章 必不可少的对话 / 085
**反应 // 089
开始对话 // 091
家长的路线图: 确定谈话概况 // 092
家长的路线图: 引导谈话 // 094
家长的路线图: 结束谈话 // 095
减少脆弱性 // 100
窥探的诱惑 // 102
第 6 章 专业支持和学校的作用 / 107
专业人士能带来的不同 // 112
关于男孩的话 // 113
可以考虑的支持性服务 // 115
学校的作用 // 117
隐私问题 // 118
基于学校的预警信号 // 120
发现男孩的自伤行为 // 121
学生心理辅导员的大局观 // 122
没有完美的学校 // 123
第 7 章 自我关照和安全计划 / 127
自伤早期阶段治疗方案 // 129
延迟、 分散注意力、 决定 // 131
我看到的有效策略 // 136
教授自我关照 // 137
危害*小化策略 // 139
准备好了吗 // 141
安全计划的重要性 // 142
*后一次自伤 // 144
第 8 章 父母作为教练 / 149
关注“心理弹性” 这个词 // 152
感恩的力量 // 155
感恩的方式 // 161
归属感的力量 // 161
第 9 章 照顾家庭 / 165
维护好你们的夫妻关系 // 170
考虑家庭经济承受能力 // 172
照顾兄弟姐妹 // 173
第 10 章 关于希望的故事 / 177
希望来自战胜自伤的故事 // 179
满怀希望地期待 // 194
节选
推荐序 自我伤害行为近年来日益得到临床心理学工作者的关注。在美国精神病协会*新一版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Ⅴ)中,自伤作为一个新的障碍被纳入。自我伤害行为主要发生在青少年人群中,这种行为给自伤者自身造成相当大的损害,同时也给他们的父母带来极大的压力。
过去20年里,国际上出现了不少对自伤行为的研究和干预探索。今天,精神病和临床心理学领域的专家对自伤行为的了解大大深化了,对自伤行为的治疗干预也有了相当显著的进展。例如,我们已经知道,自伤主要是一种情绪管理障碍,自伤者一般是借这种方式来消解汹涌而来的情绪痛苦,或是进行自我惩罚,又或是以此来寻求刺激或是控制他人等。我们还知道,虽然自伤行为看起来很吓人,但自伤行为青少年是可以很有效地得到帮助的,例如辩证行为疗法(dialectical behavior therapy,DBT)就是有效的自伤干预方法之一……
虽然专业领域对自伤行为探讨的热度持续不衰,现实生活中,我们却极少听到人们谈论自伤行为。这当然不是因为自伤很少发生――西方的研究显示,自伤在青少年中的发生率超过 20%;而我们团队的研究显示,中国青少年自伤发生率在30%~50%。人们之所以对自伤讳莫如深,是因为它往往是充满了羞耻、愤怒、悲伤的强烈情绪,很多人不愿意去触碰。无论是自伤者本人还是其身边的家人朋友,都太难去面对它。因此,大部分自伤者不会主动去求助,他们的家人往往束手无策,不知道该怎样为自伤者提供有效的支持和帮助。
本书是一本面向自伤者家人的科普读物。书中对自伤行为的主要研究成果进行了概括性的梳理,然后全面介绍了应该如何为有自伤行为的青少年提供有效的帮助,包括怎样开始跟他们就自伤展开谈话、如何寻求全面的治疗及干预方法、家庭成员之间如何互相扶持渡过难关等。更为可贵的是,作者通过各种生动的临床案例,将自伤青少年和家长的心路历程直观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能从中获得触动和启发。
事实上,不论你是心理学工作者、爱好者,还是正在被自伤行为困扰的当事人或其家人,都能从本书中获益。对于临床心理工作者而言,你可以从本书中获得关于自伤行为的基本认识,也能从真实的案例中进一步理解这一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从而更好地用非评判性的态度去洞察和共情他们;对于被自伤困扰的当事人来说,他能了解在自己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怎样才能获得更好的帮助;对于自伤者的家人来说,这本书更是一本行动指南,它会告诉你如何帮助自伤者从困境中摆脱出来,重拾充满希望的人生。
自我伤害行为并不神秘,也不可怕。没有一个人生来就该承受它带来的痛苦,更没有人应该因此而被人孤立和厌恶。自伤青少年需要更多的理解、更对路的家庭帮助和学校帮助、更有效的专业咨询与治疗。本书就是对这些需要的部分回应。
希望更多的人能从这本书中获益。
江光荣
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教育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组成员
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博士生导师 译者序 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这一说法。虽然现在人们不太会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但这种理念或多或少都影响着我们。所以,“自我伤害”这种事,似乎应该远离我们。
我刚开始读研的时候,曾协助过师姐做自伤主题的毕业论文,**次接触到有自伤行为的青少年。那时我负责指导过来参加研究的中学生完成相应的实验任务,然后非常偶然地,我看到了一个小男生微张的袖口里,他细细的胳膊上一排密密麻麻、还没有完全愈合的伤疤。我很难形容当时这一瞥给我带来的冲击有多大,就记得自己很慌乱地移开了视线,生怕让他觉察到我看到了他的“秘密”。那是我**次近距离地接触到自伤的青少年,也意识到自伤可能并不遥远――它可能就在你身边,但你根本就不知道。就像如果不是我无意间看到那些伤口,我怎么会想到,一个看上去温和稚气的小男生会这样对待自己。
后来我开始关注这个群体,读了很多相关的文献,也做了一些研究,慢慢地对自伤相关的知识有了更多的了解,但也总觉得缺了一点什么。直到我深入访谈几十位自伤者之后,才觉得自己好像真的理解了他们:我看到了他们的痛苦和挣扎,看到他们陷在负面的情绪中难以自拔却又急于逃脱,也能看到很多自伤者都非常乐于为他人着想的一面――因为不想让他人觉得自己是负担,所以就自己默默解决……当遇到活生生的人时,那些冷静、客观的研究成果一下子就变得鲜活起来。
遗憾的是,虽然近些年来关于自伤的研究成果已经非常丰富,但是这些成果多数还停留在书本和论文中,并没有很好地推广到对自伤者的临床服务上。机缘巧合,我接手了本书的翻译,并欣喜地发现,原来已经有人把我们略显生涩的研究成果用通俗的语言娓娓道来,更重要的是,它结合了大量真实的案例。这些案例有一些和我当年访谈时接触到的孩子如此相似,再次引发了我深刻的感动。
《折翼的精灵:青少年自伤心理干预与预防》是一本面向自伤青少年的父母的实践方法指导手册。我能想象当父母发现自己的孩子自伤时是多么地痛心,也能体会到他们的害怕,因为这些行为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孩子是不是想结束自己的生命。但父母*深切的感受可能是无助,他们很想帮助自己的孩子,却觉得无从下手,而本书则为不知所措的父母提供了*简洁清晰的行动指南。本书首先简要介绍了关于自伤的基本研究成果,并根据当今的时代特点,详述了网络在自伤行为中的作用及不同于传统自伤行为的网络自伤。在此基础上,详尽地讲解了该如何与青少年就自伤问题展开谈话,并怎样充分利用周围的资源来帮助自伤青少年顺利解除自伤的困扰。除此之外,它还提醒父母,应该争取家庭成员的支持,大家互相扶持渡过难关。这正是父母们急需了解的内容。
另外,这还是一本适合专业的助人者阅读的、充满着温情和希望的专业读本。作者米歇尔? 米切尔常年专注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她在书中不仅提供了在帮助自伤青少年时所需要的专业知识,更是体现出了她对这些遭受心理困扰的孩子的充分理解和尊重。这种态度,是在帮助这些青少年时*为核心和基础的部分,值得我们认真地体会和学习。
在翻译这本书期间,我自己的**本关于自伤的学术专著也在进行*后的修改。在那几个月内,两本风格迥异的书不断地在我的头脑中交替,非常“烧脑”,但也给我带来了新的思考和启发。很多时候,当我面对着一份书稿觉得思路受阻时,会很自然地点开另一份,也许就会有新的灵感出现。虽然因为时间仓促,书稿中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我真心希望能通过自己的这些工作,给深受自伤困扰的人们带来一点希望和改变。
*后,尽管我力求在翻译的过程中能将作者的个人写作风格准确地体现出来,但由于东西方在语言表达习惯上的一些差异,有时我发现自己很难将一些词句准确地表达出来,因此希望读者能多包涵,也敬请各位批评指正。 前言
我为什么写这本书 20年前,我离开了教学岗位,成立了一家名叫卓越青年(Youth Excel)的慈善机构。该机构为成千上万的年轻人及其家人提供生活技能培训与指导以及心理疗愈服务,它带领我进入了与健康和幸福相关的领域,并与*出色的指导人员、心理学家、医生和专家一同
工作。我的职业生涯由此变得很接地气且工作极具可操作性。
我们机构的一大亮点是创建了“卓越青年中心”(The Youth Excel Centre),这是一个多学科的诊所,每周能为大约120个家庭提供心理咨询和辅导服务,这些服务是由我们设在澳大利亚布里斯班的办公室和现场学校提供的。我们处理了涉及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从小学到成年早期)的自伤事件,有时候也为他们的父母提供帮助。
正如研究表明的那样,治疗自伤是非常有挑战性的,因为该行为会导致父母不断地去寻找其他的支持方法,可能这就是很多父母会定期与卓越青年中心联系,请我为他们的孩子提供辅导的原因。这些年轻人要么拒绝去看心理医生,要么想和心理医生一起去见“导师”。有些年轻人认为导师不那么有威胁性,也不那么“临床”。一些医疗专业人员直接向他们推荐了我,因为觉得对这些“将所有的服务都光顾了一圈”的年轻人来说,我这名导师是很适合他们的。我总是建议他们,在寻求医疗帮助的同时,也要获得非医疗的支持。
回顾这些年的经历,我可以坦诚地说,我*难忘的“生涯时刻”是那些克服自伤欲望的年轻人带给我的。我曾有幸为一位名叫尤妮丝的女生在其高中时期提供指导,现在她同我一起,为自伤者的父母或研究自伤的专业人士做一些演讲。你将在第10章读到她的故事。如今,她在大学学习心理学,但我还依稀记得她的母亲把浴室地板上的血迹擦干净,没收她卧室里带着血的剃刀时的场景。那种日子没有哪个母亲愿意再次经历。
父母在面对无法控制孩子情绪或行为的残酷现实时,他们那种极度的绝望眼神令我记忆深刻。对于父母来说,没有比他们看到自己女儿大腿上的伤口、儿子胳膊上的淤青或烟头烫痕更痛心的了,尤其是当他们得知这是孩子自己故意弄的,而且很有可能会再次出现时。你需要巨大的勇气和力量去陪伴孩子们度过他们*具挑战性的时刻。我不断地听到克服自伤的年轻人称赞他们的父母会坚定地站在他们身边并且支持他们。
当我写这本书时,我采访了许多的年轻人、他们的父母、教育工作者和心理学家。他们一致认为,父母在孩子的生活中处于重要地位,并且对自伤的孩子的发展轨迹具有深远的影响。
其实,我本人是无法给予父母足够的力量和支持的,因为只有他们自己才会引导自己的孩子保持镇定,健康应对,并过上美好的生活。
如果你的孩子在自伤中挣扎,我想提醒你,你才是你的孩子*可靠的支柱。虽然你付费请来的心理学家会对孩子有所帮助,但是他无法取代你;你倾注了大量希望的学校里的老师也会有所帮助,但他同样无法替代你。作为孩子的父母,你是独一无二的,在他们的生活中是不可取代的。你是他们的“恒量”,你与他们的联系就是他们赖以自我发现和恢复的一切。
我经常说,做好父母是非常困难的,当你养育的孩子正在遭受自伤之苦时,更是如此。毫无疑问,自伤会考验父母所拥有的每一分耐心、力量和勇气。当然,一位充满爱心的家长会用尽各种办法来找到这些东西,并在需要的时候能拥有更多。
尽管自伤是一个令人头疼的话题,但它的确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相信,通过更诚恳和公开的讨论,我们面对这一重大健康问题时就不会沉默了。讨论的内容涉及如何帮助家有自伤孩子的父母预防、理解或应对自伤的关键信息。
我发现,一旦我们用实用的工具武装了今天,明天才会变得更美好。
作者简介
米歇尔·米切尔
教育家、作家和获奖演说家,拥有20多年预防及应对青少年自我伤害的经验,其相关论著被自伤青少年的家长和专业人士誉为“指路明灯”。自2000年离开教学岗位后,米歇尔创办了一家名为卓越青年的慈善机构,为成千上万的年轻人和他们的家人提供生活技能培训与心理咨询服务。
-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26.6¥38.0 -
世界尽头的咖啡馆
¥18.0¥45.0 -
咬文嚼字二百问
¥9.6¥32.0 -
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
¥30.3¥52.0 -
字海探源
¥23.4¥78.0 -
乡土中国
¥14.6¥26.0 -
《标点符号用法》解读
¥6.2¥15.0 -
与内心的恐惧对话:摆脱来自亲人的负能量
¥34.1¥48.0 -
你能写出好故事-写作的诀窍.大脑的奥秘.认知的陷阱
¥9.8¥32.8 -
社会学:原来这么有趣有用
¥9.1¥36.0 -
中国人的精神
¥9.9¥29.0 -
焦虑心理学:不畏惧、不逃避,和压力做朋友
¥11.4¥38.0 -
理解生命
¥10.5¥32.8 -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12.1¥36.8 -
从白大褂到病号服:探索医疗中的人性落差
¥12.7¥39.8 -
非暴力沟通心理学 : 用非暴力沟通化解冲突
¥9.0¥36.0 -
上大演讲录(1922-1927卷)(九品)
¥14.0¥52.0 -
那时的大学
¥8.4¥28.0 -
始于极限:女性主义往复书简(八品)
¥22.4¥59.0 -
汉字王国
¥11.5¥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