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9787568929769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451
- 出版时间:2021-12-01
- 条形码:9787568929769 ; 978-7-5689-2976-9
本书特色
海因茨·科胡特HeinzKohut, 1913-1981年,自体心理学创始人。他在芝加哥大学担任教授,讲授精神医学。他曾是美国精神分析学会会长(1964-1965年),国际精神分析学会副会长(1965-1973年),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档案馆副馆长(1971-1981年),以及奥地利科学院成员。他曾获得奥地利政府颁发的荣誉十字勋章与辛辛那提大学颁发的荣誉博士学位。
内容简介
海因茨·科胡特的理论对我们关于自体发展的思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书强调了这些理论的临床应用。本书聚焦于在大学设置下对青少年的治疗,在前七章讨论自体心理学理论后,从第八章开始每章都以一个研讨会参与者的案例报告开篇,这些案例为科胡特关于临床问题的讨论提供了依据。阅读科胡特对案例报告直接却一贯深思熟虑的反应,读者可以追溯自体心理学基本概念的产生。尤其是科胡特用了大量的临床例子来揭示:独特的自体客体功能对青少年向成年人过渡的作用。编者埃尔森对演讲和案例讨论的记录指出了科胡特对案例的回应与他后来的理论观点之间的关键联系,是特别有帮助的。那些对自体心理学感兴趣的人,以及所有与年轻人一起工作的人,无论是心理治疗师、教师还是社区工作者或者养育孩子的家长,都将因科胡特描述临床和理论反思过程的超常天赋而有所收获。
目录
**部分 理论演讲
1 围绕自恋的价值判断
2 自恋与客体爱的独立发展线
3 自尊形成的早期阶段
4 神入环境和夸大自体
5 建立调节自尊的心理结构
6 认可的自体客体和理想化的自体客体
7 内化的价值观、理想和目标的获得
第二部分 案例讨论
8 自尊调节中对他者认可的成瘾需求
9 作为自尊需求回响物的躯体症状
10 对过渡期躯体症状产生和消退的进一步理解
11 远离家庭并努力实现理想和目标
12 扩展神入理解,共享一种态度
13 神入在建立自尊和恢复主动性中的作用
14 从情绪体验中理解脆弱性
15 理想化移情(感恩)及其在自体建构中的作用
16 见诸行动与自我支配下的行动的区别
17 作为见诸行动的剽窃
18 自尊和理想
参考文献
索引
节选
无论是教学、学习、日常互动,还是与患者的相处,甚至和同事的相处,我*喜欢的模式是将理论与具体临床实践材料恰当地结合。不管我们从事什么专业,都不会是纯粹的临床观察。任何的临床观察都是在观察者遵循了某些原则的背景下进行的。一个人看待事物时多少都会带有预设(prejudice)。一个过去一直看不见的盲人,重见光明后,也辨识不了任何东西。他只能看到很多令人费解的形象。他要面对的现实是学会怎么去预设。这种学习是必需的,比如学习了某种具有特定结构且具有特殊用途的事物叫作桌子,然后才可以“看见”桌子。所以,不带有预设、理论上不受约束的观察根本不存在,当然,在我们的领域亦是如此。问题不在于有没有理论或预设,而在于这是不是一个好的和/或值得改进的理论。 任何理论都是基于假设的,但是一些不言自明的观念不是从假设而来的。它们仅仅是遵循了一些原则。一个人可以从“大小”的角度看待他人,并将其身材分为大、中、小。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用这个标准来确定他们的食量,就没有什么启发意义了,因为个头大的人未必就比个头小的人吃得多。尽管如此,看待人时划分个头大小是明摆着的事实,无须质疑,但需要质疑的是这种划分用于某种目的是否合适。 当一个人提出任何一种理论时,就如说我在决定讨论“自恋”的时候——就会有大量的理论假设。任何一个想要质疑我谈论自恋的基本权利的人,都能轻而易举地列举出很多争议,而我们不得不花费时间来捍卫这个议题。所以当你仔细聆听一个议题呈现给你的特定理论框架时,“请暂停怀疑”——正如柯勒律治(Coleridge,1907,p.6)的名言所说。我并不赞同永久放弃怀疑;我只是建议,在你真正掌握别人提供给你的信息之前,暂时不要质疑。换句话说,在某种程度上,不要一听到别人提出的说法就立刻反对。 接下来我要提供的是一系列关于“自恋”的讲座,尤其是近年来我希望我已经在这个特定领域作出了的贡献。在研讨会的*初阶段,我希望你们能凭借自己的思想、理论知识、临床经验积极参与进来,以促进其更好地发展。然后,我们把这种互动模式转变成其他模式,以使当前的临床资料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首先,我们将用临床资料来说明亚理论的要点,以使其更加明确。接着,把这些临床资料与我提供的观点进行比较,以验证它们的价值。它们真的能帮助你理解进而管理、辅助、技术性地处理你遇到的人类面临的难题吗?出于某些特定目的,我们称这些难题为治疗、帮助、救助、适应,抑或是你要介绍的约定俗成的或不太常见的价值判断。从广泛的成熟、成长到狭义的初始的、即时的、暂时的适应都是如此。 以下是我们引入的价值判断:患者寻求帮助是为了更加成熟——至少这是患者口中所说的,也是我们假设自己正在做的事情。但是,为了这个目标(从我们的角度来看,这也是一个我们以为无须质疑的公理、假设),我们假设:理解患者身上正在发生的事情将有助于我们促进其更成熟,也有助于患者更好地适应。这可能会遭到质疑,但在我们的圈子里,这是一个公理性的事实。我的意思并不是说,其他小组讨论“什么是治疗”是不恰当的,我只是想要明晰我讨论的内容是什么;否则,从X到Y,都找不到真实的答案。 在几乎所有精神病学领域的学派中,都存在这样一个不言自明的假设:评估人类发展与活动*重要的维度,是检验个体与他者间的关系(当然,*主要的还是与他人的关系),其次是更广泛意义上的“客体”。“客体”(object) 一词,在精神分析领域、精神病学领域以及其他围绕动力心理学的人类学专业领域中经常出现,它不仅包括人类自身,而且包括个体以外的其他的人类兴趣焦点。“客体”一词也许就足以描述他人、动物、宠物,人们所追求的兴趣(如艺术、音乐或其他可能的事物)。衡量健康的一般标准是人们能在多大程度上,对客体产生不受妨碍的、丰富多样的、深刻而又浓厚的兴趣。 如今,推荐以一种极其复杂的方式接近处于客体世界中的人们。仅仅使用“客体”这个词而不是“人”——“客体”这个词与其他概念(other-directness)相比,语义更丰富,其他概念只是狭隘地与人相关——因为它词义丰富、适用性广’在使用时几乎不需要加以澄清。这包括觉察到健康与孤独是完全相容的。独处甚至是超然与客体爱并不是对立的。事实上,正如你所知道的那样,那些任意替换客体的人,往往在失去一个看似深爱之人后,会立即转爱他人,以求替换和取代;失去一只宠物,第二天便再买一只,这反映的往往是客体关系的肤浅。我们知道,那些在生命早期曾在客体关系中遭受过精神创伤的人,往往正是这种特殊类型的人。他们就像迷路的小狗一样,很快地将自己依附于出现在身边的任何一个人,不加任何区分,这样也没有任何真正的持续性。他们无法忍受独处,无法独立生活,也无法做到真正地依恋他人。如果一个人真正地依恋他人,如果一个人能真正掌握好依恋关系,会伴随着出现客体爱的明显标志或证据:忍受客体丧失的能力,承受哀伤的能力,抑或当客体不在时有哀悼和期盼客体的能力。 ……
-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26.6¥38.0 -
世界尽头的咖啡馆
¥18.0¥45.0 -
咬文嚼字二百问
¥9.6¥32.0 -
《标点符号用法》解读
¥6.2¥15.0 -
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
¥30.3¥52.0 -
字海探源
¥23.4¥78.0 -
乡土中国
¥14.6¥26.0 -
与内心的恐惧对话:摆脱来自亲人的负能量
¥34.1¥48.0 -
你能写出好故事-写作的诀窍.大脑的奥秘.认知的陷阱
¥9.8¥32.8 -
中国人的精神
¥9.9¥29.0 -
社会学:原来这么有趣有用
¥9.1¥36.0 -
从白大褂到病号服:探索医疗中的人性落差
¥12.7¥39.8 -
焦虑心理学:不畏惧、不逃避,和压力做朋友
¥11.4¥38.0 -
理解生命
¥10.5¥32.8 -
始于极限:女性主义往复书简(八品)
¥22.4¥59.0 -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12.1¥36.8 -
非暴力沟通心理学 : 用非暴力沟通化解冲突
¥9.0¥36.0 -
上大演讲录(1922-1927卷)(九品)
¥14.0¥52.0 -
那时的大学
¥8.4¥28.0 -
汉字王国
¥11.5¥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