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030382467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116
  • 出版时间:2022-01-01
  • 条形码:9787030382467 ; 978-7-03-038246-7

内容简介

由于高校数量的不断增加,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在校生和毕业生数量逐年上升,大量毕业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给就业市场以无形的压力,而毕业生自身的就业压力则更为严峻,不少大学生和家长在就业问题上迷茫彷徨。为了使大学生更深刻地了解我国就业形势,熟悉大学生就业、创业政策,科学地引导大学生认识社会,服务社会,端正就业态度,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形成良好的职业规划,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洞悉市场需求,完善自我,建立科学的、符合中国国情和市场规律的就业观念。基于高校的就业教育和学生的就业、创业需求,我们编写了这本《大学生就业指导教程》教材,希望能给广大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创业带来帮助.本书分为七章,分别介绍了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就业能力、职业生涯规划、劳动法与就业、求职应聘与面试技巧、就业与择业和创业带动就业的内容,力求为大学生的就业与择业提供指导。

目录

目录
前言
绪论 (1)
第-章我国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分析及对策 (5)
**节我国当前大学生的就业状况 (5)
第二节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分析 (16)
第三节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对策 (24)
第二章毕业生就业工作程序与途径 (34)
**节毕业生就业工作程序 (34)
第二节毕业生就业途径 (40)
第三章大学生就业心理 (47)
**节大学生就业心理理论概述 (47)
第二节大学生就业心理存在的问题 (51)
第三节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主体因素分析及自我调适 (62)
第四章求职应聘技巧 (71)
**节就业信息的搜集及使用 (71)
第二节求职文案的撰写技巧 (75)
第三节面试及应对技巧 (81)
第四节笔试的方式及技巧 (87)
第五章协议的签订与毕业生权益保护 (90)
**节就业协议 (90)
第二节劳动合同 (94)
第三节就业法律制度 (99)
第四节就业权益保护 (105)
参考文献 (110)
展开全部

节选

绪论 我国已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这个阶段,我国由高等教育“精英化”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并向“普及化”教育发展。在这样的新形势下,我国建立了“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为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高等学校开展了大学生就业指导,满足大学生就业需要,帮助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出发,帮助大学生熟悉国家的就业政策,分析就业形势,增强择业意识,转变就业观念,掌握求职技巧,提高主动适应社会的能力,从而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 一、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意义 大学生是国家的宝贵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如何更好地、更有效地开发大学生人力资源,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是当今社会面临的新课题。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得到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因为它既关系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又关系到高等教育改革目标的实现,也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的发展、成才和人生价值的实现。大学生不能充分和合理就业,既浪费人力资源,也加大社会经济成本。大学生就业指导在开发人力资源,引导大学生合理就业和成功就业,提高大学生职业发展能力,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作用明显,不可或缺。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 年)》和近几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都明确要求,要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服务,逐步建立和完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提升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一) 有利于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 大学生是国家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是未来高素质人才的核心, 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施跨世纪宏伟目标的重要力量。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能够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这对于落实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有些毕业生盲目向往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对其他地区的工作岗位不感兴趣,却没有认识到这些地区自身的人才数量已是供大于求,对人才的要求和面对的压力也日益提高,对毕业生来说未必是*好的选择。高校通过就业指导可以对大学生进行适时的疏导,引导学生到更适合自己的地区去发展,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就业观和思想观。否则,人才闲置和不合理使用会造成人才浪费,也会给社会稳定带来不利影响。 (二) 有利于高等教育改革深化 高校的发展变化给学校注入了新的活力,带来更多发展的机遇,同时也加大了竞争的环境。毕业生作为高校培养成果的体现,其就业的状况清晰地展现了高校教学水平和管理措施。高校培养人才的质量,也可以在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实际使用中得到检验和评价。高等教育是否与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相适应,通常可以通过对毕业生的需求情况反映出来。因此,面对社会的需求,学生的迫切期望,进行有效的就业指导,可以为毕业生就业做好指引,为高校未来的创建和发展打好基础。 (三) 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质和缓解就业压力 2013 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99 万人,比2012 年增加19 万人,加上历年累积的待就业毕业生人数,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复杂。近年来,高校毕业生数量一直呈上升趋势,就业压力在不断增大,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导致这一问题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有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增长和人力资源就业岗位增加不协调的问题,有毕业生所学专业与社会需要存在的结构性矛盾问题,也有毕业生职业素质不高、择业观念上的因素。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就业指导教育,不仅能使大学生正确认识职业社会,切实转变择业、就业观念,还能帮助他们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而提升就业竞争力,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实现顺利就业,有效地缓解就业压力。 (四) 有利于大学生的学习、就业和成才 大学毕业生就业是其人生道路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如何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是大学生面临的现实问题。大学生就业的过程也是受教育的过程,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不仅是对就业的具体指导,而且是对今后事业发展的长远指导。就业是迈开事业的**步,通过就业成就事业,实现人生价值。因此,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意义在于大学生成才的全过程。 二、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的发展历程 (一) 我国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大学生就业经历了从计划经济时代的计划匹配阶段、过渡期的计划匹配为主与市场导向为辅相结合的阶段和市场经济时代的市场导向阶段等三个时期。进入20 世纪90 年代,我国大学生就业逐步进入市场经济时代,大学毕业生面向市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改革有了明确的体制依托。与此相应的是,高校就业指导开始了步入课程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发展时期。 进入20 世纪90 年代,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全面推进,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力度加强,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也得以深化。高校毕业生分配方式扩大了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的相互接触,但仍以计划分配为主,只在一定范围内实行双向选择,被称为国家任务计划和调节性计划并存的双轨制。20 世纪90 年代初,原国家教委成立了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深圳大学等高校也率先建立了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等就业指导专门机构,取代原来的毕业生分配办公室,并在人员、资金和设备等方面给予支持。 1992 年10 月党的十四大后,深化高校毕业生分配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1993 年2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大部分毕业生实行在国家方针、政策指导下,通过人才劳务市场,采取自主择业的就业办法。”这从根本上确立了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机制要从计划配置转向市场配置,从此彻底打破了我国大学生上大学由国家统包统分的制度。1994 年起,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和各省开始举办毕业生就业指导人员和任课教师培训。1995 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编写并出版了《大学生就业指导》教材,在全国高校试用。各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功能也开始从以管理为主转向以指导服务为主。1995 年,国家教委办公厅发出通知,要求全国高校开设就业指导课,这逐渐成为高校就业指导的主要途径之一。 1997 年全国1000 余所普通高校启动“缴费上学、自主择业”机制,标志着新中国成立40 多年来双包体制结束和双自体制建立。1997 年原国家教委提出逐步建立以学校为基础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各省市都积极行动起来,召开了多种形式的专场招聘会,取得良好效果。这期间大学生就业指导作为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得到高等学校普遍认同。1997 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制定了《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学大纲》。各省市主管部门和高校也积极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面向学生的就业指导平台初步建立,主要有五方面功能:一是信息中介;二是学校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和毕业生推荐;三是择业技巧指导;四是有关政策咨询和毕业生离校服务;五是开设就业指导课程。 始于1999 年的大规模高校扩招使大学生结构性失业问题与总量过剩问题同时激化,成为全社会高度关注的民生问题。2001 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115 万,2004 年为280 万,2008 年超过350 万。就业市场供求矛盾逐渐突出,加上大学学科设置不完善、人才市场供求信息不畅、劳动人事制度不健全、大学生择业期望值过高等原因导致就业结构性失衡,使扩招后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逐渐增大。为此,国家采取了多种就业政策和措施。 2007 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导致的全球性经济危机对我国大学生就业产生了重大影响。据2009 年2 月24 日中国新闻网报道,当时我国大学生就业率整体为35.6% 。但对于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制定和完善来说,这也是一次机遇,2007 年也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全面服务年。2007年4 月,辽宁省教育厅《关于加强大中专院校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建设的意见》(辽教办发〔2007〕29 号)中强调“有条件的高校要力争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业指导、创业教育等课程,逐步形成完整的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体系。”教育部办公厅2007 年下发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教高厅〔2007〕7 号),进一步明确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和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列入教学计划,作为必修课或选修课开设(经过3 ~5 年的完善后全部过渡到必修课),并不少于38 学时;同时提出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并落实经费保障;并规范了全国高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这标志着我国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里程碑。2010 年,辽宁省教育厅办公室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通知》(教高厅〔2010〕78 号),明确规定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不少于26 学时;创业教育不少于8 学时;就业指导不少于4 学时。 2012 年辽宁省教育厅下发了《本科院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标准(试行)》(辽教发〔2012〕202 号),要求高校将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作为公共必修课列入人才培养计划,并贯穿从学生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 (二) 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各个高校相继开展了就业指导工作,为学生顺利择业、就业提供了很多帮助。但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途径、实践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就业指导模式始终滞后于学生规模和市场导向就业机制的要求。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就业指导的功能与内容上理解有偏差。大多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主要围绕当年的毕业生就业工作而开展。过多强调解燃眉之急,狭隘地把就业指导理解为给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帮助毕业生找工作、落实具体单位、追求高就业率,而忽视大学生就业指导对大学生的教育功能以及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影响。就业指导只关注“结果”,轻视“过程教育”。高校的就业指导成为“技能速成班”、“政策形势宣讲班”,没有对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调适和引导,去发现他们的职业兴趣和职业能力,从而培养他们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和高尚的职业观,缺乏规范性、系统性和全程化的就业指导体系。 就业指导课要求教师掌握就业政策、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学、教育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法律等多方面知识。目前,高校专业化、专职化的就业指导师资还很匮乏。就业指导缺乏有效性和针对性。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基本上采取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怎么讲都由教师自己来决定。范围窄、手段旧、途径少、方法简单,缺乏对学生个性特点的专门咨询和有效指导,教学内容与毕业生专业特点结合不够紧密。 三、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课程性质和任务 (一) 课程性质 大学生就业指导是一门必修课,通过系统学习,使大学生熟悉国家的就业政策和法规,具有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就业知识和技能,了解社会需求的信息,树立正确择业观、增强择业意识,掌握求职方法和技巧,不断提高主动适应社会的能力。 (二) 主要任务 1.学习本课程的目的 系统接受择业、就业思想和技巧的教育,进一步了解所学专业及职业发展方向和趋势。树立正确的择业和就业观念,把握就业形势和用人趋势,了解熟悉国家、省(市)相关大学生就业政策,掌握求职应聘的途径和方法,为顺利就业创造条件。 2.本课程的主要内容 结合国家就业政策和就业新形势讲授,内容包括形势政策、求职技巧、毕业生就业工作程序与途径、就业心理、协议签订、权益保护等几个方面。 3. 本课程的教学要求 通过系统的教学活动,使毕业生熟悉国家的就业政策和法规,具备适应社会需要的就业知识和技能,即通过择业指导、就业指导,帮助大学生了解社会需求的信息,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增强就业意识,掌握求职的方法和技巧,提高主动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做好就业准备,顺利迈出建功立业的**步。 四、对大学生的学习要求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