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动物学野外实习指导

包邮动物学野外实习指导

¥58.3 (8.4折) ?
1星价 ¥58.3
2星价¥58.3 定价¥69.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030219589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B5
  • 页数:372
  • 出版时间:2021-09-01
  • 条形码:9787030219589 ; 978-7-03-021958-9

内容简介

本书共七章,从动物学实习的前期准备工作到实习结束的实结都进行了全面地阐述;主要介绍了动物学野外实习常识;山东海滨动物、淡水动物、陆生节肢动物、土壤动物、其它陆生动物的采集、观察、处理、鉴定及分布概况;对实习的后续工作,实结和实习调查报告的撰写也进行了介绍。动物学野外实习是《普通动物学》教学的必要环节,通过实习,巩固了动物学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使学生真正掌握动物标本的采集、观察、处理和鉴定,为进行动物学相关研究奠定基础。

目录

目录
第1章 概论
1.1 动物学野外实习的意义与任务 1
1.1.1 正确认识动物学野外实习的重要意义 1
1.1.2 动物学野外实习的任务 2
1.2 动物学野外实习的现状及对策 3
1.2.1 动物学野外实习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
1.2.2 解决问题的对策 4
1.3 实习前的准备工作 5
1.3.1 业务准备 5
1.3.2 实习仪器、工具和药品的准备 7
1.3.3 野外实习注意事项 12
1.4 标本的处理保存方法 12
1.4.1 海绵动物标本的处理方法 12
1.4.2 腔肠动物标本的处理方法 12
1.4.3 扁形动物标本的处理方法 13
1.4.4 纽形动物标本的处理方法 13
1.4.5 环节动物标本的处理方法 13
1.4.6 软体动物标本的处理方法 14
1.4.7 节肢动物标本的处理方法 14
1.4.8 棘皮动物标本的处理方法 17
1.4.9 鱼类标本的采集处理方法 18
1.4.10 两栖类标本的处理方法 18
1.4.11 爬行动物标本的处理方法 18
1.4.12 鸟类和标本的制作方法 18
1.4.13 常见兽类标本的处理方法 19
第2章 山东海滨动物实习
2.1 山东海滨的自然环境 22
2.1.1 自然环境简介 22
2.1.2 重要实习地点 22
2.2 潮沙知识 24
2.2.1 潮汐及其类型 24
2.2.2 潮汐活动产生的原因及大潮、小潮 25
2.3 潮间带动物生态 27
2.3.1 潮间带 27
2.3.2 潮间带动物分布 27
2.4 山东海滨常见无脊椎动物 29
2.4.1 多孔动物门Porifera 29
2.4.2 腔肠动物门Coelenterata 30
2.4.3 扁形动物门Platyhelmintes 38
2.4.4 纽形动物门Nemertea 39
2.4.5 毛颗动物门Chaetognatha 40
2.4.6 环节动物门Annelida 41
2.4.7 星虫动物门Slncula 64
2.4.8 隘虫动物门Echiura 64
2.4.9 软体动物门Mollusca 65
2.4.10 节肢动物门Arthropod一一甲壳纲Crustacea 91
2.4.11 腕足动物门Braclpoda 111
2.4.12 棘皮动物门Echinodermata 112
2.4.13 半索动物门Hemichordata 117
2.4.14 尾索动物亚门Urochordata 117
2.4.15 头索动物亚门Cephochordata 119
2.5 海滨常见脊椎动物 120
2.5.1 近海鱼类 120
2.5.2 习见鱼类 126
2.5.3 习见海洋龟鳖类 148
2.5.4 习见海洋鸟类 150
2.5.5 习见海洋哺乳动物 153
第3章 淡水动物实习
3.1 淡水动物实习环境简介 157
3.1.1 河流 157
3.1.2 湖泊、水库 157
3.1.3 淡水水域环境的分区及特征 158
3.1.4 淡水水域常见动物 159
3.1.5 淡水动物生态学调查方法 159
3.2 淡水水域常见无脊椎动物 160
3.2.1 原生动物门Protozoa 160
3.2.2 腔脆动物门Coelenterata 165
3.2.3 扁形动物门Platyhelmintes 166
3.2.4 轮虫动物门Rotifera 167
3.2.5 环节动物门Annelida 168
3.2.6 软体动物门Mollusca 170
3.2.7 节肢动物门Arthropda 173
3.3 淡水水域常见脊椎动物 182
3.3.1 淡水鱼类 182
3.3.2 两栖纲Amphibia 192
第4章 陆生动物实习
4.1 昆虫纲 198
4.1.1 昆虫的生态环境 198
4.1.2 昆虫生活习性的观察 199
4.1.3 昆虫标本采集与制作 201
4.1.4 昆虫纲的分类 206
4.2 蛛形纲 250
4.3 土壤动物实习 275
4.3.1 土壤动物的实习环境 276
4.3.2 土壤动物的分型、采集和保存 277
4.3.3 土壤动物门、纲、目的检索 281
4.3.4 常见的土壤动物 287
4.4 其他陆地动物实习 315
4.4.1 其他陆地动物的生活环境 315
4.4.2 常见陆生脊椎动物 315
第5章 实习总结
5.1 个人总结 339
5.1.1 概况 339
5.1.2 自然环境 339
5.1.3 动物种群组成特点 339
5.1.4 动物利用问题 339
5.1.5 开发利用的建议 340
5.2 专题报告 340
5.2.1 目的意义 340
5.2.2 研究方法 340
5.2.3 研究结果 340
5.3 集体总结 340
5.3.1 成绩和收获 341
5.3.2 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意见 341
5.4 实习论文 341
5.4.1 实习论文撰写的几个重要环节 341
5.4.2 实习论文的基本格式 343
5.5 实习成绩的评定 345
5.5.1 优秀 345
5.5.2 良好 345
5.5.3 中等 345
5.5.4 及格 346
5.5.5 不及格 346
附录及参考文献
附录一 动物学野外综合实习报告 347
附录二 实习专题题目 348
附录三 学生范文 349
主要参考文献 357
展开全部

节选

第1章 概论 动物学主要研究动物的形态结构、分类、生命活动与环境的关系以及发生发展的规律,是一门内容十分广博的基础学科,同时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生物专业必修课。动物学的教学全过程,包括课堂讲授、实验教学和野外实习兰个基本环节。动物学野外实习是学生从课堂和实验室走向大自然必须经历的一步,是课堂教学的继续和补充。动物学野外实习不仅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机会,也是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掌握动物学实践能力,提高观察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动物学野外实习是动物学教学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教学改革总趋势下,《普通动物学》作为一门基础专业课,课时数被大量压缩,以让位于新兴学科,这是生命科学发展的必然。然而全社会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正逐渐增强,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能够认识更多的动物,了解更多的动物知识,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通过动物学野外实习,可以使学生认识各类常见动物,了解其生活方式,以及它们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掌握动物衍冻的采集、观森和鉴定方法,加深和补充课堂学习的内容。 1.1 动物学野外实习的意义与任务 1.1.1 正确认识动物学野外实习的重要意义 动物学是生物科学中一门内容十分广博的学科,主要研究各类群的形态结构和有关的生命活动规律。自然界的动物形形色色,千姿百态,种类繁多,目前已知的动物约有170万种,它们分布在自然界各种环境之中,与人类生活关系十分密切。动物学野外实习可以使学生巩固课堂基础知识,更真实而全面地了解大自然,可以在种类繁多的动物界中辨认每一种动物,观察它们的生活方式,它们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它们的分布、数量动态及其在大自然中的地位和作用等,从而进一步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这是比课堂教学更为生动、复杂的教学方式,对提高动物学教学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野外实习可以较好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通过野外实习,还可以让学生了解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了解野生动物保护方面取得的成绩及面临的严峻现实,增强学生对野生动物的保护意识,增强自己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野外实习也可以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吃苦耐劳的精神。野外实习既可以锻炼和培养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坚强毅力,又能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吃苦耐劳的高尚品质。 1.1.2 动物学野外实习的任务 我国教育工作在21世纪要实现从传统的应试教育向以素质教育为中心、强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转变。动物学野外实习是动物学教学工作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是提高生命学科各专业学生的整体素质、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日的是引导学生重视动手实践,接触大自然,在观察和实践中,学习钻研科学问题的途径和方法,逐渐成长为有生物科学理论素质、见多识广、思路灵活、有创新能力的生命科学工作者。动物学野外实习是高等院校生命科学专业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是动物学课堂教学与实践的结合,对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同时,教学实习与国家开展的生物多样性调查有机地结合起来,将有助于摸清我国的生物多样性、研究生物资源及其生存环境的动态变化,在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爱科学、爱祖国和保护自然环境的良好品德,以及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等方面,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需要加强指导,启发学生的自觉性,发挥主动性,通过实习达到并完成以下目的要求和教学任务。 1.1.2.1 通过野外实习,巩固已经学过的课堂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自然界现存的各类动物,都是在进化过程中经过长期自然选择而生存下来的强者,它们都有特定的生活环境。在动物学教学中,虽然对各类动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栖息环境、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都要进行讲授,但就动物的生活状态,学生们缺乏亲身的体会,所以通过野外实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动物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由简单到复杂的进化概念,可以使学生掌握动物学知识、野外调查和实习总结的方法,从而加深和补充课堂学习内容,应用已经学到的知识指导实习,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独立进行工作的能力。 1.1.2.2 通过野外实习,加深对动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认识 动物是自然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然界中的植被、地形、地貌、土壤、气象、水文、雨量等环境因素,动物的生存都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它们彼此作用,互相影响,始终保持一种动态平衡。这些比较抽象的内容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中不太容易被接受。然而,如果学生能亲临不同的自然环境,就可以马上意识到这里会有什么动植物,它们是怎样适应这种生活环境的。可以进一步结合生态学知识,分析动物在这种环境中生活,有哪些有利条件,有哪些不利因素,如何在特有的环境下保护和发展有益动物,消灭和控制有害动物,从而激发学生保护野生动物的热情. 1.1.2.3 通过野外实习,掌握动物学野外工作的基本方法 通过野外实习,观察、了解不同生境类型中动物的主要生态类群和动物的行为,如观察记录动物的繁殖行为、取食行为、同种和不同种间的竞争行为,使学生学会用比较分析、联系发展的思想方法,观察和研究各类动物的生活习性、种内和种间的相互关系、物种的生态分布与数量变化,分析探讨动物在大自然中的地位、功能作用及其与环境间的关系。学会与掌握各类动物的采集、野外标记及标本的制作处理、保存方法。学习、充实动物分类的理论知识,学会各类动物的基本鉴定方法. 1.1.2.4 通过野外实习,可以进一步了解和认识自然与人类的关系 通过实习,使学生学到观察自然、认识自然的方法。将自己与往届同学的调查资料进行横向与纵向比较,探讨动物物种多样性的变化与环境类型变化的关系,提高环境伦理修养,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动物资源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培养对动物科学研究的兴趣。学会分析动物的益害,能识别害虫和益虫、经济动物和有害疫源动物,同时,防止被动物伤害,为将来从事动物学教学和科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自觉地投身于环保事业,促进自然环境的持续发展。 1.2 动物学野外实习的现状及对策 动物学野外实习对高等师范院校生物专业动物学教学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环节。但近年来,环境污染和破坏使实习基地动物越来越少;物价上涨和实习经费的不足使野外实习能够到达的地域范围越来越小学生人数的增加使专业教师人数不足。适当增加野外实习经费;转变实习观念,采取非捕捉式实习方式,减少实习对野生动物资源的压力;采取分散实习;建立动物学野外实习基地;加强实习指导教师的培训等,采取这些措施可以保证动物学野外实习的效果。 1.2.1 动物学野外实习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环境污染和破坏及乱捕滥猎使实习基地动物急剧减少。由于人口的增加,工业和生活污水的排放量日益增多,有70%的河流受到污染,水生动物种类急剧减少。森林的减少及生态环境的斑块化使能见到的陆生动物种类越来越少。水污染严重,滩涂生物种类大量减少。旅游开发使生态环境改变,也使一些生物种类消失。拿连云港的东西连岛来说,过去是典型的沙滩和岩石滩,自从连岛大堤修成后,由于切断了陆岛之间的海水流动,大量的淤泥沉积,使沙滩变成了泥滩,过去的沙滩生物种类消失殆尽。 (2)经费不足使实习地域范围严重缩小。目前,多数学校的野外实习经费和10年前相比都没有增加。然而,实习的各项开销,如车费、住宿费、伙食费等费用却成倍地增长。前些年许多天然的实习场所,在经济大开发的浪潮中多已开发成为旅游景点,高昂的门票对本已捉襟见肘的实习费用来说更是雪上加霜。这些使得动物学野外实习的地域范围大大缩小。另外,野外实习的时间也减少了。过去野外实习时间长,学生兴趣寓,实习效果好。现在的野外实习受经费的限制已大大减少了时间和空间。 (3)经费不足使实习装备不能及时更新和补充。经费的不足使动物学野外实习的装备不能及时补充和更新,满足不了学生大量扩招后的使用需求,使动物学实习效果大打折扣。 (4)学生人数增加。高等教育已逐渐大众化,高校的扩招使学生人数逐年增加。每年参加动物学野外实习的学生人数都在增加。学生人数的增加给动物学野外实习的开展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一方面,人数增加使实习学生的吃、住、行的安封间位常困难。每年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协调学生的吃、住、行等后勤保障问题。另一方面,学生人数增加使现有专业教师的人数不足,专业辅导的难度加大。 (5)专业教师人数不足。为了保证动物学野外实习的效果,一般的做法是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实习。每组学生人数一般在10-15人,由一个专业教师带领。这样的小组行动方便,也便于教师指导和随时回答学生的各种问题。但是,由于专业教师人数不足,不能于实习之前派专业教师进驻实习地点对实习地的交通、地理概况、动物种类等取得**于新的资料。这使得实习的针对性不高,实习效果受到影响。 1.2.2 解决问题的对策 (1)适当增加实习经费,以保证充足的野外实习时间和有充分选择的实习地点。此外,还需要购买和更新一部分实习装备。 (2)转变观念,减少实习对生物资源的压力,要改变以前野外大量捕捉动物,然后带回来分类、鉴定、制作标本的动物学野外实习做法。转变之一,采取元损伤捕捉,观察后放回的做法。可以借助摄像机和照相机来记录,供学生分类鉴定使用。实验室已有标本的种类不再带回来制作标本,观察后放回。对于实验室原来没有标本的种类和学生学习标本制作必须要采集的做到尽量少采集。转变之二,动物学野外实习也可以安排一部分非野外活动,以此来丰富动物学野外实习的内容。除了传统的野外实习内容,我们还可以参观动物园、博物馆、动物养殖场。参观动物养殖场可以把所学的知识和生产联系起来,学生非常感兴趣。 (3)建立实习基地。选择并建立一个好的实习基地对于保证野外实习的效果非常重要。好的实习基地一般要满足以下两个条件:**,要有较好的观察内容。实习地点要具备多样的典型环境,主要包括:森林、草原、湖泊、农田等环境。多样的环境才能有丰富的动物种类。学生还可以感受不同环境中动物种类的不同,从而了解动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第二,要有可靠的后勤保障和生活工作条件。实习基地要具备方便的交通条件,还要能满足学生的吃、住、行等方面的要求。实习基地要有可靠的安全保证,要能够处理紧急的突发事故。 (4)分散实习。目前,动物学野外实习一般是在一个固定的时间、在一个固定的地点一次进行。这种做法一般是由于经费的限制造成的。不同的地点由于环境的差别,动物种类不同,即使在同一地点,不同季节里动物种类也不相同。因此,在一个地点进行一次实习平即佳对实习地点的动物种类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为此可以采用分散实习的办法。一方面,在时间上分散实习,可以在学校就近的周围地点,在一年中不同的时间进行短期的实习,让学生了解不同季节动物种类的变化。另一方面,在地点上分散实习,在不同地点实习让学生了解不同环境中动物种类的不同. (5)加强实习指导教师的培训。在专业教师不足的情况下,应该先选派专业教师到实习地点,详细了解实习地的地理概况、交通、食宿条件、动物的主要种类,然后对其他实习指导教师进行培训。实习指导教师要做到**,明确实习目标,实习任务和详细过程。第二,了解实习基地的自然条件、交通、食宿条件。第三,了解实习基地动物种类和分布情况。第四,要强化安全意识,能够处理动物学野外实习过程中突发事故,如跌伤、蛇咬伤等。第五,要具备保护环境和保护生物资源的意识,对于已有标本的动物种类捕捉观察以后要放掉,不再带回制作标本,减少野外实习对当地野生动物资源造成压力. 1.3 实习前的准备工作 做好实习前的准备工作,是顺利完成野外实习的重要保证。实习前的准备工作大致包括业务准备,实习仪器、工具和药品的准备,实习组的组织形式兰方面内容。 1.3.1 业务准备 1.3.1.1 实习地点的选择和预察 为保证实习质量,在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