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新疆石城子遗址(一)

新疆石城子遗址(一)

1星价 ¥298.5 (7.5折)
2星价¥298.5 定价¥39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030737205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380
  • 出版时间:2022-11-01
  • 条形码:9787030737205 ; 978-7-03-073720-5

内容简介

石城子遗址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奇台县半截沟镇麻沟梁村东北。2014~2019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对石城子遗址进行了连续考古发掘,厘清了遗址的形制布局和功能区划。石城子遗址的建筑构筑方法、等级规制,遗物组合特征等都明确显示出这处遗址是汉代在天山以北设立的一处军事要塞,是迄今为止新疆地区发现的**一处年代准确可靠、形制基本完整、保存状况完好、文化特征鲜明的汉代古遗址。

目录

目录
**章引言(1)
**节地理环境与遗址位置(1)
第二节历史沿革(1)
第三节遗址发现和发掘经过(3)
第四节报告编写体例(10)
第二章城址(11)
**节城门(11)
一、地层堆积(11)
二、遗迹(11)
三、出土遗物(45)
四、结语(108)
第二节城墙、角楼、护城壕(109)
一、西南城墙解剖面(109)
二、城墙、角楼、护城壕遗迹(121)
第三节居址(139)
一、内城西北居址(139)
二、内城中部居址(160)
第三章窑址(314)
一、地理环境(314)
二、窑址形制(314)
三、遗物(317)
四、结语(319)
第四章墓葬(321)
一、地层堆积(321)
二、墓葬形制(321)
三、出土遗物(330)
四、殉马坑(337)
五、结语(338)
第五章晚清房址(340)
第六章结语(344)
参考书目(352)
后记(354)
展开全部

节选

**章 引言 **节 地理环境与遗址位置 奇台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北部,昌吉回族自治州东部,东邻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南隔天山与吐鲁番市相望,西连吉木萨尔县,北接阿勒泰地区的富蕴县、青河县,东北部与蒙古国接壤。全县地域东西宽45~150、南北长250公里,总面积1.93万平方千米。 奇台县地处天山山脉东段北麓,准噶尔盆地东南缘。地势南北高,中间低。南部属于天山山脉北麓山地丘陵区,海拔1100~4356米。发源于天山北坡的白杨河、吉布库河、碧流河、中葛根河等大大小小九条河流穿沟越坎汇入奇台绿洲,为人类提供了*基本的水资源保障。中南部为冲积平原区,地势平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属农业区。中北部为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地带,北部为阿勒泰山系东南余脉的北塔山山区,海拔1100~3290米。 奇台县的气候属中温带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冷热多变、四季分明、干燥少雨。年平均气温为4.7℃,年平均降水量175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60%,年平均无霜期156天。 石城子遗址位于奇台县半截沟镇麻沟梁村东北,西北直线距离奇台县城约47千米(图 1-1)。遗址建在天山北麓山前丘陵地带一处独立的崖体上,东、南侧为悬崖深涧,北侧为陡坡,唯西侧地势平缓,与麻沟梁坡地相连。*高点位于遗址东北角。南北向坡度较大,*大落差可达200米。麻沟河自南向北绕遗址南、东侧而过。由此北可通奇台、吉木萨尔等天山山脉北麓诸绿洲,南越天山可至吐鲁番盆地,是通连天山南北的重要通道之一(图版1-1、图版 1-2)。 第二节 历史沿革 奇台县历史悠久,境内分布着众多的古文化遗存,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发现,有各类遗址、墓葬等153处。其中四处遗址和一处墓地的年代上限可以追溯到距今2700多年前的西周时期,32处遗址、41处墓地和6处岩画的年代上限可以追溯到距今2200多年前的东周时期。这表明至迟于西周时期就有人长期在此定居生活,并形成一定的规模,东周时期奇台县域内不论是南部的山前丘陵地带还是中部洪积平原上已经有人类大规模地生存繁衍了。 图1-1 遗址位置示意图 公元前 60年,西汉在乌垒城(今新疆轮台境内)设立西域都护府,至此“汉之号令班西域矣”。东汉沿袭了西汉旧制,并在东汉后期改西域都护府为西域长史府。受西域都护或西域长史节制的戊校尉、戊部侯等不仅长期驻扎于今奇台附近地区,同时还建立了以疏勒城(今石城子遗址)为代表的一系列军政设施,有效行使着对天山北麓广大地域的管辖。魏晋南北朝时期,鲜卑、柔然、高车、突厥等北方游牧部落相继进入该地区,并与此前就生活在这里的匈奴、月氏、汉人等混居杂处,促进了本地经济文化的交流。640年,唐王朝在可汗浮图城(今吉木萨尔县北庭故城)置庭州,为天山北麓中央政权置州之始。702年,设置北庭都护府(后升级为北庭大都护府),统辖天山以北、楚河以西至里海以南的广大地区。在奇台境域设蒲类县,归北庭都护府管辖。840年回鹘西迁中亚,其中一支在吐鲁番建立高昌回鹘汗国,北庭为其夏都,又谓别失八里(意即“五城”)。 宋、元朝时期属别失八里帅府直隶中央。1003年,辽在别失八里东境(今老奇台镇附近)筑可敦城。次年,又以此城为镇州军地。1251年,设别失八里行尚书省,1283年,设别失八里宣慰司。 1295年,设北庭都元帅府等军政机构,先后领有今奇台在内的西域广大地区。明朝初期,奇台县境为察合台汗国后王秃忽鲁帖木儿后裔辖地。 1417年,察合台后王歪思迁居伊犁,此地遂西部蒙古,明代称瓦剌,清代称卫拉特、厄鲁特,由准噶尔、和硕特、吐尔扈特、杜尔伯特等四部组成。明朝末年,和硕特部迁青海,奇台县境遂为准噶尔部游牧地。1759年,清朝建奇台堡(今老奇台镇),驻军屯垦。1772年奇台设直隶厅,不久降为散厅,属镇西府。 1776年设县,属镇迪道,建孚远城(即县城北老满城)。1853年,奇台县改由迪化州辖,后州改府,奇台由迪化府辖。1889年,由靖宁城迁入现址,因境内有唐朝墩古城,复得名“古城子”。 1902年,属镇迪道辖。民国初年,沿袭清代建置区划,奇台属迪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奇台县属迪化专区(1954年更名为乌鲁木齐专区)辖,1958年5月,改属昌吉回族自治州辖。 第三节遗址发现和发掘经过 “石城子”为当地居民对遗址的称谓。有的学者认为或因其地表有露出的岩石,又或因城东侧山涧边有大量巨岩,故被群众称作“石城子”。我们认为可能是因其位于石山之上而被当地人称为石城子。 石城子遗址是在1972年奇台县文物普查中发现的。据已刊布材料,遗址南北长138、东西长194米。城墙仅存痕迹,其中北墙算是保存*好的,东北角*高约2.5米。城西南部有一圆形凹地,越此前行,即为西墙,近城角处为一处土坯废宅所打破,宅基出土过乾隆通宝,可能为清人所建。内外都已被开为农田,但古砖残瓦仍然到处可见,采集和征集到的完整或相对完整文物32件,其中绳纹板瓦2、筒瓦3、云纹瓦当20、素面实心砖2、陶钵5件,此外还采集有部分陶器残片,器形可辨者有钵、瓮、盆、灯等。根据遗物判断它是一座汉代古城。 1984年,新疆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王炳华曾对此城做过调查。认为石城子遗址实际并不见一般概念上的、完整的、封闭的城墙。而是只在北、西两面构筑了城垣,北墙中段,另见一条南北向土墙。这是因地制宜的一种处置。因为东为悬崖、南属峭壁,天然壕堑,险绝过于危墙,所以并无筑墙的需要。北、西两面土墙,相对高度约3米。这是多年取土、平地后的高度,当年的城墙,肯定会在这一高度以上。实际测量,北墙东西长280、西墙南北长155米。北墙中部偏东土垣长140米左右。墙基宽约10米。由于墙内墙外均已成麦地,当年建筑的布局或建筑基址相对集中的处所,今天已难得其详。但在城墙内外侧、城内麦地中,尤其是西南角,都见到不少汉代灰陶片、板瓦、筒瓦、云纹瓦当等,具有明显的汉代文物特征。在 20世纪 80年代内城部分退耕复原为草地,城内其余部分和城外仍为耕地。 1988年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时曾对该遗址进行调查。认为石城子遗址似为城址,然与一般古城有别,乃巧用地形之故。目前可见到一些土垣。北垣于丘梁顶部,大致为东西向,长约 280米,外侧有多处外凸小土墩。西墙垣残长约150米(南段部分已无),南端有外凸的大土堆,似为城门或敌台,再南为一社员住宅,其房后有一取土大坑,剖面不见夯层,而见一些小块砾石,地表下1米处有畜骨残片。东、南临河无墙垣迹。此外,城内近中部有一条南北向的土垣,与北墙垣相接。城内今为耕地或草滩,不见建筑遗迹。地表散布许多灰板瓦与筒瓦残片,外饰绳纹,内为布纹,部分云纹瓦当残片,还有许多灰陶片。 1999年被公布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9年昌吉州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队亦对石城子遗址做了调查。据介绍,石城子遗址面积约为52818平方米。城址北高南低,依地势而建,现存北、西、东三面城墙,南墙无任何痕迹。墙体均已坍塌成土垄状,看不出夯筑痕迹,墙顶部宽约4米,底部宽10米以上。其中北墙长约280、高1.5~2.5米,东端有一段向外伸出,高约3.5米;西墙残长155、高1~2.5米,北段有略向外拐出的曲折;东墙保存较差,痕迹不明显,残长 140米,高多在 1米以下。城东北、西北角墙体较厚,较为高大,可能为角楼残基;北墙中部有一处凸出的墙台,长约 16、宽约 15、高约2.5米,可能为壁楼等设施的残基。现已无法辨识城门位置。城内现为耕地,地表无任何建筑迹象,但城内外散布数量非常丰富的筒瓦、板瓦、方砖、云纹瓦当残片及大量灰陶片,器形有罐、盆、瓮、钵等,以前还曾出有炭精虎饰和完整陶器。所有采集和出土器物都具有典型的汉代风格,应是汉代的古城址无疑。 2013年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世纪80年代以前石城子遗址作为当地农民的耕地一直在耕种,20世纪80年代以后,当地文物部分在核心区建起简易围栏,并将西北部退耕保护,其余部分和城墙外仍继续耕种。耕作导致外城北墙、内城南墙等遗迹局部损毁,耕地内残砖碎瓦陶片随处可见,近年由于游客捡拾数量大为减少。居民上交、文物部门征集的文物主要有板瓦、筒瓦、瓦当、砖等建筑材料,盆、罐、钵等生活用具和炭精虎饰等装饰品。 2014年为配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承担的西域都护府址调查项目的实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申报《石城子遗址考古发掘项目的申请书》。该申请获得国家文物局批准〔国家文物局《关于奇台县石城子遗址考古发掘项目的批复》(文物保函[ 2014] 2323号)〕。2014年9月中旬到10月初,正式对石城子遗址进行发掘,发掘面积300平方米。发掘地点有两处,一处位于西墙南段居民房北侧断面处,布长50米的解剖沟1条,发掘面积225米。清理出部分城墙、护城壕、车辙等遗迹;另一处位于内城西北部,布5米×5米探方3个,即T1~T3,发掘面积75平方米(图1-2)。当表土揭去后发现探方内瓦片密布,保存状况之好出乎意料。由于山区气候寒冷,积雪难融,探方发掘只得暂停。 2015年9月,石城子遗址考古队对遗址进行全面调查和局部勘探。通过2014、2015两年的调查和发掘,获得了几点认识:①石城子遗址主体建筑的年代在汉代,直至清朝中后期又有人在遗址区建房;②石城子遗址具有极强的军事防御功能;③石城子遗址文化层堆积比较薄,深度在150厘米以内;④石城子遗址附近分布着墓地、窑址等遗迹。 图1-2 2014年探方分布图 2016年5~9月,在遗址内城西北部布 5米× 5米探方 21个,即 T4~T24,发掘区南部外扩发掘40平方米,合计发掘面积565平方米(图1-3)。发掘出居址两组8间。为支持奇台县拟将江布拉克景区打造成融自然与人文景观为一体的高端景区,房址内保持坍塌的原始状态,瓦等建筑材料未提取,发掘区建大跨度钢梁房予以保护。 2017年4~7月,在遗址西北角布5米×5米探方20个,即T28~T45、T48、T51(T25~T27、 T49、T50等5个方号预留未发掘),发掘面积500平方米(图1-4)。发掘出角楼1座,北、西城墙墙体各1段,西墙外护城壕1段,居址2间(未全部清理)。 2018年5~10月,在遗址西墙中部布5米×5米探方24个,即T52~T75,T63南扩方7平方米,合计发掘面积607平方米(图1-5)。发掘城门1座,附属门塾建筑4间。在遗址西约100米坡地上布10米×10米探方1个,发掘面积100平方米。发掘墓葬9座、陶窑1座。出土遗物绝大半部分为板瓦、筒瓦、瓦当等建筑材料,其余陶、铁、石、骨器和钱币等遗物则相对较少。 2019年4~8月,在遗址内城中部布5米×5米探方40个,T76~T115,发掘面积1000平方米(图 1-6)。共发掘居址 26间,排水沟 2条,通道 1条,柱洞 134个,火塘 1个,灰坑 42座。另外,在城门区2018年发掘区南部扩方发掘131平方米。 图1-3 2016年探方分布图 图1-4 2017年探方分布图 2014~2019年石城子遗址发掘面积3103平方米。其中遗址区布5米×5米探方108个,面积 2700平方米。扩方3处,面积178平方米;解剖面1条,面积225平方米,合计发掘面积3103平方米。遗址西墓葬、窑址区布10米×10米探方2个,发掘面积200平方米。 2014~2019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石城子遗址考古队结合发掘多次对遗址本体和周边地域进行详细调查,同时邀请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采用高密度电阻率法、磁法和探地雷达扫描探测等技术对石城子遗址内城等重点区域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