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业发展运营学
读者评分
5分

企业发展运营学

1星价 ¥64.2 (7.3折)
2星价¥64.2 定价¥88.0
商品评论(1条)
ztw***(一星用户)

管理学基础科学,国内外首创学科

该书的贡献和特点主要(但不限于此)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呈现了企业管理与决策的一种新思维和新观念;第二,呈现了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基因和机理机制;第三,呈现了企业理论研究的一个新架构;第四,呈现了企业发展运营学的新视角。 本书不仅具有较强的理论性,而且,很接地气,具有视野开阔,观点新颖,思想深刻,知识性强,信息量大的突出特色。是一部值得管理学界和实业界认真品读和参考研究的鼎新力作。 ——金碚: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研究员、工业经济研究所原所长, 郑州大学商学院院长 该书在管理学领域的最大贡献,是从系统动力学的视角,以现代企业发展运营学的新形态,向我们呈现了一种新的思维范式、学科范式和研究范式,实现了企业的边界、主体、本体、外体和变革五大运营与管理系统的内在耦合。 该书突破了传统经营管理学局限于职能管理和部门管理的基本体系,也突破了传统运营管理学局限于生产运营或生产作业的基本结构,并以一种“大一统”的企业发展运营学的全新架构和内容体系,破解了“学术丛林”状态的困局,使得各路企业理论和方法如同“万鸟归林”一般,有了一个共同的家园。 ——周建波: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史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副会长

2022-10-21 10:16:29
1 0
图文详情
  • ISBN:9787516426241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62
  • 出版时间:2022-09-01
  • 条形码:9787516426241 ; 978-7-5164-2624-1

内容简介

本书以中外企业理论的综合评析和传统思维观念的系统转变为先导,通过对动力形态、动力结构、动力组态与企业功能、企业类型、企业边界之间因果网络关系的全方位研究,对本性结构、行为机制、目标体系与政策杠杆、运营模式、行为疾患之间交互反馈关系的多层次解析,对功能变革、基因变革、组元变革的内涵和道路,以及对企业愿景和方法的融贯性探讨,形成了三阶动力、进取人假设、聚势运营原理、超循环竞合理论、递阶变革五位一体的企业发展运营学说,揭示了企业快速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在研究范式上,基于自组织和再组织的系统动力学研究,实现了企业的边界、主体、本体、外体和变革五大运营与管理体系的内在耦合,发展了动力学、组织行为学和运营管理学的内在融合,呈现了管理学基础科学的一种新视野、新思维和新架构。
读者对象主要是管理学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企业经营管理和企业咨询诊断工作者,企业行为和企业成长、组织科学和系统科学研究人员。

目录

**章 企业运营原理 1

**节 成长性和成熟性 1

一、企业发展与动力的二维图景 1

二、企业发展的五种基本类型 4

第二节 三阶动力系统与企业功能特性 6

一、主体动力的结构与特性 7

二、运营体动力的结构与特性 8

三、超循环体动力的结构与特性 8

四、三阶动力系统的Y 型关系结构 9

五、三阶动力系统对企业特性系统的决定性作用 12

六、三阶动力系统的全息性 16

第三节 基因型和表现型 17

一、三阶动力系统偶联强化组态 17

二、偶联强化组态的类型和企业形态 18

三、企业DNA 和企业基因图谱 22

第二章 企业功能边界 26

**节 企业边界的功能形态和变化原理 26

一、企业边界理论述评 26

二、企业边界三态说 29

三、企业职能边界及其调节机制 29

四、企业规模边界及其调节机制 32

五、企业运营边界及其调节机制 36

六、企业三种边界的整体观 39

第二节 边界形态与动力组态 40

一、企业边界的五种基本类型 40

二、决定企业边界的动力基础 42

第三章 企业行为系统 47

**节 主体的本性结构和行为机制 47

一、人性假设理论述评 47

二、人生假设和进取人 50

三、进取人的本性结构 51

四、进取人的行为机制 53

五、目标、理念和策略 55

六、原动力系统基模 57

第二节 运营体的本性结构和行为机制 60

一、生产要素理论述评 60

二、能量结构和聚势运营 63

三、聚势运营的本性结构 64

四、聚势运营的行为机制 68

五、目标、理念和策略 72

六、元动力系统基模 74

第三节 超循环竞合体的本性结构和行为机制 77

一、资源空间理论述评 77

二、共生空间和超循环竞合 80

三、超循环竞合的本性结构 84

四、超循环竞合的行为机制 86

五、目标、理念和策略 89

六、源动力系统基模 91

第四章 企业组元特性 94

**节 主体组元的行为特征和价值取向 94

一、主体动力的层级性和对偶性 94

二、四大主体动力的差异性和统一性 95

三、个体动力与团体动力的比较分析 99

四、原动力激发引导三要领 101

第二节 运营体组元的行为特征和价值取向 104

一、运营体动力的六合性和交汇性 104

二、六大运营体动力的差异性和互补性 105

三、元动力组织发挥三要领 111

第三节 超循环体组元的行为特征和价值取向 113

一、超循环体动力的圈层性和镶嵌性 114

二、四大超循环体动力的差异性和统一性 116

三、互动动力与联动动力的比较分析 121

四、源动力开发利用三要领 123

第五章 企业运营模式 126

**节 主体动力模式与企业管理特性 126

一、个体动力模式与企业管理特性 126

二、团体动力模式与企业管理特性 132

三、主体动力模式比较分析 137

四、主体动力模式复杂性序列图谱 138

第二节 运营体动力模式与企业经营特性 140

一、独立动力模式与企业经营特性 141

二、统合动力模式与企业经营特性 145

三、运营体动力模式比较分析 151

四、运营体动力模式复杂性序列图谱 152

第三节 超循环体动力模式与企业商业特性 154

一、互动动力模式与企业商业特性 155

二、联动动力模式与企业商业特性 162

三、超循环体动力模式比较分析 168

四、超循环体动力模式复杂性序列图谱 170

第六章 企业行为疾患 173

**节 进取异化和主体动力衰竭 173

一、进取异化的主要倾向、表现和原因 173

二、主体动力衰竭的主要领域、表现和原因 176

三、主体动力系统疾患的综合分析与对策 179

第二节 聚势失衡与运营体动力黏滞 180

一、聚势失衡的主要倾向、表现和原因 180

二、运营体动力黏滞的主要领域、表现和原因 184

三、运营体动力系统疾患的综合分析与对策 188

第三节 竞合扭曲和超循环体动力迷失 189

一、竞合扭曲的主要倾向、表现和原因 189

二、超循环体动力迷失的主要领域、表现和原因 192

三、超循环体动力系统疾患的综合分析与对策 195

第七章 企业变革体系 197

**节 系统自组织和系统再组织 197

一、Y 动力的自组织特性及其所面临的挑战 197

二、自组织与再组织的概念关系 199

三、Y 动力再组织的自组织基础和依据 200

第二节 系统再组织的层次和方式 203

一、功能变革的内涵、道路和特性 203

二、基因变革的内涵、道路和特性 206

三、组元变革的内涵、道路和特性 210

四、自组织叠加再组织的超成长性 213

第三节 形态系统偶联特性与递阶变革 218

一、组元系统偶联特性与递阶变革之“慧” 218

二、模式系统偶联特性与递阶变革之“慧” 219

第四节 行为系统内聚特性与递阶变革 221

一、本性结构内聚特性与递阶变革之“慧” 221

二、行为机制内聚特性与递阶变革之“慧” 222

三、政策杠杆内聚特性与递阶变革之“慧” 224

四、目标体系内聚特性与递阶变革之“慧” 224

第五节 效应系统依存特性与递阶变革 225

一、企业功能依存特性与递阶变革之“慧” 226

二、企业形态依存特性与递阶变革之“慧” 227

第八章 企业愿景和方法 229

**节 主体运营与管理的愿景和方法 229

一、享受企业人生:至尊追求和至高境界 229

二、主体化运营管理的技术和方法 231

第二节 运营体运营与管理的愿景和方法 234

一、增强核心能力:企业能力和企业竞合力 234

二、本体化运营管理的技术和方法 239

第三节 超循环体运营与管理的愿景和方法 243

一、营造卓越发展空间:环境内化和减量化过程 243

二、外体化运营与管理的技术和方法 245

第四节 再组织运营与管理的愿景和方法 249

一、走上强势永续之路:经营周期和发展周期 249

二、再组织运营与管理的技术和方法 251

参考书目 256


展开全部

节选

**章 企业运营原理
**节 成长性和成熟性
企业强势永续、经久不衰的奥秘在哪里?在企业发展的动力系统。动力系统的形成和形态、结构和机制、作用和演变,从根本上决定着企业的生产、再生产及经营管理过程,决定着企业运营与发展的方向、道路、模式和特性,决定着企业的活力、定力、竞争力、合作力、创造力和成长力,决定着企业快速和可持续发展的性质和状态。简言之,动力是内在的,发展是涌现的!
一、企业发展与动力的二维图景
企业发展,就一般规律而言,是一个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演变过程。从质与量的基本存在的意义上来说,企业快速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与特性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的持续增长,二是企业的系统进步。具体包含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和特征。
1. 规模扩张
主要表现为投资扩张,资产积聚,生产扩大,人力、设备、土地、厂房增加;经营范围扩大,产品品种增多,市场占有率扩大,供销渠道增多;公司并购,上市融资,集团组建,跨国经营;营业额、总收入、市值和现金流量的增长。这是一种外延性的动力和发展,是企业发展的基本形式和外在表现。早期的古典经济学家,如亚当·斯密(Adam Smith,1776)、约翰·穆勒(John Stuart Mill,1848)和新古典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1890) 的企业成长理论,主要就是集中于基于社会分工的规模经济或大规模生产规律的探讨;战略成长理论的鼻祖伊戈尔·安索夫(Igor Ansoff,1965)则更多地强调产品和市场范围,尽可能向良性的特长领域或有关联的经营项目发展,包括扩大现有经营项目和市场占有率、开发新产品、开发市场和多样化经营四类企业成长战略。
2. 结构进化
主要表现为组织分化,分工细化,协作深化;资源整合,产业升级,企业重组,流程改进,技术进步,管理创新;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等数字技术的应用,人才、资本、部门、机构、制度、体制的重组和优化; 产品、服务、生产、经营、运营和管理质量的提高;负债结构和流动性优化;协同性、稳定性、可控性增强。这是一种内涵性的动力和发展,是企业发展的基本条件和内在保障。被誉为现代企业成长理论奠基人的伊迪丝·彭罗斯(Edith T. Penrose),在《企业成长理论》(1959)中主要强调管理资源对于企业成长的作用, 认为企业成长理论是一种纯内因成长论,企业使用自己拥有的生产资源所产生的服务或者说未用完的生产性服务的继续可利用性是企业成长的原动力;后续著名经济学家钱德勒(Chandler,1962)的管理与技术成长理论、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1977)的经营成长理论,也都相应地强调管理协调机制或中高层管理者在企业成长中的重要作用。
3. 效益提高
主要表现为劳动、土地、资本、设备和资源利用率提高,成本、能耗、应收款、生产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和管理费用降低;利润和股东收益、工资和员工福利增长,投资回报率、资金利润率、劳动生产率和销售利润率提高,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的实现。内部经济,主要是企业的规模效益和边际收益的*大化, 是企业经济效益的实现;外部经济,主要是环境资源的维护和社会福利的增长, 是企业社会效益的实现。效益提高,是一种外延性发展和内涵性发展、外延性动力和内涵性动力在企业经营目标定位和可持续发展意义上的综合体现。没有效益的企业就谈不上发展,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地位;长期没有效益,企业就会走向衰落和消亡。
4. 能量增强
主要表现为加工能力增强,输出能力增强,超额利润增长,发展速度加快; 核心能力、应变能力、抗风险能力增强;自主性、能动性、突破性、跨越性、超越性增强;融资、兼并、购并和资本运作能力增强;市场竞争力、扩张力、辐射力、吸引力和影响力增强;外部联系、合作和交往增多,外部支持力增强;社会贡献度提高,社会影响力增大,知名度、美誉度提高。显然,这是一种外延性动力和内涵性动力有机结合的内在积累,也是外延性发展和内涵性发展一体化进程的必然结果,是企业规模扩张、结构进化和效益提高的集中体现,又是企业走向更大、更强、更快和更具可持续发展性的深厚基础。
持续增长和系统进步在推动企业发展中是一种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的正向关系。一般来说,企业持续增长,以规模扩张和能量增强为主要特征,主要反映出企业的一种成长性(Growth)或成长性张力,是企业发展的**位的和决定性的力量,其中,规模扩张是企业持续增长的基础形态,能量增强是企业持续增长的高级形态;企业系统进步,以结构进化和效益提高为主要特征,主要反映出企业的一种成熟性(Maturity)或成熟性张力,是企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内在保障, 其中,结构进化是企业系统进步的基础形态,效益提高是企业系统进步的高级形态。成长性决定成熟性,成熟性又制约成长性,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正是在持续增长的成长性张力和系统进步的成熟性张力相互冲突又相互依存、相互约束又相互促进的矛盾运动中才得以实现的,这就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一般规律,称为成长性与成熟性法则或GM 法则。
按照持续增长和系统进步的两个维度,我们可以建立一组考察企业动力与发展及其增长与发展、进步与发展、成长与发展、成熟与发展的概念关系和效应关系的二维图景,即成长性和成熟性张力曲线。
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持续增长和系统进步两种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一种合力效应。它们不是各自独立、相互分离的两个过程,而是一个相互交织、相互约束,又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一体化过程。企业正是在这种“成长—成熟—再成长—再成熟”和“增长—进步—再增长—再进步” 相互交替、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由初级到中级再到高级,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这条由成长性张力(F1)与成熟性张力(F2)涨落起伏、交替作用的过程所形成的企业发展的基本轨迹,即动力与发展的张力曲线,正是企业可持续发展一般规律的形象表达。
二、企业发展的五种基本类型
一般来说,当规模扩张、能量增强等持续增长的力量比较强大的时候,企业发展的成长性张力就比较大,企业发展就具有较多的高成长性的倾向;而当结构进化、效益提高等系统进步的力量比较强大的时候,企业发展的成熟性张力就比较大,企业发展就具有较多的高成熟性的倾向。反之,当规模扩张、能量增强等持续增长的力量比较薄弱的时候,企业发展的成长性张力就比较小,企业发展就具有更多的低成长性的特点;而当结构进化、效益提高等系统进步的力量比较薄弱的时候,企业发展的成熟性张力就比较小,企业发展就具有更多的低成熟性的特点。根据成长性张力和成熟性张力的作用关系,我们可以归纳出以下五种*基本的企业发展形态和公司类型。
1. 高成长高成熟型企业(A 型)
无论是持续增长的动力还是系统进步的动力,无论是成长性张力倾向还是成熟性张力倾向都比较强,在规模扩张、能量增强的同时,结构进化和效益提高也具有突出表现,说明企业在成长性和成熟性上具有较强的驾驭能力和协调能力, 因而,这是一种快速而稳定的健康型、理想型企业,一种充满活力和秩序、竞争力和成长力的企业,具有高度可持续发展的特性,其典型形态就是“巨人公司”。世界和中国500 强中存活50 年至100 年或者100 年以上的企业多属于这种类型。
2. 高成长低成熟型企业(B 型)
具有较强的持续增长动力和较弱的系统进步动力,较强的成长性张力倾向和较弱的成熟性张力倾向。在规模扩张和能量增强方面表现突出,但在结构进化和效益提高方面表现不佳。这类企业往往具有很强的活力、生长力和短时期的竞争力,但持续增长、持续扩张的能力往往比较脆弱,协调能力、应变能力和抗风险能力较差,因而,是一种快速而不稳定的弱健康型企业,增长能量往往难以持久, 具有突出的偏离稳定地可持续发展的倾向,其典型形态是“巨婴公司”。一些靠机会一夜暴富的爆发型企业、外强中干的虚胖型企业多属于这种类型。
3. 低成长高成熟型企业(C 型)
具有较强的系统进步动力和较弱的持续增长动力,较强的成熟性张力倾向和较弱的成长性张力倾向。在结构进化和效益提高方面有良好表现,但规模扩张和能量增强方面明显不足。这类企业往往具有较强的生存能力和较稳定的生存空间, 但缺乏内在活力和外在竞争力,因而,是一种低速但比较稳定的弱健康型企业, 具有突出的偏离快速地可持续发展的倾向,其典型形态是“侏儒公司”。许多小型终端销售公司和为大企业配套加工的小型生产企业多属于这种类型。
4. 低成长低成熟型企业(D 型)
无论是持续增长动力还是系统进步动力,无论是成长性张力倾向还是成熟性张力倾向,都比较薄弱,不仅在规模扩张和能量增强方面欠佳,而且在结构进化和效益提高方面处于较低层次,说明企业的发展能力和协调能力较差,市场竞争力和企业成长力比较薄弱,因而,这是一种低速的又不太稳定的弱小型企业,具有脆弱的可持续发展的倾向或可持续发展的前景难以确定的倾向,其典型形态是“幼婴公司”。大部分处于起步阶段或初级阶段的小型企业多属于这种类型。
5. 亚成长亚成熟型企业(E 型)
介于高成长和低成长、高成熟和低成熟之间的一种发展类型企业,无论是持续增长动力还是系统进步动力,无论是成长性张力倾向还是成熟性张力倾向,无论是规模扩张和能量增强,还是结构进化和效益提高,都处在不高不低、时高时低、平衡与不平衡、协调与不协调之间,因而,这是一种中速中度稳定的亚健康型企业,一种有一定活力、竞争力和成长力的企业,又具有一定的可持续性发展的特性。国内外企业中占70%以上的大部分中小型企业和大中型企业都属于这种类型, 因而也是一种“众态公司”。
一般来说,可持续发展的企业,大多是在持续增长和系统进步方面保持了较好的平衡,在成长性和成熟性之间保持了合理的张力,并随着企业的发展,成长性和成熟性日益充分,两种张力的互动空间也愈益扩大,持续增长和系统进步的平衡能力、驾驭能力也在不断提高,进而推动企业沿着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充满活力地一步步走向强盛,成为强势永续的大中型企业,甚至发展成为独霸一方的巨人公司;而不可持续发展的企业,大多也是因为企业的成长性或成熟性相对不足, 两种张力的互动空间比较狭窄,或持续增长和系统进步的平衡驾驭能力比较薄弱, 很容易走向张力极点,一旦超越这个极点,就偏离了可持续发展的轨道,走向困境和崩溃,成为昙花一现的公司。
在现实企业发展过程中,由于内部或外部的种种情况,持续增长和系统进步两种张力之间的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则是绝对的。但是,当企业的成长性力量(持续增长)长期占主导地位,逐渐失去成熟性力量(系统进步)支持的时候, 或者当企业的成熟性力量(系统进步)长期占主导地位,逐渐失去成长性力量(持续增长)支持的时候,企业发展就会偏离甚或脱离有序涨落和持续扩张的轨道, 即偏离甚或脱离持续增长和系统进步相互依存的可持续发展的轨道,*终走向崩溃或消亡。一些巨婴公司之所以一夜之间迅速垮塌,往往是因为在企业快速增长、迅速膨胀的过程中,不注重内部结构与质量的调整和改善,缺乏成熟性张力有效作用,失去了增长或扩张的内在结构性支持;一些侏儒公司之所以经不起市场和竞争的冲击,*终败落,往往也是因为长期满足于简单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经营结构,在规模扩张上缺乏作为,缺乏成长性的有效张力,失去了和谐进步的增长条件或者抗衡外部竞争的规模实力。

作者简介

路志川,先后就读于邯郸市职工大学工业企业管理专业、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国民经济管理专业、中共中央党校函授学院经济专业;曾任邯郸制氧机厂宣传部干事,中共邯郸市委讲师团经济教研室副主任,中共邯郸市委宣传部理论处处长。处女作《企业素质的概念模型》发表于《经济科学》1988年第2期;代表作《超成长系统——企业强势永续的奥秘》于2015年由经济管理出版社出版,是河北省社会科学重要学术著作出版资助项目。
路云沛,邯郸学院地方文化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毕业于河北大学政法学院,曾任河北钢铁集团邯钢公司大型轧钢厂质检员、综合管理办公室业务主管。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