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9787030735546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436
- 出版时间:2022-11-01
- 条形码:9787030735546 ; 978-7-03-073554-6
本书特色
本书广泛地搜集了三峡地区截至目前所发现的自旧石器时代至元明时期的考古资料,结合相关学科的知识,多角度地对三峡地区考古文化进行了全面分析,厘清了三峡地区各个历史时期考古文化的内涵及其演变序列。
内容简介
本书广泛搜集了三峡地区截至目前所发现的自旧石器时代至元明时期的考古资料,结合相关学科的知识,对三峡地区考古文化进行了全面分析,厘清了三峡地区各个历史时期考古文化的内涵及其演变序列。本书对三峡地区考古文化与周邻地区考古文化的关系,三峡地区古代人类居住环境以及农业、饲养业、渔猎业、盐业、手工业等方面的探讨,尤为深入。本书资料翔实,论述清晰,观点独到,是一部系统研究长江三峡地区考古文化的重要著作。
目录
**章 绪论 (1)
**节 三峡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概况 (1)
第二节 古人类对居址的选择 (2)
第三节 三峡地区考古文化遗存的发现(掘)史略 (4)
第四节 先秦时期考古文化资料概况 (5)
一、旧石器时代 (5)
二、新石器时代 (6)
三、夏商时期 (7)
四、西周时期 (10)
五、春秋、战国时期 (11)
第五节 秦汉至宋元明时期考古文化资料概况 (14)
一、秦汉时期 (14)
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15)
三、隋唐时期 (17)
四、宋元明时期 (18)
第二章 旧石器时代考古文化 (20)
**节 旧石器时代考古文化概述 (20)
第二节 旧石器时代考古文化遗存 (26)
一、旧石器时代早期 (26)
二、旧石器时代中期 (30)
三、旧石器时代晚期 (32)
第三节 人类居住遗址的考古发现资料 (35)
第四节 旧石器时代三峡地区考古文化遗存的认识 (38)
第三章 新石器时代考古文化 (44)
**节 新石器时代考古文化概述 (44)
一、新石器时代早期 (44)
二、新石器时代中期 (45)
三、新石器时代晚期 (46)
第二节 新石器时代考古文化遗存 (47)
一、瞿塘峡以东地区 (47)
二、瞿塘峡以西地区 (61)
三、归纳和认识 (69)
第三节 新石器时代的社会经济、技术 (70)
一、农业、畜牧业、渔业、狩猎业 (70)
二、手工业生产 (90)
三、归纳和认识 (91)
第四节 房屋建筑遗迹 (95)
一、新石器时代早期城背溪文化遗存中的房屋建筑遗迹 (96)
二、新石器时代中期大溪文化遗存中的房屋建筑遗迹 (97)
三、新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遗存中的房屋建筑遗迹 (98)
四、归纳和认识 (100)
第五节 埋葬习俗文化 (101)
一、三峡地区新石器时代的墓葬发现情况 (101)
二、归纳和认识 (109)
第六节 对三峡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文化遗存的认识 (114)
一、文化发展序列及其年代 (114)
二、大溪文化的彩陶及刻划符号 (116)
三、农业生产方面的情况 (121)
四、渔猎业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位置 (122)
第四章 夏商时期考古文化 (124)
**节 夏商时期考古文化概述 (124)
第二节 夏商时期考古文化遗存 (125)
一、夏时期 (125)
二、商时期 (132)
三、归纳和认识 (140)
第三节 夏商时期的社会经济、技术 (141)
一、夏商时期的社会经济、技术概况 (141)
二、手工业生产 (142)
三、归纳和认识 (158)
第四节 埋葬习俗文化 (159)
一、墓葬资料的发现情况 (160)
二、归纳和认识 (168)
第五节 对三峡地区夏商时期考古文化遗存的认识 (171)
第五章 西周、春秋战国时期考古文化 (175)
**节 西周、春秋战国时期考古文化概述 (175)
第二节 西周、春秋战国时期考古文化遗存 (182)
一、西周时期考古文化遗存 (182)
二、春秋战国时期考古文化遗存 (187)
三、归纳和认识 (190)
第三节 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技术 (191)
一、青铜器 (191)
二、铁器 (199)
三、窑业 (202)
四、归纳和认识 (208)
第四节 建筑遗迹 (209)
一、西周时期的房屋建筑遗迹 (209)
二、西周时期的水利工程建设遗迹 (214)
三、西周时期的水田遗迹 (215)
四、春秋战国时期的房屋建筑遗迹 (216)
五、西周、东周时期的瓦材 (219)
六、归纳和认识 (224)
第五节 城市(址)建筑遗迹 (225)
一、秭归“丹阳城” (225)
二、宜昌“夷陵城” (226)
三、秭归“楚王城”及巫山“楚方城” (227)
四、重庆“江州城” (228)
五、特殊的城市建筑形式 (230)
第六节 埋葬习俗文化 (231)
一、西周时期的墓葬 (231)
二、春秋战国时期墓葬 (235)
三、归纳和认识 (245)
第七节 本时期三峡地区考古文化遗存的认识 (248)
第六章 秦汉时期考古文化 (250)
**节 秦汉时期的人类居住遗址 (250)
一、秦代的人类居住遗址及墓葬 (250)
二、汉代的人类居住遗址 (251)
三、归纳和认识 (257)
第二节 秦汉时期的房屋建筑遗迹 (258)
第三节 秦汉时期的城址建筑遗迹 (263)
第四节 手工业与商品经济的发展 (265)
一、陶器 (265)
二、青铜器 (266)
三、铁器 (267)
四、货币 (268)
五、两汉时期的双唇罐 (269)
六、归纳和认识 (273)
第五节 埋葬习俗文化 (273)
一、秦时期的墓葬 (274)
二、西汉时期的墓葬 (277)
三、东汉时期的墓葬 (279)
四、崖葬墓的资料 (283)
五、归纳和认识 (284)
第七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考古文化 (289)
**节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考古文化概述 (289)
第二节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人类居住遗址 (290)
第三节 房屋建筑遗迹 (293)
一、房屋建筑遗迹的发现情况 (293)
二、归纳和认识 (296)
第四节 城址建筑遗迹 (298)
第五节 埋葬习俗文化 (299)
一、墓葬资料的发现情况 (299)
二、归纳和认识 (305)
第六节 出土遗物 (308)
一、陶器 (308)
二、瓷器 (308)
三、青铜器 (310)
四、其他 (311)
第八章 隋唐时期考古文化 (313)
**节 隋唐时期考古文化概述 (313)
第二节 隋唐时期的人类居住遗址 (314)
第三节 房屋建筑遗迹 (317)
第四节 城址建筑遗迹 (321)
第五节 埋葬习俗文化 (322)
第六节 出土遗物 (328)
一、陶器、釉陶器 (328)
二、瓷器 (329)
三、青铜器 (330)
四、其他 (332)
第九章 宋元明时期考古文化 (334)
**节 宋元明时期考古文化概述 (334)
第二节 宋元明时期的人类居住遗址 (336)
第三节 房屋建筑遗迹 (340)
一、房屋建筑遗迹的发现 (340)
二、归纳和认识 (344)
第四节 城址建筑遗迹 (345)
第五节 埋葬习俗文化 (350)
一、宋代墓葬 (351)
二、元代墓葬 (358)
三、明代墓葬 (360)
四、归纳和认识 (364)
第六节 瓷器、陶器、其他 (366)
一、瓷器 (366)
二、陶器 (367)
三、其他 (368)
四、归纳和认识 (368)
第七节 其他遗存 (368)
一、陶楼 (368)
二、农业遗迹 (370)
三、窑址、瓷器窖藏 (370)
第十章 三峡地区的巴、楚文化 (373)
**节 三峡地区巴文化遗存的考古发现 (373)
一、早期的巴文化遗存 (374)
二、晚期的巴文化遗存 (379)
三、归纳和认识 (385)
第二节 三峡地区楚文化遗存的考古发现 (385)
一、西周中、晚期至春秋早期的楚文化遗存 (386)
二、春秋中期至战国早期的楚文化遗存 (387)
三、战国中、晚期的楚文化遗存 (389)
四、归纳和认识 (390)
第三节 文献典籍对巴、楚二族的历史书写 (391)
一、文献典籍对巴民族的记载 (391)
二、文献典籍对楚民族的记载 (394)
三、归纳和认识 (395)
第四节 对三峡地区巴楚文化的分析 (396)
一、西周时期 (397)
二、春秋、战国时期 (398)
三、归纳和认识 (400)
第五节 关于廪君巴人的考古发现 (400)
一、廪君巴人与“巫诞”“三苗” (401)
二、廪君巴人的活动范围——清江流域的考古发现 (402)
三、廪君巴人出现的时间及迁徙路线 (404)
四、归纳和认识 (405)
第六节 巴人人骨体质特征的考古发现 (406)
一、三峡地区新石器时代人骨标本 (406)
二、三峡地区夏商时期人骨标本 (408)
三、三峡地区东周、汉代人骨标本 (410)
四、归纳和认识 (413)
后记 (415)
插图目录
图2-1 巫山猿人左侧下颌骨一段 (27)
图2-2 巫山龙骨坡遗址中出土的石质工具 (28)
图2-3 长阳人左上颌骨化石 (31)
图2-4 铜梁张二塘遗址中出土的石制品生产工具 (33)
图2-5 三峡地区远古时期“窝棚”建筑遗迹示意图 (36)
图2-6 南方及三峡地区“巢居”建筑的发展示意图 (36)
图3-1 新石器时代城背溪文化遗存中的石制工具 (50)
图3-2 新石器时代城背溪文化遗存中的陶器(一) (51)
图3-3 新石器时代城背溪文化遗存中的陶器(二) (52)
图3-4 宜昌三斗坪遗址中新石器时代大溪文化时期M2平、剖面图 (53)
图3-5 三峡地区新石器时代大溪文化遗存中的骨制工具 (55)
图3-6 宜昌中堡岛遗址中出土的新石器时代屈家岭文化遗存中的陶器 (57)
图3-7 三峡东部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的石器 (59)
图3-8 三峡地区新石器时代石家河文化遗存中的陶器 (60)
图3-9 丰都玉溪遗址(下层)新石器时代的陶器 (63)
图3-10 三峡西部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期偏晚时期(相当于三峡东部地区大溪文化晚期)遗存中的陶器 (65)
图3-11 三峡西部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的陶器 (67)
图3-12 三峡西部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的石器 (68)
图3-13 三峡东部地区新石器时代陶支座上的穗纹和“田”字纹 (72)
图3-14 三峡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的家养动物骨骼 (78)
图3-15 三峡地区新石器时代、夏商时期遗址中的鱼骨标本 (81)
图3-16 三峡东部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的石网坠 (82)
图3-17 三峡西部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夏商时期遗址中出土的石网坠 (83)
图3-18 三峡东部地区新石器时代、夏商时期遗址中出土的陶网坠 (84)
图3-19 宜都王家渡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的“人抱大鱼”陶塑像 (84)
图3-20 清江中游长阳境内新石器时代中期大溪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部分动物骨骼 (87)
图3-21 清江下游长阳县境内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的部分动物骨骼 (88)
图3-22 湖南澧县八十垱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中的芦席 (92)
图3-23 三峡地区新石器时代早、中期遗址中出土的骨锥 (93)
图3-24 三峡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期(大溪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陶、石、骨纺轮(94)
节选
**章 绪论 **节 三峡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概况 三峡地区西起江津,东止宜昌,处位于长江上游的下段,属我国第二级阶地的东部边缘地带。东与富饶的江汉、洞庭湖平原相连,西接重庆江津,南邻武陵、大娄山脉,北傍大巴山脉,伏卧于长江峡谷腹地。巫山山脉自东北向西南穿插于该地区的巫溪、巫山、巴东(中部)、建始(北部)、恩施等区县,地理坐标为北纬28°09′~32°12′、东经106°54′~112°04′,总面积约106835.6平方千米(其中重庆市面积为82400平方千米,宜昌市面积为21084平方千米,巴东县面积为3351.6平方千米),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 这一区域地理结构复杂,高峰峻岭与低山峡谷相连,山地面积约占69%,丘陵面积约占27%,平原、平坝、盆地面积约占4%。海拔多在500~1500米。从重庆市西部的江津区往东至湖北宜昌市,是今人通常所指的三峡地区的范围,其东西全长700余千米。而历史上所称的三峡地区,则是指重庆奉节瞿塘峡西口至湖北宜昌南津关之间约200千米的地段。长江以南津关为界,始划分为上游和中游。 从三峡自然地理及考古发现(主要指新石器时代至战国时期的考古发现)的内涵、性质来分析,该地区的文化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为便于研究,不少学者大致以瞿塘峡西口的白帝城为界,将其分为三峡东部和西部两个区域。 三峡西部地区自重庆市江津区向东至奉节,全长500余千米,主要为中生代内陆湖沼沉积所构成的丘陵地带,海拔一般在400~500米。若再细分,大体以万州为界,东西地势也有一定差异。自江津至重庆城区,逐渐由山区向低山丘陵地带过渡,属四川盆地东南部平行岭谷区的一部分,而万州西南部,则为典型的丘陵地带。这一区域里,谷地地势开阔,海拔多在300~700米,面积约12905平方千米。其中长江左岸的梁平坝子为古代湖积平原,位于梁平县中部,介于东西两岭之间,地势平坦、开阔,海拔450米左右,面积为100.73平方千米;忠县介于精华、猫耳两岭之间,其西南为浅丘平原,地貌为浅丘间有平坝及片状高丘,海拔为450~550米,面积488平方千米。自万州往东至奉节,两岸山势逐渐逼紧、升高。 三峡东部地区 长江由西向东流至奉节白帝城后,便进入了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 三峡的峡谷间分布着三大宽谷地段,即巫山大宁河宽谷(亦称巫山宽谷)、秭归香溪宽谷(亦称秭归宽谷)和秭归庙南宽谷。三峡峡谷河道狭窄,如瞿塘峡江面,*宽处约150米,*窄处不到50米。峡谷内长江的*深处位于奉节风箱峡、石板峡附近,水深达140米,*浅处位于巫峡虎豹滩一带,枯水时水深只有3~4米。三峡两岸峡壁高度一般为20~50米,山顶海拔为1000~1700米,巫峡地段个别高峰达2300米以上。三峡宽谷长度为103千米,江面一般宽250米。庙南宽谷开阔,宽500~1000米,谷坡较缓,是三峡江段中*为开阔的一段。三峡临江的岸坡高度不足百米,两岸山顶海拔一般都在500米以上。 三峡是自然资源极其丰富的地区。主要资源的特征可概括为:水能资源蕴藏量大,生物资源品种繁多,农林特产丰富。例如,水能资源,除长江外,其流域面积大于50平方千米的河流就有450余条,总长度达12700多千米。又如矿藏资源,三峡地区各个地质时期的矿产都有积聚,据勘察,品类多达60余种;仅金属矿藏——铁、铜、铅、锌、铝、金、银、锡等,就多达20余种。至于动物资源,兽类有80多种,鸟类231种,爬行动物类27种,两栖类20种。 三峡地区以山地农业经济为主,主要有玉米、水稻、小麦、土豆、蚕豆、红薯等农作物。如前所言,三峡地区地理结构特殊,面积仅10.67万平方千米,但总人口却有3483.41万人(三峡库区人口约1780.22万人),人口平均密度超过全国一倍多,每平方千米人数为250人。其耕地仅153万公顷,人均耕地只占0.09公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人口多,耕地少,工业不发达,各类资源又不易开发出来,这一地区的经济比较落后。 第二节 古人类对居址的选择 三峡地区的奉节以东为山地,奉节以西基本上属于平行岭谷低山丘陵地区,高差悬殊。自奉节以西至重庆主城这一区域,地理条件相对较好,考古成果表明,在长江及一些支流两岸的缓坡上,密集地分布着一些古人类的居住遗址,时代至少可从距今约10万年的旧石器时代中期开始,并延续至旧石器时代晚期,再到新石器时代早期、中期、晚期。考古发现显示,三峡地区的远古人类世世代代一直在此居住,从未间断。 三峡地区自奉节以东,地理条件相对要恶劣些。由白帝城下的夔门往东8千米,至巫山大溪镇以西,是悬崖峭壁的瞿塘峡,此段无人居住。大溪镇东行至巫山县城(大宁河从城东侧流过),为长约25千米的宽谷地段,自然条件较好,居民较多。大宁河口至湖北巴东官渡口,全长约40千米,自然条件又趋恶劣,基本上无人居住。巴东官渡口到秭归县城以东的香溪镇,全长45千米,为香溪宽谷地段,自然条件也较好,居民也较多。香溪河口至宜昌南津关为西陵峡,此段全长75千米,其间从庙河至莲沱为宽谷地带。莲沱以下至宜昌南津关,除石牌有人类居住外,其他为峡谷陡壁地段,无人居住。 由上可知,整个三峡地区除峡谷以外,共有三个宽谷地段,它们由西向东依次是:**宽谷地段,瞿塘峡东口至巫山大宁河口;第二宽谷地段,巴东官渡口至秭归香溪镇;第三宽谷地段,秭归庙河至宜昌莲沱。 长江三峡的峡谷地段,两岸群峰环峙,悬崖相对,峡谷一般较窄,*窄处水面仅约100余米,每至夏秋时节,洪水猛涨,浩浩荡荡的江水从峡谷奔腾而出,一泻千里。在全长约90千米的三峡峡谷地段里,很少有人居住。而在那些宽谷地段,由于两岸坡度平缓,蜿蜒起伏的山丘间分布着一些大小不等且土层较厚的阶地,土壤肥沃,难以被洪水淹没,成为古人类活动的理想之地。据考古发掘资料,至少自距今1万多年以来,即从新石器时代初期直至明清的各个历史时期,人类一直在三峡地区繁衍生息,为该地区的文明和发展谱写了一曲曲灿烂的历史乐章。 三峡地区的宽谷地段,古人类文化遗迹随处可见。考古调查和发掘资料表明,这类遗存多分布于长江两岸及支流注入长江的冲积台地上。这些台地离长江水面一般会有一定高度,发生一般性洪水也不易被淹没(特大洪水例外)。例如,著名的巫山大溪遗址便位于大溪入江口的第三级阶地上,其高度距常年水位约30米。其他的古人类遗址,如位于嘉陵江、乌江、.井河、小江、大宁河、香溪河、清江河等在长江支流两岸的古人类文化遗址,也都分布于山前缓坡台地上。 人类选择长江及其支流的一些宽谷地段作为居住生活之地,是因为此地有三大特点和优势。 **,利用宽谷地段的缓坡和台地,可进行农作物耕种。在这一地带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堆积层中,出土有大量的石制生产工具,主要有斧、锄、铲、锛、耜、.、刀等。例如,1979年的宜昌中堡岛遗址,仅在240平方米的范围内,就出土了大溪文化时期的石制的农业生产工具3644件,这在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发现中是非常少见的。 第二,远古时期,长江三峡及支流两岸森林密布,气候温和,野生动物较多,为原始先民的狩猎提供了方便。考古人员在遗址堆积层中发现有大量的狩猎工具,如石镞、骨镞、骨矛、石球及大量的兽骨等。 第三,远古时期的三峡地区有着丰富的渔业资源。在一些新石器时代人类居住遗址中,经常出土石制或陶制的网坠,如在秭归朝天嘴、宜昌中堡岛、大坪、白庙等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即出土了大量的石网坠。这些网坠都较大,直径在12~15厘米,有的网坠上还刻有系网绳的凹槽。此外,在不少遗址中还出土过一些骨制的鱼钩、鱼镖、鱼叉等。这说明捕鱼在这一地域的古人生活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三峡地区的远古人类在同大自然的斗争中,不得不利用三峡地区的特殊环境以求生存。三峡地区宽谷地段的一些缓坡、台地、平坝、小岛,均成为远古人类居住的理想之地,宜昌的中堡岛遗址即是如此。即便在近现代,这些缓坡、台地、平坝和小岛同样是三峡地区人们的主要聚居之地,只是随着交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仅靠江边及溪边的耕地已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因此人们不得不向后山开发。如今三峡沿岸的一些高山地区已经梯田层层,很多地方都已有人类居住了。 第三节 三峡地区考古文化遗存的发现(掘)史略 与我国其他地区相比,三峡地区的文物考古工作起步较晚,20世纪上半叶,仅做过一些零星的调查,如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学者格尔阶 纳尔逊(N. C. Nelson)、传教士埃德加(J. H. Edgar)等先后到三峡地区进行过实地考察,发现了大溪、跳石、碚石等文化遗址,并获得了一些动植物标本和化石资料,至今这些标本仍珍藏于美国纽约自然博物馆。由此,三峡地区文物考古工作的历史序幕被拉开。 还需提及的是,早在南北朝时期的《南齐书 祥瑞志》中就曾记载:“建元元年(479年)十月,涪陵郡蜑民田健所住岩间, 获古钟一枚,又有一器名淳()于,蜑人以为神物奉祠之。”南宋洪迈所著《容斋续笔 古于》也曾记载,绍熙三年(1192年)在湖北长阳境内发现过青铜虎钮于一件,重三十五斤。以上青铜器的出土,一是非正式发掘,二是没有做具体研究,因而那个年代里的学人对这些青铜器的记述,还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考古。而现代意义的考古,应是人们为了认识人类发生和发展的进程而主动进行的有目的的科学发掘。但古人能将这些青铜器的发现真实地记录于文献中,这为后来人们对三峡地区文物考古的研究提供了一些重要线索。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为配合三峡大坝水电工程和葛洲坝水电工程建设,文物部门先后对三峡地区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文物调查,参加单位主要有四川、重庆、湖北、北京等地的有关文博单位和高等院校。20世纪50~80年代初,大规模的考古发掘项目主要有:1959、1975年对巫山大溪遗址的发掘;1972、1980、1983年对涪陵小田溪古墓群的发掘;1971~1981年对宜昌前坪古墓群的多次发掘;1973年对宜都红花套遗址进行的发掘;20世纪80年代对著名的宜昌中堡岛、杨家湾,秭归朝天嘴、柳林溪等属于长江葛洲坝水库淹没区的古遗址、古墓群的发掘。20世纪90年代以后,为配合三峡大坝工程建设,国家文物局陆续从全国调集了近百家从事文物、考古、地质地理、古生物、人类学、民族学研究的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组成了一支浩浩荡荡的文物考古队伍,对三峡地区重庆至宜昌长江及支流沿岸的古文化遗存进行了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的大规模抢救性发掘。 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文物调查、勘探资料表明,在三峡大坝的施工区和淹没区内,分布有自远古至明清时期的古遗址、古墓葬(群)共829处,地面文物(含水下)共453处,地下文物埋藏总面积达3000余万平方米。在829处古遗址和古墓葬群中,旧石器时代至秦汉时期的遗址、墓葬(群)共700余处。秦汉以后各时期的文化遗存一般都叠压在上述新石器时代至战国时期的文化遗存之上。2008年底,三峡库区大规模的田野勘探与文物发掘工作基本完成,总勘探面积约1600万平方米,发掘面积近190万平方米,获得各类文物及标本约24.7万件(套)。今天,三峡库区的后续文物保护工作仍在进行。 通过对三峡地区部分古遗址、古墓葬的发掘,获得了大量旧石器时期至明清各个历史时期的文物资料,为我们研究三峡地区从旧石器时代至明清时期历史文化的发展建立起了一个完整的文化序列,同时也使我们对三峡文化的谱系及族群的归属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 第四节 先秦时期考古文化资料概况 一、旧石器时代 三峡地区旧石器时代考古工作的开展可追溯到19世纪。1870年,英国人欧文(Owen)在三峡地区考察时,搜集到了一批哺乳动物化石标本。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古生物学家葛兰阶(Granger)到三峡地区的万县(今重庆市万州区)盐井沟平坝一带进行考察,也搜集到了大量的哺乳动物化石。其后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中亚探险考古队的纳尔逊(N. C. N
-
中国近代史
¥12.7¥39.8 -
一张纸铺开的人类文明史
¥11.9¥39.8 -
史学与红学
¥7.3¥27.0 -
你不知道的古人生活冷知识
¥14.7¥49.0 -
史学与红学
¥9.4¥26.0 -
汉朝其实很有趣
¥9.5¥38.0 -
史记八讲
¥32.4¥45.0 -
五口通商变局
¥10.5¥30.0 -
清朝穿越指南
¥14.4¥45.0 -
万历十五年
¥16.3¥25.0 -
历史十讲-走进王朝深处
¥11.5¥36.0 -
毕竟战功谁第一
¥14.7¥46.0 -
消寒图:珍重待春风
¥19.7¥58.0 -
万国来朝-明朝那些事儿-第贰部
¥24.5¥35.0 -
帝国的智囊团.大唐名相
¥15.4¥48.0 -
日本历史
¥14.4¥48.0 -
半小时漫画中国史5
¥16.0¥49.9 -
三国史话
¥12.6¥42.0 -
熬通宵也要读完的大晋史
¥14.4¥48.0 -
中国历史速记图表
¥9.9¥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