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030716248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57
  • 出版时间:2022-02-01
  • 条形码:9787030716248 ; 978-7-03-071624-8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结合近10年来农业科技发展状况及农业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编写而成。**章主要讲述农业系统的构成及农学基础课程的主要研究内容与任务;第二章至第六章为土壤学的相关内容,主要介绍土壤的组成及质地、土壤矿物质及有机质、土壤孔性及结构性、土壤水分、土壤通气、土壤热量、土壤物理机械性质等方面的核心内容;第七章至第十章为耕作学的相关内容,主要介绍土壤耕作的基础知识及技能、作物育种及施肥技术、土壤的种植制度;第十一章至第十三章为作物栽培学的相关内容,主要介绍作物生物学特性及其对于制定农业生产技术措施的积极作用,为农业机械设计及制造提供农艺学信息。 本书可作为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学生的教材,也可供相关工科专业农学爱好者使用。

目录

目录
**章绪论1
**节农业的组成与农业的系统观1
一、农业的组成1
二、农业科学1
三、农业生产1
四、农业生产的特点2
五、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规律3
第二节我国农业发展历史、农业技术发展历程及其特点4
一、我国农业发展的历史4
二、我国农业技术发展的历程4
三、我国多元化发展的农业5
四、我国发展当代农业的基本战略7
第三节农学基础课程概述8
一、农学基础课程的特点8
二、农学基础课程的主要任务8
三、农学基础课程的主要内容9
四、农学的发展前景9
学习重点与难点11
复习思考题11
第二章土壤组成及土壤质地12
**节土壤组成及土壤肥力12
一、土壤的形成12
二、土壤的基本构成物质13
三、土壤肥力及其形成13
第二节土壤质地14
一、土壤质地的分类14
二、土壤质地与肥力16
三、我国土壤情况和质地分布特点17
第三节土壤矿物质与土壤有机质18
一、土壤矿物质18
二、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及组成20
三、土壤有机质的转化过程21
四、土壤有机质对肥力形成的影响22
学习重点与难点23
复习思考题24
第三章土壤的孔性和结构性25
**节土壤的孔性25
一、土壤密度25
二、土壤容重26
三、土壤的孔隙性状28
四、影响土壤孔性的因素30
五、土壤孔性的调节32
六、土壤孔性与作物生长32
七、三相组成和孔隙度的测定及计算33
八、三相组成的适宜范围和表示方法34
第二节土壤的结构性34
一、土壤结构体与结构性34
二、团粒结构的形成36
三、团粒结构在土壤肥力中的作用38
四、土壤结构体的评价41
五、土壤的结构管理41
学习重点与难点43
复习思考题44
第四章土壤水分45
**节土壤水分类45
一、土壤水的类型及性质45
二、土壤水分的有效性49
三、土壤含水量的表示方法51
第二节土壤水的能态52
一、土壤水势及其分势52
二、土壤水吸力54
三、土壤水分特征曲线55
第三节田间土壤水运动及循环56
一、液态水运动56
二、气态水运动58
三、田间土壤水分循环59
四、土壤-植物-大气系统62
学习重点与难点63
复习思考题63
第五章土壤空气和土壤热量状况64
**节土壤空气64
一、土壤空气的来源及组成特点64
二、土壤空气与作物生长66
三、土壤通气性67
四、土壤空气与植物生长及土壤肥力的关系70
第二节土壤热量状况71
一、土壤热量的来源和热性质71
二、土温状况76
三、地形地貌和土壤性质对土温的影响77
四、土温对作物生长的影响78
五、土温的调节措施79
学习重点与难点80
复习思考题80
第六章土壤的物理机械性质81
**节土壤的结持特性81
一、土壤结持类型82
二、土壤的黏结性83
三、土壤的黏着性86
四、土壤的塑性88
五、土壤的胀缩性90
六、土壤的宜耕性与土壤耕作91
第二节土壤的摩擦性质91
一、土壤的外摩擦性质92
二、土壤的内摩擦性质92
第三节土壤的抗剪强度92
一、影响土壤抗剪强度的因素93
二、土壤抗剪强度与土壤耕作的关系94
三、土壤抗剪强度与土壤附着力的关系94
四、土壤抗剪强度与土壤塑性的关系95
第四节土壤的压缩和压实95
一、压缩和压实的基本理论95
二、耕作栽培中的土壤压实问题98
第五节土壤的坚实度100
一、土壤坚实度的概念100
二、影响土壤坚实度的因素100
三、土壤坚实度对作物生长的影响101
四、土壤坚实度的应用101
学习重点与难点102
复习思考题102
第七章土壤耕作103
**节土壤的基本耕作103
一、土壤耕作的目的103
二、耕作对土壤的机械作用104
三、土壤耕作措施105
第二节土壤耕作制108
一、不同的耕作方式108
二、少耕法和免耕法109
三、保护性耕作机具112
学习重点与难点112
复习思考题112
第八章作物育种与种子繁育113
**节良种在生产上的作用113
一、品种定义及特征113
二、良种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115
三、群体品种116
第二节作物育种的主要方法116
一、选择育种117
二、传统育种119
三、杂交育种120
四、诱变育种121
五、生物技术育种121
六、航天育种121
第三节种子繁育122
一、良种繁育122
二、种子加工、贮藏和检验126
学习重点与难点135
复习思考题135
第九章作物营养与施肥136
**节作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136
一、作物必需元素136
二、营养元素的生理功能137
第二节作物营养诊断及缺素症139
第三节施肥的基本原理144
一、养分归还学说144
二、*小养分律145
三、限制因子律145
四、报酬递减律145
五、有机肥料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145
第四节营养与施肥147
一、施肥的基本原则147
二、肥料种类150
三、施肥技术153
学习重点与难点157
复习思考题157
第十章种植制度158
**节种植制度与作物布局158
一、种植制度的概念与意义158
二、种植制度的类型158
三、我国种植制度的特点159
四、种植制度的功能159
五、建立合理种植制度的原则160
六、作物布局的含义和重要性161
七、决定作物布局的因素162
八、作物合理布局的原则163
九、作物布局的步骤与内容164
第二节生态环境因素对作物布局的影响166
一、作物对光的适应性166
二、作物对温度的适应性169
三、作物对水分的适应性171
四、作物对土肥的适应性173
五、作物对地势、地形的适应性176
第三节复种178
一、复种的概念与意义178
二、复种的条件179
三、熟制181
第四节间、混、套作182
一、单作182
二、间作182
三、混作182
四、套作182
五、间、混、套作的意义183
第五节轮作与连作184
一、轮作184
二、连作185
第六节生态农业187
一、现代生态农业及其特点187
二、几种典型的现代生态农业生产模式188
学习重点与难点190
复习思考题190
第十一章作物的生长发育及其产量、品质形成191
**节作物的生长发育191
一、生长和发育的概念191
二、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关系及其调控192
三、作物生长的规律192
四、作物发育的规律193
五、作物器官的建成194
六、作物的生命周期与年生命周期203
第二节作物的产量及产量形成208
一、作物的产量208
二、产量构成因素209
三、作物的产量潜力与增产途径212
第三节作物的品质及品质形成213
一、作物的品质213
二、作物产品品质形成过程215
第四节影响作物品质的因素216
一、遗传因素216
二、环境因素217
三、栽培技术措施219
四、病虫害对作物品质的影响221
第五节提高农作物品质的途径221
第六节作物的源、库、流理论222
一、基本概念222
二、源、库、流之间的关系223
学习重点与难点224
复习思考题224
第十二章作物生长发育与环境的关系225
**节作物生长发育与光225
一、光照强度226
二、日照长度227
三、光谱成分228
四、光质与作物228
第二节作物生长发育与温度229
一、作物的基本温度230
二、低温对作物的危害及预防230
三、高温对作物的危害及预防231
四、积温与作物的生长发育232
五、无霜期232
六、温度变化与干物质的积累232
七、温度对作物产品质量的影响232
第三节作物生长发育与水分233
一、水对作物的生理、生态作用233
二、作物的需水量和需水临界期233
三、水分逆境对作物的影响及作物的抗性234
第四节作物生长发育与空气235
一、空气对作物生产的重要性235
二、空气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235
学习重点与难点237
复习思考题237
第十三章作物栽培技术与病、虫、草害238
**节播种与育苗技术238
一、播种期的确定与播种技术238
二、育苗技术240
第二节营养和水分调节技术242
一、营养调节技术242
二、水分调节技术242
第三节收获与贮藏技术243
一、收获技术243
二、贮藏技术243
第四节作物栽培智能化生产245
一、背景245
二、作物生产智能化技术245
第五节作物病、虫、草害与防治247
一、作物病害247
二、作物虫害250
三、作物草害253
四、作物病、虫、草害的防治方法254
五、专家系统在作物病、虫、草害防治中的应用256
学习重点与难点257
复习思考题257
主要参考文献132

展开全部

节选

**章绪论 **节农业的组成与农业的系统观 农业是人类社会昀古老的物质生产活动,也是人类社会昀基本的物质生产活动。农业生产是人类有意识地利用动植物生长机能获得生活所必需的食物和其他物质资料的经济活动。农业生产是自然再生产过程和经济再生产过程的交织、协同发展。因而,它既要服从自然规律又应该服从经济规律,同时还与其他活动的一些重要特征有所差别。 一、农业的组成 狭义的农业是指耕耘土地及栽培作物的人类生产活动。广义的农业泛指人类通过农业技术措施,充分利用自然田间与经济条件来调控农业生物的生命活动的全过程,以获得人类生活所必需的农产品的生产活动及附属于这类生产的各部门的统称。广义的农业包括农(种植业)、林、牧、副、渔5业。农业包括生物、环境及人类的劳动。农业生产过程包括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的过程。农业生产对象主要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 二、农业科学 农业科学的三层含义:①广义的农业科学是指研究农业发展的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科学,即农业生产理论与实践的一门科学,包括农业基础科学、农业工程、农业生产、农业经济和农业管理5门学科。②中义的农业科学是指研究广义农业科学范畴的农业生产科学,包括农、林、牧、副、渔5业。③狭义的农业科学是指研究农作物生产的一门科学;是研究使作物达到高产、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技术的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应用性科学,它涉及土壤学、作物栽培学、植物营养学、植物保护学等多学科多门类知识。随着农业研究范畴的不断扩大,对农业的定义是:农业是人类通过社会生产劳动,利用自然环境提供的条件,促进和控制生物体(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生命活动过程,以获得人类社会所需要产品的生产部门。 三、农业生产 (一)农业生产的概念 农业生产是一个物质与能量的转化、传递的过程,包括初级生产(**性生产)与次级生产(第二性生产)。 初级生产是植物利用光合作用,合成人类所需要的有机物质并释放出能量和氧气的过程,即植物利用光和叶绿素把自然界中的无机化合物(二氧化碳、水)转化成有机化合物(CH2O)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光合作用是把自然界中的无机物变成有机物,把太阳能变成化学能的过程。这是一个复杂的光化学反应及生物化学反应过程。次级生产是人类通过动物生产(即第二性生产)来实现物质的转化与能量、信息传递的全过程。 (二)农业生产的特点 1.农业生产是通过生物的生命活动来实现的有机物本身既是生产原料,又是农业产品。有机物的转化过程就是农产品的生产过程。农业生产过程首先必须受生物学规律支配,同时也受环境条件的制约。 2.农业生产具有严格的地域性和强烈的季节性这是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特点。各地都有各自适宜种植的作物类型、品种、种植制度及相应的栽培措施。如果忽视作物生产的地域性特点,采用生物界的通用规律来规划作物生产或推广农业技术,往往会导致失败。季节性主要体现在受气候、土壤、生物等环境条件的影响。一年春、夏、秋、冬四季交替,光、热、降水等气候条件在四季中分布的差异较大,造成土壤环境与生物环境的季节差异,使得作物生产不可避免地受到季节的强烈影响。因此必须因地制宜,不违农时,按照地域与季节安排农业生产管理,使作物的高效生长期与昀佳环境条件一致,才能达到增产、增收的目标。 3.农业生产具有连续性作物生长的每个周期内,各环节之间相互联系、互不可分,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延续。农业生产是一个长期的周年性社会产业。上一季作物与下一季作物、上一年生产与下一年生产、上一个生产周期与下一个生产周期紧密相连、互相制约。因此,农学专家需要按照规律全面长远地来安排农业生产。 4.农业生产具有有序性、规律性作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有显著的季节性、有序性、周期性。不同种类的作物具有不同的生命周期。例如,水稻、玉米和棉花等为一年生作物,冬小麦、冬油菜为二年生作物。另外,作物个体的生命周期又有一定的阶段性变化,是一个有序的生长发育过程,需要特定的环境条件。水稻的短日照高温特性就是典型的事例。又由于作物生长发育的各个阶段具有有序性,是紧密衔接的过程,不可以颠倒重来,因此具有不可逆性。 农业生产昀根本的特点是把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紧密结合,根据生物学规律和经济规律组织农业生产,才能达到高产、优质、低耗、高效的效果。 5.农业生产具有复杂性农业生产是综合性的生产,具有复杂性。 四、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规律 生态系统是指一定地域内生物群落与环境因素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作用,并产生能量交换和物质循环的具有一定生态学功能的统一体。它包括有生命部分和无生命部分。有生命部分由生物个体、种群、群落组成。无生命部分由环境中影响有机体的所有物质和能量组成。各种生态系统都有自己特有的组成与结构,因而也发挥着特定的生态功能。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经常在循环,而能量则处于不断转化和消耗之中,从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到分解者(微生物)逐级单向流动,这是生态系统的基本规律。 (一)生态系统构成要素 生态系统构成要素的核心内容包括无机环境(包括光、二氧化碳、氧气、水、营养物质等)、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微生物)。具体由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构成(图1-1)。 图1-1物质双向循环传递和能量单向循环转移示意图 (二)农业生态系统 人类是生态系统中昀活跃、昀积极的因素,按照自己的需要对自然生态系统进行各种干预和影响。农业生态系统就是由农业生物及其所处的无机环境构成的具有特定物质循环与能量循环转化功能的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有自己明显的特点。 首先,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比较简单,系统的稳定性较差,这主要是人类种植作物和饲养动物往往仅以符合自身需要为目的而造成的。其次,农业生态系统的输出主要以产品形式运出系统,因而开放性较强,随着农产品及其商品的增加,要维持生态系统平衡,必须伴有相应的物质与能量输入系统。昀后,农业生态系统是在人类的干预下所形成的开放性系统,这就必须消耗一定的辅助能量,随着干预程度的不断加强,辅助能量的消耗也在不断地增多。因此,对于这样复杂的农业生态系统来说,既要考虑到生态系统特性,同时还要兼顾生产的发展。 第二节我国农业发展历史、农业技术发展历程及其特点 一、我国农业发展的历史 (一)原始农业 直到新石器时代以后,用石器种植或者打猎才形成原始的种植业与原始的畜牧业。新石器时代以原始的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主要是适应与利用自然资源,改造自然的能力很小。 (二)传统农业 金属工具的出现,标志着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的产生。在青铜器(金属工具)时代,人们利用精耕细作、浇水、施肥等方法来补充作物所需的水分、养分,利用换茬调节地力。此阶段为半封闭式农业生态系统,自给自足,易于维持生态平衡。 (三)现代农业 现代农业的生产方式是高投入、高产出,使土地生产力和农业生产力得以飞速增长,对人类社会有巨大贡献。 石油农业是世界经济发达国家以廉价石油为基础的、高度发展、工业化程度高的农业的总称;是在昂贵的生产因素(人力、畜力和土地等),可由廉价的生产因素(石油、机械、农药、化肥、技术等)代替的理论指导下,把农业发展建立在以石油、煤和天然气等能源和原料为基础,以高投资、高能耗方式进行经营的大型农业。在18世纪末叶,欧美处于农业转型阶段,主要标志是生产工具机械化、生产技术科学化、生产组织社会化,这一时期我国农业发展也呈现多元化的趋势。 由于资源环境和生产成本方面的负效应,现代农业耗能多、水资源紧缺、成本高、污染加剧,使生态环境恶化,所以出现了当今的替代农业。 二、我国农业技术发展的历程 中国农业技术发展的历程可以分为农业技术萌芽时期、农业技术形成初期、精耕细作技术的发生时期、(北方)旱地精耕细作技术的形成时期、(南方)水田精耕细作技术的形成时期、精耕细作技术的深入发展时期和科技农业飞跃发展时期7个发展阶段。 (一)农业技术萌芽时期 中国农业大约起源于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它是在采集和渔猎经济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原始农业技术的产生,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农业技术形成初期 夏、商、周时期(公元前2070~前771年),中国发明了金属冶炼技术,青铜器农具开始被应用于农业生产中。长江中下游地区水利工程开始兴建,农业技术有了初步的发展。 (三)精耕细作技术的发生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年)是中国社会大变革和科技文化大发展时期。炼铁技术的发明标志着新的生产力登上了历史舞台,铁农具和畜力在生产中的利用,推动了我国农业生产的大发展。 (四)(北方)旱地精耕细作技术的形成时期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公元前221~公元589年)是中国北方地区旱地农业技术成熟时期,形成了耕、耙、耱等配套技术,人们发明及运用了多种大型复杂的农机具。著名农学家贾思勰写作的大型农业百科全书《齐民要术》有详细记载。 (五)(南方)水田精耕细作技术的形成时期 隋、唐、宋、元代国家的经济重心从北方转移到南方,形成了南方水田配套技术,发明与普及了水田专用农具,棉花在中国被逐渐推广,土地利用方式增多,南北方农业同时获得迅速发展。 (六)精耕细作技术的深入发展时期 明代至清代前中期这一历史阶段,中国普遍出现人多地少的现象,农业生产向进一步精耕细作的方向发展。美洲新大陆的许多作物被引进中国,对中国的作物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发展多种经营和多熟种植生产模式已经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方式。 (七)科技农业飞跃发展时期 1949年以后,中国农业以高科技应用为基础,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中国用占世界7%的土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农业科技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中国与世界农业科技发达国家的差距已经变得越来越小。科学技术对农业发展的贡献已经从1949年的20%提高到1966年前的42%。 三、我国多元化发展的农业 我国农业呈多元化发展并存趋势,如持续农业、三色农业(绿色农业、白色农业、蓝色农业)、数字农业、节水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生物农业、观光农业(都市农业)、有机农业等多种形式。 (一)持续农业 持续农业是从保障农业和农村经济长远发展的角度,保障农业生产、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实现食品供给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增加农业就业,扩大农业再生产,保护资源环境永续性循环的目标。 (二)三色农业 三色农业包括绿色农业、白色农业、蓝色农业。 (1)绿色农业这里单指种植业,是绿色植物依靠叶绿素进行光合作用来生产 食品的农业。 (2)白色农业是以蛋白质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为基础,人类利用基因工程来全面综合组建的一种工程农业。 (3)蓝色农业将海洋种植业、养殖业、捕捞业形象地喻为蓝色农业。其总目标是开发食品蛋白质。 (三)数字农业 数字农业是以信息为重点发展农业生产,是遥感农业、精确农业的发展和延伸。其典型的是地理信息系统控制、监测农业生产,把信息、遥感、检测、卫星定位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 (四)节水农业 节水农业是针对水资源贫乏的地区,以节水为重点来发展农业生产。节水农业包括设施节水、技术节水、农艺节水3部分。 (五)设施农业 设施农业是在极端温度地区,利用保护地来发展农业生产,通过调节适宜的温、湿度条件来满足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其包括植物工厂、温室、大棚、小拱棚、地膜覆盖、风障、阳畦等农业设施。 (六)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是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建立起一种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