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文详情
  • ISBN:9787040410310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92
  • 出版时间:2015-03-01
  • 条形码:9787040410310 ; 978-7-04-041031-0

内容简介

  《学校教育发展/教材大系·“十二五”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教材》教材大系·“十二五”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教材》围绕当下学校生活中的教育现象和活动,从发生、发展过程史维度,展示教育现象与活动的“历时”状况和当下“即时”特征,并试图展望教育现象与活动的未来走向。  《学校教育发展/教材大系·“十二五”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教材》教材大系·“十二五”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教材》由十章内容构成,阐释了人类社会变迁中的教育、教育功能的变革与发展、学校教育活动中的教师与学生、学校教育目的的变革与发展、学校教育制度的变革与发展、课程的变革与发展、教学的变革与发展、学校德育的变革与发展、学校教育评价的变革与发展、学校管理的变革与发展等。  《学校教育发展/教材大系·“十二五”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教材》教材大系·“十二五”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教材》是教师教育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课程“学校教育发展”的配套教材,配有丰富的数字化教学资源。  《学校教育发展/教材大系·“十二五”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教材》教材大系·“十二五”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教材》可作为高等院校教师教育类各专业教材,也适合从事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工作者参考。

目录

**章 社会变迁中的教育
**节 教育概述
一、教育的概念
二、教育的结构
第二节 教育的起源
一、生物起源论
二、心理学起源论
三、劳动起源论
第三节 教育活动的历史形态
一、原始形态的教育
二、古代社会的教育
三、近代社会的教育
四、当代社会的教育

第二章 教育功能的变革与发展
**节 教育功能概述
一、教育功能的含义
二、教育功能的分类
第二节 教育的个体功能及其发展
一、教育的人的制约性
二、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作用
三、教育个体功能的变化与要求
第三节 教育的社会功能及其发展
一、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二、教育的社会功能演变
三、当代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与挑战

第三章 学校教育活动中的教师与学生
**节 教师
一、教师概述
二、教师劳动的特点
三、教师的专业素养
第二节 学生
一、学生观的演变
二、教育活动中的学生
三、学生的权利和义务
第三节 师生关系
一、师生关系的特点与类型
二、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
三、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第四章 学校教育目的的变革与发展
**节 教育目的概述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二、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三、教育目的的功能
第二节 教育目的选择确立的基本依据
一、社会发展的依据
二、人的发展的依据
三、确立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取向
第三节 我国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表述的变更及精神实质
二、全面发展教育与学校培养目标
三、当前我国教育目的实践中的主要问题

第五章 学校教育制度的变革与发展
**节 学校教育制度概述
一、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与要素
二、学校教育制度确立的依据
三、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
四、现代教育制度改革
五、学校教育制度与教育观念
第二节 学校教育制度的演进
一、教育实体的产生
二、学校教育系统的形成
三、学制的演进
四、终身教育的发展
第三节 学校教育制度的关键问题
一、入学年龄
二、修业年限

第六章 课程的变革与发展
**节 课程发展
一、课程的起源
二、课程流派发展
第二节 课程组织与类型
一、课程编制原理
二、课程的组织
三、课程的类型
四、课程实施
五、课程评价
第三节 课程改革发展
一、影响课程变革的重要因素
二、当代教育发展与课程变革
三、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四、我国课程改革的未来发展

第七章 教学的变革与发展
**节 教学概述
一、教学的概念
二、教学相关概念
三、教学的地位与作用
第二节 教学思想与方式的演变与发展
一、教学思想与方式的演变
二、当代教学理论流派
第三节 教学过程的基本问题
一、实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统一
二、实现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的统一
三、实现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的统一
四、实现学生探究能力培养与人文关怀精神养成的统一
第四节 教学工作的程序与方式
一、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及其要求
二、常见教学难题及其应对策略
三、主要教学方法及其运用

第八章 学校德育的变革与发展
**节 德育目标与内容的变革与发展
一、德育目标及其历史嬗变
二、德育内容及其发展变化
第二节 德育途径与方法的变革与发展
一、德育途径及其发展
二、德育方法
第三节 德育模式的变革与发展
一、当代西方德育理论与模式
二、我国中小学德育模式的变革

第九章 学校教育评价的变革与发展
**节 学校教育评价概述
一、学校教育评价的概念
二、学校教育评价的功能
三、学校教育评价的分类
四、学校教育评价的过程
第二节 学生评价的变革与发展
一、学生评价的概念
二、古代学生评价产生的历史渊源
三、近现代学生评价的发展
四、当代学生评价的一些质性方法
五、当代学生评价的变革趋势
第三节 教师评价的变革与发展
一、教师评价的概念
二、教师评价的起源与发展
三、当代教师评价的主要方法
四、当代教师评价的变革趋势

第十章 学校管理的变革与发展
**节 学校管理概述
一、学校管理活动与研究的产生
二、学校管理的内涵
三、学校管理的过程
四、学校管理的原则
第二节 学校组织制度的发展
一、学校领导体制的确立
二、学校组织机构的设置
三、学校管理制度的设计
第三节 现代学校制度的建设
一、现代学校管理的体制问题
二、现代学校制度的主要特征
三、现代学校制度的建设思路
展开全部

节选

  《学校教育发展/教材大系·“十二五”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教材》:  三、教育个体功能的变化与要求  (一)当代教育个体功能的变化  1.从一次性教育转向终身教育  当代教育正在实现两大转变。一是教育内容方面正由单一性转向多元性和整合性。二是由一次性教育向终身教育转变。教育已经由促进社会发展的方法手段逐步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转变,教育日益成为人们的生活和发展所需,由于终身教育的出现,教育将与整个人生相伴随。人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教育,教育是现代人的基本需要之一。受教育是人追求自由、平等和幸福,反抗压迫,创造财富的重要条件,受教育权也就成为人权的一大要素。现代社会已通过立法的方式来保护人的教育需要。  2.从“工具的人”的教育转向“目的的人”的教育  在古代社会,教育就个体功能而言,在于谋取功名利禄。随着历史进程的演进,各个国家的先哲、学者都不断地探索、研究人的发展的可能性与可行性。早在古希腊时期,思想家们就已经认识到应该使整个人得到发展,应使人的整体完美,发挥他的力量和能力。到20世纪末期,重视教育、重视通过教育促进个体的发展,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的共识。教育是人的教育,教育*本质的功能是促进入的发展、扩充人的价值。对此问题,西方国家在人本主义思潮影响下早已确定,日本和苏联等国家是在20世纪80年代世界性的教育改革浪潮中形成相应的认识,我国教育理论界也在20世纪末期进行了热烈的争论。  我国曾经在很长的时期内把教育看作劳动力的教育,归人生产力的范畴,把教育投资看作生产中的人力投资,强调学校的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直接对口。这样,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就是能劳动和传统式的服从,对个体价值的认识基本停留在国家机器的螺丝钉的水平上。这也使得教育培养出来的人缺乏鲜明的个性、独立的人格和创造的活力,而这一切的必然结果是使整个社会缺乏生机。劳动力的教育实质上是手段的教育、工具的教育,而非目的的教育、人的教育,其弊端就在于将人的整体分割了,想在不提高人的价值的情况下提高劳动能力,在人缺乏主体意识的情况下去发挥人的创造才能,这是不可能的。人不是仅能听任摆布来进行生产的“机器人”,人在劳动中不仅要投入体力,还要投入品德、智力、热情、胆量和毅力,如果人没有需要或需要得不到满足,人就失去了劳动的动力。  人确实是劳动力,但这个劳动力的内部却是一种多层次、多维度的复杂结构。人劳动的目的就是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在这里,劳动只是手段,生存和发展才是目的。没有目的,手段就无法产生。所以,教育应该是尊重和提高人的需要、维护人的权利、挖掘人的各种潜能、扩充人的价值的活动。要造就一个好的劳动者,就要全面培养一个人;要解放生产力,就要解放人。教育确实应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但它是通过培养人、发展人去满足社会需要的。我们不应该还停留在职业化、劳动化的角度把教育作为工具来研究,而要把人的需要的满足、人的发展的促进、人的价值的扩充作为教育研究的主体。不仅探索教育如何为经济建设服务,更要探索教育如何为人本身的发展服务。教育不是物的教育,也不是神的教育,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就不应该以物的原理来加工和打造人,也不应该以神的标准来塑造人。“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职能,是教育的本质所在,这决定了人的问题是教育的中心问题,决定了人是教育的*基本的着眼点。教育的直接目的是满足人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促进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是教育的*高目的。”因此“以人为本”的教育不能只考虑作为“工具的人”,也应该考虑作为“目的的人”;不能只考虑如何提高人的生存能力,也应该考虑如何增加人的存在的意义。  3.从单纯文化传递的教育转向人的解放的教育  “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肓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如今的教育,需要转向人的解放的教育。人是开放性、创造性的存在,教育不应该用僵化的形式作用于人,否则就会限定和束缚人的自由发展。人是未完成的非终极的存在,教育不应该把培养人的中点当作终点,以目标取代目的,否则会阻碍人的发展。人是不可限定的,教育不能限定人,只能成全人全面、自由、积极地发展。  因此,教育即解放,意味着教育是探索,是启蒙,而不是宣传和灌输;是平等对话和自由交流,而不是指示和命令;是丰富认识,而不是统一思想;是尊重和信任,而不是消极防范。把人从相互敌视、相互防范中解放出来,从心灵之间永无宁日的战争中解放出来,从狭隘的功利和世俗的羁绊中解放出来,把人从依附、盲从和定式中解放出来,把人从习俗、传统、群体压力以及本能欲望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这是教育的使命。  ……

作者简介

  丁锦宏,1966年生,江苏海安人。1988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1997年在南京师范大学获教育学硕士学位,2003年在南京师范大学获教育学博士学位。2001~2002年在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做高级访问学者。2005年在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后流动站开展研究工作。现任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副教授、江苏省心理学会理事、江苏省“青蓝工程”骨干教师、《教师教育与发展研究》杂志主编。主要从事教育基本理论、教育哲学、道德教育、情感心理与教育、班主任工作等方面的研究与教学。先后在《教育研究》、《中国教育学刊》、《教育理论与实践》等核心刊物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出版学术专著l部,主编教材2部,参编教材6部。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高校文科学报文摘》等学术刊物全文转载、转摘。先后主持省级研究课题6项,参与全国教育科学“八五”、“九五”、“十五”课题研究。曾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奖等多种奖项。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