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隐形疲劳:即使休息也无法消除疲惫感的真面目

隐形疲劳:即使休息也无法消除疲惫感的真面目

1星价 ¥14.0 (3.0折)
2星价¥14.0 定价¥46.8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图文详情
  • ISBN:9787520715751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356
  • 出版时间:2020-01-01
  • 条形码:9787520715751 ; 978-7-5207-1575-1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1. 具备隐性疲劳症状的人群。2. 关注健康的人群。3. 上班族,学生等人群。认识隐性疲劳,也提醒我们重新审视自己和生活,认同自我,感受幸福,倾听冲动与直觉,这些很重要,*重要的是,感觉疲劳了,就毫不犹豫放下一切去休息吧,像动物一样。

内容简介

疲劳与发热、疼痛并称为身体的“三大生物预警”,疲劳袭来,身体拉响的是“现在继续活动,迟早要威胁到生命”的警报。案头工作、眼疲劳、运动劳累、没精神、压力大、睡眠不足……所有疲劳的原因只有一个——大脑“自主神经中枢”疲劳了,如果正处于兴奋状态,或者正感到幸福,人脑会无视身体发出的警报,疲劳就无法转换为“疲劳感”,长此以往,结果就是危害更大的隐性疲劳,甚至“过劳死”。本书以脑科学研究为基础,以大脑自主神经的工作机制为线索分析大脑疲劳的成因,并揭示脑疲劳为何会被遮蔽而成为隐性疲劳。作者从介绍疲劳的信号、描述隐性疲劳的特点入首,从社会文化、当代世情等方面分析人们容易疲劳的原因,把隐性疲劳的方方面面讲透后,接着进入问题的“解决篇”,教大家消除疲劳、缓解疲劳的科学方法,同时提醒大家经常进行疲劳的自查和预防,并介绍具体方法,以免疲劳积压成疾。

目录

前言

**章 为什么你总是觉得疲劳呢?

这样的人需要注意!身体发送出的疲劳的信号

反而更疲劳了?!错漏百出的疲劳恢复法

第二章 发觉的时候已经晚了,“隐性疲劳”的恐怖之处

*新医学的结论是“脑是所有疲劳的原因”

活性氧伤害了自主神经,人会感到疲劳

运动后疲劳的不是肌肉而是自主神经中枢

案头工作使自主神经中枢疲惫不堪

眼疲劳的原因也在于自主神经中枢的疲劳

不知道自己累了……“隐性疲劳”的恐怖之处

“隐性疲劳”成了大病的导火线

疲乏时体内就会增加的“疲劳因子 FF”

疲劳积累得越多,人也会衰老得越快

第三章 疲劳大国日本与不擅长休息的日本人

全民疲劳的社会——日本

“您辛苦了”文化与“做得好”文化

“慢性疲劳症候群”让日常生活变得困难

人,无法做到 100% 的全力以赴

通勤高峰期使日本人疲惫不堪

“隐性疲劳”也在悄悄逼近日本主妇

当代是人类历史上*容易疲劳的时代

智能手机也会使人的疲劳不断累积

第四章 通过饮食拥有对抗疲劳的身体

不要被骗人的“缓解疲劳的食材”所愚弄

具有*强的抗疲劳效果的成分——“咪唑二肽”

证实咪唑二肽的效果的三个验证

在消耗剧烈的地方精准地发挥作用

从哪里摄取咪唑二肽比较好呢?

采用“抗疲劳食谱”,打造有力对抗疲劳的身体

想要更轻松地摄取咪唑二肽,营养补助食品是*佳选择

柠檬酸也有抗疲劳效果

很难依靠维生素 C 减轻每天的疲劳

增长肌肉的 BCAA——如果摄入过量会产生反效果

第五章 只有优质睡眠才能缓解疲劳

睡眠是缓解疲劳的唯一手段

“睡眠负债”也是隐性疲劳的原因之一

提高睡眠质量的五个方法

降低睡眠质量的三种 NG 行为

隐性疲劳:即使休息也无法消除疲惫感的真面目

选择寝具时要重视尺寸

尝试夫妻分床睡

制作《疲劳负荷 & 睡眠记录表》,观测“隐性疲劳”

第六章 防止疲劳积压的工作方法

集中注意力工作反而没效率?!

运用工作记忆可以减轻疲劳

脑的神经细胞能够互相辅助

脑在无意识地整理记忆

记忆的强度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感情的左右

为了让工作记忆发挥作用,“用心来记忆”

提高超认知功能,养成使用整个脑部的习惯

为了预防脑疲劳,采用“高明的偷懒法”

工作间隙依靠“有效打盹”来恢复元气

第七章 养成不疲惫的好习惯

通过有计划地睡懒觉来偿还“睡眠负债”

调整晨间习惯,变得不容易疲劳

*好饭后就躺下“变成牛”

“人疲劳”也是疲劳的主要原因

改变价值观,认同自我

感受幸福,这本身也是一种疲劳对策

倾听冲动与直觉

结语


展开全部

节选

【前言】 “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近却总觉得累得够呛……” “明明都好好睡觉了,疲惫却一点儿也没缓解……” 我在东京疲劳睡眠诊所担任院长的时候,经常听患者这样抱怨。 在长时间的工作或者剧烈的运动之后,人会很疲劳,这是可以理解的。但假如是没来由地觉得累,或者明明休息了一夜,第二天早晨却又产生了“疲劳感”,在这种状况下,人就会陷入“也许我是生病了”的不安中。 在这样的患者之中,确实有人患有某些疾病。然而也有这样的病例:明明没有病,疲劳却持续积压,结果就发展到了纵然休息一两天也恢复不到原本状态的程度。 即使没有生病但长时间处于疲劳的状态,这就是所谓的“慢性疲劳”状态。那么陷入慢性疲劳后会如何呢?其详细的变化机制会在后面的篇幅中提及,先从结论来说,人会有生命危险。患上心肌梗死、脑梗死的可能性会上升,患上成人病的风险也会增高。如果不尽快脱离慢性疲劳的状态,寿命很有可能会持续缩短。 那么,为什么我们的疲劳会积压到这种程度呢? 工作、运动、人际关系的压力等等,疲劳的原因有很多,可是*大的问题在于,脑进入了“对疲劳毫无察觉”的状态。 疲劳不断积累,身体就会向脑发出“去休息”的警告。这种状态下我们就会产生“疲劳感”。通常脑接受了这一警告之后,人们会睡觉、休憩。可是,如果正处于兴奋状态,或者正感到幸福,脑就会无视身体发出的警告,疲劳就无法转换为“疲劳感”。 首先,整理一下上文的论述,由此可见“疲劳”与“疲劳感”是不同的。疲劳是“实际中累积的疲倦”,与之相对,“疲劳感”不过是“通过名为脑的过滤器传达出来的感觉”。而且,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发生实际的疲劳与脑感知到的“疲劳感”不一致的情况。 结果,滋生的就是疲劳不断积压对此却毫无认识的无“疲劳感”的疲劳……换言之,就是“隐性疲劳”。 如果“隐性疲劳”持续下去,人就会长时间处于像开篇举例中所说的那种“莫名其妙精疲力竭的状态”。而且发展下去*为恶劣的情况就是……过劳死或者猝死。 例如,不眠不休地完成工作,无论如何也要赶上假日的高尔夫活动。因为久违的休假而情绪高昂、兴高采烈地前往高尔夫球场。呼吸着早晨的清新空气,心情舒畅地开始打球。站在一号洞的果岭上,想着“来吧,就在这儿集中注意力来一杆”,全神贯注地挥杆击球的一瞬间,忽然感到心脏剧烈的疼痛,当场倒下,成为不归之客……这是高尔夫球场上经常发生的真实事故。 关于猝死与疲劳的关系,之后会详细讲述,然而,说到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悲剧,很大的原因就在于脑为打高尔夫的快乐与高昂的情绪所蒙蔽,变得感知不到疲劳了。 过劳死的基本机制也是一样的。过于埋头于眼前的工作,结果脑变得无法如实感应到疲劳了……可以说越是怀有强烈的责任感或使命感,以工作价值和成就感为支柱而工作的老实人,越容易患上“隐性疲劳”。那么你该怎么办呢? 就是“疲劳”而已嘛——不可以轻视这“小小的疲劳”。 应该认识到,“隐性疲劳”是一种危险的症状,有时它很有可能会夺走你的生命。 那么,为了逃离“隐性疲劳”的魔掌,延长健康的寿命,究竟要怎么做才对呢?我将在本书阐明这个问题。 作为医生,我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着手于对疲劳的研究,而关于疲劳的研究历史还很短,日本国内正式开展的研究是从1991 年左右开始的。1999 年,文部省(今文部科学省) 成立了新的研究小组。2003 年,大阪市立大学与大阪市、医药制造商、食品制造商等开展产官学合作,建立了“疲劳定量化及抗疲劳食品药品开发项目(通称:抗疲劳项目)”。我是这个项目的负责人,身处日本疲劳研究的*前线,在以*新医学为基础且拥有科学根据的疲劳减轻法与疲劳恢复法方面,增长了不少见识。 从经验中我们可以得出“流传于世上的疲劳对策实则错漏百出”这样的结论。 疲劳研究的历史还很短,反之也可以说,在此之前流传的疲劳恢复法基本上没有科学证据。实际上,像“泡个热水澡可以缓解疲劳”“喝营养饮料有助于疲劳恢复”“吃鳗鱼能补充体力”等这样如同常识一般广为流传的说法是完全错误的。 本书在指正这些错误常识的同时,也会对经由科学证明的正确疲劳对策进行说明。 那么,亮出你的“隐性疲劳”,彻底消除它,做回那个充满生机、健康的自己吧!

作者简介

【日】梶本修身,生于1962年。医学博士。毕业于大阪大学大学院医学系研究科。大阪市立大学大学院疲劳医学讲座特任教授。东京疲劳?睡眠诊所院长。2003年开始担任产官学合作“疲劳定量化及抗疲劳食品药品开发项目”的总负责人。著有《脑是一切疲劳的原因》等多部作品。除此之外,也活跃于《真的假的?!TV》等电视节目中。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