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川味人间
读者评分
5分

川味人间

1星价 ¥27.0 (5.5折)
2星价¥27.0 定价¥49.0
图文详情
  • ISBN:9787514230642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248
  • 出版时间:2020-11-01
  • 条形码:9787514230642 ; 978-7-5142-3064-2

本书特色

本书是大型美食纪录片《川味》顾问曾颖*新力作。 作者用54道菜肴,30余幅手绘画,共同记录往日的川间烟火。绝不是吃播带来的视觉刺激与猎奇心理的满足,而是品尝滋味,慰藉时而孤独的自己,体味美食后的温情。 人们总是对故乡的味道饱含深情。作者借用一道道菜肴,记录下了一幅幅温情的画面。吃吃喝喝,叙话叙旧,品尝滋味,领悟人生。

内容简介

追逐了多年的珍馐美味与仪式感,蓦然回首,所求的只是故乡的味道和那一丝温情。每一道菜、每一个味道,都有一段关于友情或家庭或旅行或童年的故事。这是一部与食物和乡愁有关的随笔集,辑录了作者近两年来采访写作的与美食有关的随笔作品54篇,配以作者本人自画的插图三十幅。作者用小桥流水式的文字,既有鲜活的故事情节,又有生动绚烂的美食与民俗,记录了大量来源于生活的喜怒哀乐,且有挥之不去的深情与乡愁感。是一部谈美食,又不止于美食的领悟人生的随笔集。

目录

1、1977年的那顿回锅肉

2、白水火锅

3、白水煮鸡蛋

4、唱歌鸭肠

5、点菜就像选美女

6、堵在妈妈胸口半个世纪的猪蹄

7、夺命羊肉汤

8、蕃茄鱼汤和藿香鲫鱼的战争

9、疯妈妈的饭盒

10、盒饭公主与排骨汤的故事

11、黑鼻子的红糖月饼

12、红豆腐

13、红糖锅魁

14、红糖醪糟

15、怀念食物

16、黄瓜面疙瘩

17、急胡豆

18、苦涩的米花糖

19、连肝肉

20、凉粉救命

21、萝卜饭里的外公外婆

22、妈妈牌豆瓣

23、妈妈不教拿手菜

24、卖半天

25、馒头皮粘走的人情

26、馒头与蛋包饭的爱情

27、面对一碗汤圆的羞愧

28、暖心豆浆

29、泡菜坛里的父爱

30、青春镶火锅

31、青椒苦瓜

32、杀人锅巴

33、山楂酒

34、善良午餐肉

35、上海泡泡糖

36、烧腊鸭曾是我的人生理想

37、手提火锅

38、水巴子馍是世界上*好吃的东西

39、岁月那头的洋芋面

40、糖油果子

41、苕墙

42、莴笋烧排骨中的爱情

43、我的“**次”给了土豆

44、曾经的川菜馆,有一道菜叫洗锅汤

45、洗澡莴笋

46、香糟猪蹄

47、幸运的卤猪头和烧酒

48、养元粉

49、一颗瓜籽吃了三小时

50、一碗饭换走一辈子坏运气

51、油渣白菜

52、詹妈月饼

53、治愈系钵钵鸡

54、猪头的美味记忆


展开全部

节选

唱歌鸭肠 鸭肠是我自幼就喜欢的美食,那时候,我的奶奶在食品公司下辖的板鸭店打零工,经常能捡回一些别人不要的鸭肠,用剪刀将它们剖开,然后用盐和小苏打搓洗得白白净净。我一直不明白一个问题:“为什么鸭肠这么好吃,但却总能白捡到?”而答案很简单,皆因为剖洗鸭肠是一件既脏且臭,而且如果不得法就永远清理不干净的烦琐事情。而任何鸭肠,只要经过我奶奶那双与鸡鸭打了一辈子交道的手,都会变得清爽干净,色泽诱人。 洗好的鸭肠切成寸段,加酸姜酸辣椒和蒜瓣,入油滚炒。鸭肠在满是烈火的锅里翻卷奔腾,成一截截好看的卷筒,然后再佐以大葱段,然后起锅,既香且脆,不论是一盘还是一盆,通常渣也不会剩。 但今天这个故事,不是讲奶奶做的鸭肠,而是讲另外一个既可爱又有趣的年轻厨师。那是2010年至2012年间,我在天涯社区负责四川片区的运营,当时的办公地点在成都红星路35号广告创意产业园。公司附近有条小街,叫昭忠祠街,小街上既有小饭馆又有小茶馆,我们平时的午饭和饭后的短暂午休时间,大多在这条小街消磨。而那位厨师,也就是在这里认识的。 就像许多熟到不需要打听姓氏的陌生老熟人一样,我并不知道那位厨师的姓名。他所在的那家小饭馆,是一家典型的苍蝇馆,两个门面,其中一个是操作间,门口摆着两排保温桶,装着土豆烧排骨、大烧肥肠、雪豆炖猪蹄花之类的现成菜,作为揽客的招牌。保温桶背后满是油烟的玻璃笼子里,挂着油汪汪的鸭子和香肠卤肉之类。而这些只是舞台的前景,烘托的却是以灶为中心的舞台,厨师们赤膊穿着围裙,炒得龙飞凤舞,热火朝天。通常,这些小馆子的厨师,都有一两手异于常人的绝活,以至于成都人有句口头禅:“真正的好川菜,只有苍蝇馆还有!”这句话是否有些极端,或是吝啬鬼不带客人去高档餐馆的托词,但至少以我在成都生活近二十年的经验,是认同的。 我们**次从这家店经过时,并没打算进去。我们的预定目标,是去另一家乐山人开的菜馆吃红油鸡。当我和几位饭友从小店经过时,听到从灶前传来一阵欢快的歌声。循声望去,只见一个帅气的年轻人,一面在烈火滚滚的锅里快速翻炒着,一面唱着歌,中途节奏变幻时,还顺势将左手的锅扬起,让锅里的菜作一次短暂的飞行。那场景,让我想起酒吧里把瓶子耍得满天乱飞的花式调酒。这并不是打动我的关键。关键是,锅里飞起的菜,正是炒鸭肠,红色的泡椒、蒜黄色的酸姜和绿色的葱,正围在卷成筒的鸭肠边,欢快地跳舞呢! 平时,我在外面是绝不点鸭肠的。原因之一,是怕他们洗不干净;原因二,则担心他们炒不出奶奶炒的那个味。奶奶的炒法,我认为是正宗的,我也八九不离十地学会了。我自信他们不会比我炒得好,因而不点。 但此时,我却突然很想点一份那位厨师炒的鸭肠,因为我觉得,能够欢快地唱着歌劳作的人所做出来的东西是值得信赖的。这个观念来自于一位瑞士钟表匠写的文章,他认为金字塔不是由奴隶修成的,而是一群能从劳动中体会到创造乐趣的自由民修成的,因为那么庞大的工程,能修得那么精密细致,决非满含痛苦和恨意的人能够完成的。 钟表匠从自身职业出发得出的判断是否符合史实我不得而知,但他对劳动的愉悦度与产品的关系,我是认同的。是基于这个原因,我相信这家能够让厨师唱着歌工作的小餐馆的老板不是刻薄之徒,用菜用料不会太刁酸,切墩子的不会满怀情绪乱切,端盘子的不会心怀不满往菜里吐口水找心理平衡。 正是基于上述原因,我们改变计划,将红油鸡改成了火爆鸭肠。菜不出我预料的乖巧和精致,小笼蒸肥肠软硬合适,青椒炒回锅肉香腻适中,豆花牛柳爽滑可口,连免费送的泡莲白都酸咸冰脆,恰到好处。而此餐的主角鸭肠,则更是让我尝到了久违了的童年美味,跟奶奶做的一样,我们吃得渣都不剩。这家小店,也渐成为我们的食堂,而这份百吃不厌的鸭肠,也被我与同事们心照不宣地命名为“唱歌鸭肠”。 之后的大半年,随着吃饭的次数多了,我们与老板和厨师熟络起来,偶尔开玩笑,说厨师的手艺,就是去大饭馆也吃得到票子。每当这时,老板都会面露尴尬,而厨师则含羞不语。一次加班,我又去小店吃饭,老板不在,厨师照例给我炒份鸭肠,煮一碗豆尖汤,开一瓶冰镇啤酒,然后坐到我旁边,小声说想求我一件事。我以为他是被我们说动心了,想跳槽。谁知他求我的却是请我们今后不要再夸他可以在别处挣大钱,那样会伤老板的心,当初他从乡下来,一直没找到工作,*绝望的时候,都准备去飞车夺包了,而就在那个时候,老板收留了他,还教他炒菜。现在,小餐馆的利润,有三分之一归他,他感到很知足,也很开心。 他说话的表情认真得令人肃然,我也由此对那一份鸭肠,多了欣赏之外的另一种情绪,一种发自内心的敬意。 之后不久,小店因街区总体打造而转型,突然而迅猛地消失了。 我从海南出差几天回来,已变成两间装修一新的手串店和软件店。我问过好些人,他们搬到哪去了,得到的答案各不一样,有说往东,有说往西。有很多东西,因为总觉得不会突然消失,而不会特别在意。正是这个原因,我连这位厨师的照片也没有拍一张,这是特别令人遗憾的事情。 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我逛街,每碰到苍蝇馆时,都会伸长耳朵,冲着厨房听。 但我再也没有听到过那伴随着鸭肠飞扬的歌声。

作者简介

曾颖,1969年出生于四川什邡。作家、编剧。曾在天涯社区、《成都晚报》等媒体任职。在《南方周末》《读者》《意林》《新京报》等数十家报刊开设过专栏。获得夏衍杯电影剧本大奖、冰心儿童图书奖和“*受读者欢迎的小小说奖“等多种荣誉。有众多篇作品入选各级教材和选本,多篇文章被各级学校试卷列为阅读题。被教育部特聘为写作课题专家。《读者》《意林》签约作家。《意林作文素材》特聘导师。已出版《生命就是不断受伤,不断复原》《人生是一场无人相伴到底的旅行》《别不相信微笑可以救你的命》《爸爸妈妈的青春》等作品集十余本。大型纪录片《川味》艺术顾问。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