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爱情刽子手:存在主义心理治疗的10个故事

爱情刽子手:存在主义心理治疗的10个故事

1星价 ¥53.7 (6.8折)
2星价¥53.7 定价¥79.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111683285
  • 装帧:一般纯质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336
  • 出版时间:2021-07-01
  • 条形码:9787111683285 ; 978-7-111-68328-5

本书特色

欧文亚隆初次尝试心理小说写作的转型之作,十篇小说合集,畅销超30年的经典,新增耄耋之年重读后记,豆瓣9分以上心理学图书书单推荐,适合初入门者阅读的通俗心理学读本。

内容简介

本书是心理治疗大师欧文·D.亚隆所写的十篇心理治疗小说的合集,也是他的作品中非常畅销的一部。十个故事以存在焦虑为深层主题,讲述了作者作为治疗师,帮助十位患者发现、应对存在焦虑的经历,作者也对自己在治疗过程中的心路历程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自我剖析。这本书在美国一出版就登上了美国畅销书排行榜,在全世界几十个国家热销,是难得一见的心理治疗普及读物,具有非常高的专业水准和可读性,也受到了国内诸多心理治疗师的赞赏。

目录

致 谢

前 言

**章 001

爱情刽子手

我不愿意对热恋中的人进行心理治疗……

第二章 065

“如果强暴不违法……”

卡洛斯像有九条命的猫,但是好像他的第九条命也快要终结了……

第三章 087

“死的不该是她”

彭妮的女儿叫克丽茜,她9岁时就患上了一种罕见的白血病,四年后,在13岁生日的前一天离开了人世……

第四章 119

胖女士

我一直很排斥肥胖的女士,对她们很反感……

第五章155

“我从没想过这种事会发生在我身上”

她失去的不只是手提包和300美元,还有她对自己个体独特性的幻想……

第六章 165

“别悄悄离去”

我不知道该做何回应。之前从未有过哪位患者让我帮他保管情书……

第七章 183

两次微笑

假设一年以后,迈克、玛丽和我分别回忆起这次治疗,我们的想法会不会一致呢……

第八章 207

未启封的三封信

“在一个平常的星期一,我收到了**封信……”

第九章 237

心理治疗的忠诚度

玛格启发了我治疗协议中的另一点:我必须忠于她*核心的人格……

第十章 257

寻找做梦人

他好像对自己创造的梦境的力量无动于衷,让我觉得这不是也不可能是他做的梦……

后 记

耄耋之年重读《爱情刽子手》


展开全部

节选

致 谢 想象一下这个场景:三四百个互不相识的陌生人聚在一起,他们被要求两两配对,一遍又一遍地问搭档同一个问题—“你想要什么?” 还有比这更简单的问题吗?这个问题及其答案似乎都绝无恶意。然而,出乎意料的是,人们在每次团体练习中都会产生强烈的感情。通常几分钟之内,房间里的人就都热情高涨了。这些人绝不是走投无路或迫切需要关怀的人,他们中一部分人事业有成,衣着光鲜,走起路来更是神采奕奕。但是无论男女,他们都被团体练习触及了内心*深处。有些人父母去世,有些人失去了伴侣、孩子或是朋友,他们大喊:“我很想再次见到你。”“我想得到你的爱。”“我想听你说你以我为傲。”“我想让你知道我爱你,抱歉我从未说出口。”“我希望你能回来,我很孤独。”“我希望能经历从未有过的童年。”“我希望能有健康的体魄,希望能再次年轻。我希望被爱,得到尊重。我希望我这一生能够有所作为。我希望能有所成就。我希望有人在乎我,希望我是重要的,希望我能被人记住。” 我们想得到的有很多,渴望得到的有很多,痛苦也有很多,这种痛苦只在少数时候深藏,多数时候显露无遗,有如切肤。造物弄人,存在即痛苦。痛苦总是伴随着你我,只要我们还活着,它就默默存在。痛苦也很容易触及。很多东西(比如简单的团体练习、几分钟的深度反思、艺术创作、布道、个人危机、丧失)提醒着我们,我们内心深处的渴望永远无法实现:我们渴望永葆青春,渴望不再变老,渴望失去的挚爱回到身边,渴望得到永恒的爱,渴望被保护,渴望过上有意义的生活,渴望永生。当这些难以实现的欲望主宰着我们的生活时,我们会向家人、朋友或信仰寻求帮助,有时还会找心理治疗师。 在本书中,我讲述了十位接受心理治疗的患者的故事,讲述了他们与存在性痛苦抗争的过程。其实,化解存在性痛苦倒不是他们来找我咨询的原因。这十位患者的问题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孤独感、自我厌恶、阳痿、偏头痛、性强迫症、肥胖、高血压、沮丧、为爱痴迷、情绪波动、抑郁。然而,某种程度上(这个“某种程度上”在每个故事中有不同的表现),治疗揭示了这些日常问题的深层根源—深入存在的根底。 “我想要!我想要!”这种话在这些故事中比比皆是。一位患者痛哭道“我多想我亲爱的女儿还在人世”,却忽略了两个还活着的儿子。另一位患者的淋巴癌细胞已入侵身体的每个角落,却坚称“我想和我见过的每一个女人上床”。还有一位患者恳求道“我希望父母健在,我想感受不曾有过的童年”,但是他却苦苦挣扎于自己不愿启封的三封信。一位老妪则称“我想永远年轻”,因为她对一个比她小35岁的男士爱得痴狂,无法自拔。 人们通常认为心理治疗是让人压抑内心本能的欲望,或是潦草掩饰悲伤的过往,但是我始终相信治疗的首要目标是应对这些存在性痛苦。在对这十位患者的治疗中,我主要的临床诊断(基于自身医学经验的假设)是,基本焦虑源于一个人在应对生活中的残酷事实,也可以说是存在性“关怀”(given)时,做出的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努力。 我发现在心理治疗中,有四种存在性关怀尤为重要:我们及挚爱终有一死、生活不如我们所愿的那样自由、我们终极的孤独,以及生命的无意义感。这些关怀看似很恼人,但其中孕育了智慧,能让人实现救赎。我希望这十个心理治疗的故事能告诉大家,我们可以直面存在的事实,借助其力量,破茧成蝶,获得成长。 在这些存在的事实中,死亡是*直观且显而易见的。在很小的年纪,甚至比人们意识到的还要小,我们就知道死亡终将来临,我们无处遁逃。尽管如此,用斯宾诺莎的话来说:“万物都努力维护自己的存有。”在生存的渴望和死亡不可避免的意识之间,冲突始终存在。 对于死亡不可避免的现实,我们总是想方设法地进行否定或逃避。年幼时,在父母的安慰和神话的帮助下,我们否认死亡;后来,我们赋予死亡灵性,把它看作一个怪物、睡魔或其他恶魔。毕竟如果死亡是可触碰的实体,我们可能会有方法摆脱它,尽管这个怪物很可怕,却也不及我们每个人出生就携带着死亡的基因—我们终将死亡这一事实可怕。后来,孩童们尝试了各种方法减轻死亡带给人的恐惧。他们嘲弄死亡,使其不再那么可怕,或者叫上同伴,准备好刚出炉的黄油爆米花,一起听恐怖故事或看恐怖电影,以对死亡这个话题脱敏。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试着不考虑死亡;我们尝试转移注意力;我们将死亡看成积极的东西(如传承、归根、听从上帝指示、*终的安息);我们相信流传已久的神话,否认死亡存在的事实;我们希望功成名就以实现不朽,我们繁衍后代,把希望寄托在他们身上,或者拥抱宗教,以实现精神永存。 许多人对这种关于否认死亡的描述持有异议。他们如是说道:“无稽之谈!我们不否认死亡存在。每个人终有一死,我们知道,这显而易见,但是纠结于这个事实有何意义呢?” 其实我们知道死亡却不了解其内涵。我们知道死亡存在,知道终将死亡的事实,但是我们已经过滤或解离了由死亡带来的恐惧感—大脑潜意识的部分让我们不因此而过度焦虑。这个过滤过程是无意识的,我们也没有察觉,但是在少数情况下,当这种否认机制不再奏效,关于死亡的焦虑蔓延开来时,我们就能确信这种过滤的存在。这种情况鲜有发生,我们一生可能只会遇到一两次。它有时出现在我们觉醒之时,有时出现在我们与死神擦身而过之时,也有可能出现在我们遭遇至亲去世时。但是更常见的情况,是我们的死亡焦虑浮现在噩梦中。 噩梦是失败的梦,它没有充当好睡眠守护神的角色,没能“抵御”焦虑。噩梦的内容多样,但每个噩梦的原理本质上都一样:潜意识深处的焦虑逃过了睡眠的守卫,侵入了意识层面。“寻找做梦人”(第十章)这个故事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后台视角,我们从中可以看出我们努力逃避对死亡的焦虑,以及试图遏制这种焦虑的孤注一掷:在马文的噩梦中,无边无际的黑暗背景下,主人公用有白色尖端的手杖做工具,正和死神进行一场性的对决—这正是对死亡的反抗。 性行为在其他故事里被当作护身符,用于抵御病情恶化、衰老和死亡:一位年轻人患上了绝症,于是开始强迫性滥交(第二章);情人去世30年后,一位老人还保管着她留下的已泛黄的信件(第六章)。 我在多年与病危癌症患者打交道的过程中,发现有两种很常见的方法可以有效地消除人们对死亡的担忧:一种是对个体独特性的信仰,另一种是对终极救助者的信仰。这两种所谓的信仰其实是错觉,它们代表了“固着的错误观念”。对于“错觉”这个词,我并没有轻蔑的意味:这两种错觉是人们普遍的信仰,存在于我们每个人意识的某个水平上,它们在本书的几个故事中发挥着作用。 对独特性的信仰指相信自己能超脱于生理和命运的普遍规律,不受伤害、不可侵犯。在生活的某些阶段,我们每个人都将面临一些危机:可能是严重的疾病、职场失利或离婚,或者正如埃尔娃所经历的那样(第五章),可能仅仅是手提包失窃这样一件小事,却让人意识到自己不过是芸芸众生中的一粒尘埃,打破了生活是不断上升的螺旋过程这一假设。 信仰个体独特性能给予人安全感,而另一种否认死亡的主要机制,即相信有终极救助者,能让我们感受到有股外来力量始终在照看和保护着自己。尽管我们会衰弱,会疾病缠身,会到迟暮之年,但是我们始终相信,万能的主一定会让一切都回到正轨。 这两种信仰共同构成了一组对立,二者是人类对特定情境做出的截然不同的反应。人类要么逞英雄以维护自主,要么寄希望于外部力量以寻求庇护。换句话说,要么挺身而出,要么寻求融合;或主宰自己的命运,或永远依赖他人。 大多数人在大多数时间都会不安地避开死亡这个话题,正如伍迪·艾伦(Woody Allen)所说:“我不怕死,只是希望死亡来临的时候,我正好不在场。”这样他们心里会好受点。但是还有另一种应对死亡话题的方式,一种可以应用于心理治疗的传统方式,它教导我们:深刻认识死亡这个话题会使人心智成熟,使生活更加丰富而充实。一位患者(第二章)的临终遗言说,虽然死亡会摧毁我们的躯体,但对死亡的理解却能使我们得到救赎。

作者简介

欧文·D. 亚隆 当今世界上深负盛名、极具影响力、著作流传颇为广泛的心理治疗大师之一,被评选为美国至今健在的三个*重要的心理治疗学家之一,是美国团体心理治疗的权威、精神医学大师、存在主义治疗三大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许多著作不仅给心理治疗师带来启发,也深得普通读者的喜爱,在世界范围内成功发行。其作品多次荣获欧美小说和非小说类奖项,其中《当尼采哭泣》被拍成同名电影。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