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08096247
  • 装帧:80g纯质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238
  • 出版时间:2022-01-01
  • 条形码:9787508096247 ; 978-7-5080-9624-7

本书特色

著名的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发现了一种沟通方式,依照它来谈话和聆听,能使人们情意相通,和谐相处,这就是“非暴力沟通”。非暴力沟通建立在语言以及特定的沟通方法上,让我们即使是在逆境中,也有能力活出人性的光芒。非暴力沟通并没有任何新知。它所整合的内容早已被人们知晓了千百年。非暴力沟通意在提醒我们早已知道的:人与人之间相互连结是人类的天性。非暴力沟通以一种具体的方式帮助我们活出天性。本书帮助你重新构建表达自己和聆听他人的方式,充分展现天性中的善意。

内容简介

著名的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发现了一种沟通方式,依照它来谈话和聆听,能使人们情意相通,和谐相处,这就是“非暴力沟通”。 作为一个遵纪守法的好人,也许我们从来没有想过和“暴力”扯上关系,不过如果稍微留意一下现实生活中的谈话方式,并且用心体会各种谈话方式给我们的不同感受,我们一定会发现,有些话确实伤人。言语上的指责、嘲讽、否定、说教以及任意打断、拒不回应、随意出口的评价和结论给我们带来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创伤,甚至比肉体的伤害更加令人痛苦。这些无心或有意的语言暴力让人与人变得冷漠、隔膜、敌视。 非暴力沟通能够:疗愈内心深处的隐秘伤痛;超越个人心智和情感的局限性;突破那些引发愤怒、沮丧、焦虑等负面情绪的思维方式;用不带伤害的方式化解人际间的冲突;学会建立和谐的生命体验。 非暴力沟通指导我们转变谈话和聆听的方式。我们不再条件反射地反应,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识地使用语言,既诚实、清晰地表达自己,又尊重与倾听他人。我们在沟通过程中培育对彼此的尊重、关注与爱,使人和谐互助。在使用爱的语言的同时,我们也提高了自己爱的能力。

目录

中文版序
译序
序言
致谢
**章 由衷的给予
第二章 疏离生命的语言
第三章 不带评论的观察
第四章 体会与表达感受
第五章 为自己的感受负责
第六章 提出请求,丰盈生命
第七章 以同理心倾听
第八章 同理心的力量
第九章 爱自己
第十章 充分表达愤怒
第十一章 化解冲突,调和纷争
第十二章 为了保护使用强制力
第十三章 解放自我,协助他人
第十四章 用非暴力沟通表达感激与赞赏
后记
资源
展开全部

节选

“这样做不恰当。” 指责、侮辱、贴标签、批评、比较、分析都是评判的形式。 苏菲派诗人鲁米曾写道:“在对与错的区分之外,有一片田野,我将在那里遇见你。”然而,疏离生命的语言却让我们陷入充满评判的对与错的世界中。这时我们关注的往往只有好与坏、正常还是不正常、负责任还是不负责任、聪明还是愚蠢,等等。 我从小就学会了以一种看似不带个人色彩的方式说话,以免泄露自己的内心世界。遇到不喜欢或无法理解的人和行为,我会认为是他们有问题。如果不想做老师布置的作业,我就会说他们“刻薄”“不可理喻”:如果塞车时有人插队,我会脱口而出:“你这混蛋!” 使用这类语言时,我们满脑子想的都是别人哪里做得不对。同样的,要是达不到自己的期待,我们也会这样批评自己。我们一心都在分析和追究自己和他人有什么问题,却不曾思索自己和他人有什么需要没有得到满足。 如此这般,如果我的伴侣想要多一些体贴,我就会说她“要求太多、太黏人”;可如果我想要多一些体贴,我就会说她“太冷漠、太麻木”。如果同事比我更在意细节,我就会说他“挑剔、有强迫症”;反之,如果我比他更在意细节,我就会说他“做事懒散、不严谨”。 在我看来,当我们在分析和评判时,其实都是在表达自身的价值观和需要,但这样的表达方式却是悲剧性的,引发的是对方的抗拒。就算他人遵从了我们,很有可能是出于恐惧、内疚或羞愧,而非发自内心。而同时,人们这样做其实意味着他们接受了我们的评判,真是两败俱伤。迟早有一天,我们会发现对方不再那么友好,因为由于内部或外部压力而屈服的人们一定会心怀怨恨,他们由此失去尊严,在情绪上付出代价,更不可能怀着善意回应我们的需要和价值观。 在这里,重要的是不要把“价值判断”与“道德评判”混为一谈。每个人都会对生命中自己所珍视的品质做出价值判断。例如,我们也许会珍视诚实、自由、和平。价值判断反映着我们的信念——我们如何全然地活出自己的生命的本性。对于那些不符合我们价值观的人和行为,我们常常会做出道德评判。例如,我们也许会在和平的价值观受到冲击时说:“暴力是不好的。杀人者很邪恶。”但如果从小学习非暴力沟通,我们就能够清楚而直接地表达出自己的需要和价值观,而不是指责他人。我们可以说:“对于通过暴力来解决冲突,我很担心,我希望能选择其他方式来化解纷争。” 科罗拉多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哈维专门研究了语言和暴力的关系。他从许多国家的文献中随机抽取了若干样本,统计出那些涉及道德评判的词语使用频率。研究结果显示,这类词语的使用频率越高,暴力事件就越频繁。相较于那些将人分为好和坏、认为坏人应当受到惩罚的文化,在那些关注人的需要的文化中,暴力事件也会少很多。对此我一点也不感到意外。在美国,在儿童*有可能观看电视的时段中,有75%的节目在播放英雄们杀人或暴打他人的情节。而这些暴力场面往往被视为节目的“高潮”。观众之所以看得津津有味,正是因为文化教导让他们相信“坏人应当被惩罚”。 不论是发生在家庭成员、种族、国家间的语言暴力,还是心理或肢体暴力,这些暴力的根源都是人们在遇到冲突时,认为那是对方的错,也因而看不到彼此的脆弱。我们可以从冷战中看到这种思维的危险性。美国的领导人将苏联视为势必要摧毁美国式生活的“邪恶帝国”,苏联领导人则将美国人称为试图征服他们的“帝国主义压迫者”。双方都没有意识到这些标签背后隐藏的恐惧。 做比较 评判的另一种形式是做比较。在《如何让自己活得很悲惨》一书中,作者丹·格林伯格诙谐地揭示了“比较”的心态是如何暗中对我们产生作用的。他建议读者,如果真的想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悲惨,就去学着与他人做比较。在一个练习中,他展示了两张男人和女人的全身像,他们都拥有时下媒体眼中的“完美”身材,接着,他请读者们测量自己的身材尺寸后与照片上的数字做比较,同时用心体会两者之间的差距。 一旦我们开始比较,就会感到郁闷!此练习的效果绝对百发百中。当人们以为这样已经足够郁闷时,翻到下一页的练习,便会发现刚才只是热身罢了。由于形体美相对来说是表面的,格林伯格接着请人们针对他们更在乎的事情——“成就”来做比较。他从电话簿中随机选出几个人名让读者比较自己和那些人的成就。他称电话簿中的**个名字是莫扎特,随即列出了莫扎特擅长的语言和他在十多岁前完成的主要作品。接着他要求读者们想一想自己现在的成就,并和莫扎特12岁时的成就做出比较,用心体会两者之间的差距。 想必,读者们就算不做上述练习,也能看到比较是如何切断我们对人对己的善意。P19-21

作者简介

马歇尔·卢森堡(1934-2005),由于在促进人类和谐共处方面的突出成就,马歇尔于2006年获得了地球村基金会颁发的和平之桥奖。早年师从心理学大师卡尔·罗杰斯,后来发展出极具启发性和影响力的非暴力淘通的原则和方法,不仅教会人们如伺使个人生活更加和谐美好,同时解决了众多世界范围内的冲突和争端。 所著《非暴力沟通》、《非暴力沟通·两性篇》、《非暴力沟通·情绪篇》均由华夏出版社出版。其中《非暴力沟通》一书中文版已人选香港大学准荐的50本必读书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非暴力沟通列为全球正式教育和非正式教育领域非暴力解决冲突的高效实践之一。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