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声誉资本:洞悉口碑、流量和人气背后的秘密

声誉资本:洞悉口碑、流量和人气背后的秘密

1星价 ¥47.6 (7.0折)
2星价¥47.6 定价¥68.0
图文详情
  • ISBN:9787516423783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288
  • 出版时间:2022-05-01
  • 条形码:9787516423783 ; 978-7-5164-2378-3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企业家和企业经营管理者,以及对声誉资本管理有兴趣的专家、学者、顾问、讲师……两百多年前,美国两位开国大员之间的生死决斗只是为了声誉吗? 当代中国乡村生活中,声誉究竟发挥多少影响力? 在这个媒体大变革的时代,究竟应该如何管理时刻面临挑战的声誉资本? “声誉资本”“口碑”“流量”“人气”,本书探讨的是这几个关键词背后的根源、逻辑及其与现实的密切关系。

内容简介

21世纪,随着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人类社会的各个层面均发生巨变,其中尤以传播和认知模式的改变为甚。新技术背景下,发端于20世纪的诸多营销传播理论日渐面临新挑战,“声誉管理”作为一种文化资本管理新思路开始引起人们关注。面对一个传播学、经济学和社会心理学等多学科交叉的领域,本书在兼顾管理实践和学术规范的基础上,抢先发售提出了“声誉模因”“声誉主体”“声誉受众”“声誉媒介”四大声誉资本要素和“先赋”“受众”“历史评价”“预期”“贡献意愿””的五因子体系,不仅从资本的角度论述了“声誉管理”的运行原理,更从营销传播、舆论管理方面提供了基本的操作技术与执行策略。

目录

序 言 一 重新审视声誉——另一种社会资本

序 言 二 众声喧哗,声誉不朽



**部分解密声誉的力量 1


第 一 章 发现声誉的秘密 2

第 一 节 决斗:荣誉解决 2

第 二 节 乡村婚礼的端倪 6

第 三 节 融资成本的差异 10

第 四 节 声誉的定义与声誉的力量 12


第 二 章 经济学视角的声誉资本与声誉管理 21

第 一 节 经济学视角的声誉资本 21

第 二 节 声誉管理的研究 36

第 三 节 声誉与传统传播概念 41


第 三 章 声誉资本概述 51

第 一 节 声誉资本4要素 52

第 二 节 声誉传播模式 65

第 三 节 声誉资本的构成因子 72



第二部分企业声誉管理实践 97


第 四 章 企业声誉资本的构成 98

第 一 节 企业声誉资本的先赋 100

第 二 节 企业声誉受众管理 105

第 三 节 口碑:管理历史评价 116

第 四 节 预期管理 123

第 五 节 激发贡献意愿 135


第 五 章 声誉资本构建的流程 142

第 一 节 声誉资本的因子分析 142

第 二 节 声誉的过程管理 151

第 三 节 声誉的内容管理 157


第 六 章 构建声誉资本的策略 162

第 一 节 “魔弹”传播论 162

第 二 节 声誉素材设计 166

第 三 节 几种声誉传播方式 172

第 四 节 构筑声誉的“私域流量池” 181


第 七 章 声誉危机 185

第 一 节 声誉危机的特征、诱因和防范 185

第 二 节 应对声誉危机 191

第 三 节 谣言与声誉危机 200


第 八 章 声誉资本评估 214

第 一 节 声誉评估与评级现状 214

第 二 节 基于5因子的声誉资本测量 220

第 三 节 声誉资本的测量方法 225



第三部分声誉管理前沿与展望 229


第 九 章 声誉的舆论与情报 230

第 一 节 舆论与情报系统 230

第 二 节 网络舆论与情报的监测 232

第 三 节 声誉调查和效果分析 238

第 四 节 动态评估系统 245


第 十 章 在线声誉管理(ORM) 247

第 一 节 ORM是媒体数字化的必然产物 248

第 二 节 ORM的逻辑和作用 249

第 三 节 线上控评策略 252


尾 章 声誉管理研究的延续与展望 255

第 一 节 本书研究的延续 255

第 二 节 未来研究的展望 261


参考文献 265


展开全部

节选

1.**章 发现声誉的秘密 **节决斗:荣誉解决 1804年7月11日,拂晓,晨曦中的曼哈顿码头,两艘小船悄然离岸,沿着雾气氤氲的哈得逊河,驶向新泽西州。 两艘小船的乘客分别是美国首任财政部部长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和当时的美国副总统阿隆·伯尔,此外还有若干助手和医生。 汉密尔顿时年49岁,作为美国开国元勋,他18岁参加独立战争,枪林弹雨中战功累积,成为华盛顿的左膀右臂和亲密战友,是美国宪法的起草人和签署人之一,也是美联储的前身——美国中央银行的创建者。 阿隆·伯尔比汉密尔顿小1岁,同样在独立战争中效力,21岁已晋升为大陆军中校,是一名骁勇善战的职业军人和足智多谋的政治家。 几个小时后,一场美国历史上*为著名的决斗即将展开。 决斗的原因,早在4年前已经埋下。1800年,第三任美国总统的选举中,托马斯·杰斐逊和伯尔成为*后的角逐者,两人虽然都是汉密尔顿的政敌,但是汉密尔顿作为联邦党党魁,带领他的支持者*终选择了杰斐逊。对这一选择的理由,汉密尔顿对外声称:尽管两个人都与自己政见不同,但是伯尔“无论于公于私,都不是一个有原则的人”。正是这一决定使阿隆·伯尔以一票之差与美国第三任总统的宝座失之交臂。此外还有一些无法考证的私生活传言。总之,屈居副总统的伯尔自此认为,汉密尔顿的言行构成了对自己声誉的侵犯。 经过一段时间的无效通信交涉,双方决定通过决斗的方式进行“荣誉化解”。 当时的美国,上承欧洲中世纪骑士传统,以决斗解决分歧的方式盛行,屡禁不止。好在进步一点的是,比之中世纪冷兵器决斗拔剑必见生死不同,此时的持枪决斗更多时候是为了展现勇气和维护自身的荣誉。 天亮时分,两位决斗者抵达约定地点——新泽西州的威霍肯高地,在众人的见证下,决斗开始。 按约定,由汉密尔顿先开枪,但让人诧异的是,汉密尔顿的子弹射向了伯尔上方的远空。随后,伯尔迅速开枪,子弹击中汉密尔顿的胸部。若干小时后,汉密尔顿伤重不治,在临终遗嘱中,他选择了原谅,不再追究伯尔的法律责任。 汉密尔顿的遗物有他在决斗前夜留下的一封信。信中写道: 首先,我的宗教信仰和伦理道德强烈反对决斗这种行为,为了私人争执使我自己的同胞流血,会让我很痛苦,而且法律是禁止这种行为的。其次,我的妻子和孩子对我来说是这个世界上*宝贵的财富,无论从哪个方面讲,他们很需要我。第三,我的债权人需要我履行义务。如果我不幸逝世,我的财产会被强制出售,他们会遭受损失。作为一个正直的人,我不认为自己可以让他们面临这种风险。第四,除了政治上的敌对,对伯尔我没有任何恶意,与他在政治上的对抗是出于单纯而正直的动机。*后,决斗让我的生命安危置于险境,却可能一无所获……我的信仰让我相信,决斗时不应将子弹真的射向对手。显然,汉密尔顿早已充分认识到决斗的收益和风险。 那么,是什么促使他在分析出如此多的弊端之后仍选择毅然赴约?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道格拉斯·诺斯在其代表作《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一书中,引述行为分析和博弈论大师罗伯特·阿赛劳德对这一决斗事件的观点:“尽管有大量的不去决斗的理论根据,但汉密尔顿感到,他在公众中的有效性将随着这一决策(不去决斗)而显著递减,因为决斗是绅士之间解决争斗的一种可接受的方式。” 汉密尔顿用生命去维护的这种“在公众中的有效性”显然正是西方延续上千年的“荣誉对决”传统中的贵族声誉——一个拥有良好声誉的人,可以驱动更多的个体和获取更多的资源;而一个丧失声誉的人,显然也会丧失其“在公众中的有效性。” 两人的决斗从是否赴约到是否杀死对方,以博弈论的角度看,其实构成一个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问题:如果汉密尔顿不参与决斗,显然,他将成为一个懦夫和“造谣中伤”副总统的小人,这将影响他“在公众中的有效性”;如果参与决斗,作为被动者,汉密尔顿有率先开枪的权利,伯尔大概率会被一枪夺命(对一个久经沙场的职业军人而言这并不难),这同样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也许,在荣誉引发的这个博弈事件中,因为信息不充分,汉密尔顿高估了伯尔对声誉价值的重视程度,认为对方会选择同样的“射空”,从而双方达成和解,并无损双方声誉“在公众中的有效性”。 副总统伯尔则低估了声誉的价值,实际射杀了空射示好的汉密尔顿。他虽然在决斗中全身而退,但随后在纽约和新泽西被控谋杀,饱受舆论非议,*终因个人声誉的破产,在一年后彻底结束了副总统生涯,远走墨西哥。 这是一场美国乃至世界历史上都*为知名的决斗之一。两百多年后的2006年,美国权威期刊《大西洋月刊》的一次大规模调查中,汉密尔顿被评为影响美国的100位人物第5名,也是美国人心目中除华盛顿、富兰克林、杰斐逊、亚当斯之外的第五位美国国父,当今10美元纸币上的人物头像正是汉密尔顿。 为了维护声誉这一“在公众中的有效性”的效能,荣誉决斗传统在欧洲历史中绵延不绝,据统计,仅法王亨利四世1589年到1607年在位的18年中,至少有4000名贵族在“事关荣誉的事件”中丧命。 可见,正是为了维护自身“在公众中的有效性”,汉密尔顿冒着生命危险参与了这场“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的声誉决斗。这种“有效”决定了个体调动资源的能力和难度,比如获得选票、借贷及他人的协助,其来源是公众评价,而这种公众评价来源于一种“非正规约束”,也即道格拉斯·诺斯所说的“社会所流传下来的信息,以及我们称之为文化的部分遗产”。我们将之称为“声誉”。

作者简介

李燕,中原工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北京电影学院影视管理学博士。先后就读于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文学院,曾就职于中国平安财产保险公司、西部电影集团、《今传媒》杂志社等企业和媒体机构,长期致力于影视市场、媒体传播等研究领域,参与策划组织“影响中国2005传媒盛典”等大型活动,参与多部影视项目的营销与宣发,并在国内知名期刊发表多篇文章。 韩国山,传播管理专家,资深媒体人、现任北京沃涛管理咨询有限公司高级研究员,较早对声誉资本进行系统研究。先后为红塔烟草、中国建筑集团、西部机场、辉瑞制药、吉利控股等多家企业、非营利性组织提供传播管理咨询,相关案例和论点先后刊发于《中国商贸》《人民日报 · 海外版》《销售与市场》《销售与管理》等刊物。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