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明的回响

文明的回响

1星价 ¥89.6 (7.0折)
2星价¥89.6 定价¥12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22202389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404
  • 出版时间:2022-06-01
  • 条形码:9787522202389 ; 978-7-5222-0238-9

本书特色

文化守护者在这里聚合 不同的文明在这里联通 传统手工艺在这里复苏 文明的火种在这里传承

内容简介

  中华文明灿烂辉煌、绵延不断,形成了独特而多样的传统文化的特征与个性:民族多样性、文化多元化、共荣共生且包容性极强。这种极其强大的文化,在历史上的各个阶段都起到了促进生产力、发展经济的巨大作用。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是各国遗产保护者们积极探索的重要内容。2021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颁布十周年,暨南大学文化遗产创意产业研究院院长陈平主持主编了这本书稿,收录“一带一路”文化遗产合作与交流国际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的发言、文章及讨论,希望能够助力遗产保护,推动文化进一步发展交流。

目录

序言:文明的回响

**章 金兰之交
金兰之交始于心诚
聚焦文化遗产共商合作交流
从珐琅到景泰蓝:中西方文明交融的见证

第二章 文明互鉴
文明的回响
纽带与桥梁
友谊与互鉴
共同的家园
守望与传承
互联网+非遗传播无国界
创新与发展
圆桌讨论一: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创新
圆桌讨论二:文化遗产的国际合作交流

第三章 民心相通
借势“一带一路”发展助力重现丽江茶马古道昔日繁荣
发挥国际智库合作联盟作用经营良好国际市场环境
做大文旅融合发展格局再现昔日茶马古镇繁华
激发非遗保护情怀发掘丽江生活美学
全球手工艺保护丽江宣言

第四章 传承创新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在行走中感受历史的气息
借助现代化设计语言做好传统手工艺创新
传统藤编技艺的改良与创新
时空之美
中国传统书画如何走向世界
守望家园留住美好

第五章 探索发展
青年是未来的世界主人
借力华人华侨文化资源优势打造江门城市文化品牌
创新人文交流方式彰显中华文化独特魅力
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助力“一带一路”民心相通
协同推进大湾区创意产业和手工艺发展
积极发挥侨乡优势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圈建设
擦亮“百年侨校”的金字招牌积极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建立国际民间艺术大数据平台为文化交流互鉴添砖加瓦
借助侨乡文化资源优势培养侨乡文化研究人才
让亚洲文明之光更加璀璨
艺术创造文化国家
数字文化时代的来临:挑战与机会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品牌发展:进展与展望
城市文化创新:香港案例
论未来传统工艺的发展方向与望月家史
关于日本工艺制作的新型文化继承与经济活动
一以从消费者到爱顾者为中心
文化遗产的力量:世界艺术节研究过程及国际民间艺术研究
大湾区视野下澳门文化特质及其教育
中葡历史文化与时装设计的交融
艺术保税库与创意产业发展——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主要分析对象
论坛嘉宾访谈录
国际民间艺术组织(IOV)主席阿里·阿卜杜拉·哈利法贺信
……
第六章 交流分享
第七章 他山之石
编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光明网启动了“为人民抒情”大型融媒体传播活动。在中国艺术节、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全国杂技展演期间,光明网团队采访了天津青年京剧团团长孟广禄、中国国家话剧院演员刘佩琦、上海京剧院著名麒派老生陈少云、中央芭蕾舞团团长冯英、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院长许荷英等数十位艺术大家,累计观看量达1.2亿人次。互联网大舞台正在为传统文化提供难得的传播和发展机遇。在中央网信办组织的全国网信创新工作案例征集中,光明网“创新传播手段,助推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入选“网信创新工作50例”。  挖掘节日节气内涵,弘扬中华优秀民俗文化  传统节日和节气,是我国非遗文化的特色宝藏。光明网品牌栏目“网络中国节”围绕中国七大传统节日及二十四节气,推出网络专题、H5小游戏、短视频征集活动、直播问答等融媒体作品,深入挖掘传统节日节气内涵,弘扬中华优秀民俗文化,先后共推出300多篇作品,触达量超2亿次。其中“我心中的中国节”传统文化创意征集活动,征集原创视频4000多个,视频总播放量达7000多万次。  在“网络文化节”系列活动中,端午、重阳、中秋、二十四节气等传统文化符号化身H5游戏、动画相声、一镜长图等新媒体产品,带动广大网友了解传统节日、爱上传统节日,光明网因此被中央网信办评为2019年争做中国好网民工程先进单位(“争做中国好网民工程”是中央网信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育中国好网民”重要指示精神的主要载体)。  打造网络音视频优质内容,扩大非遗海内外影响  在中央网信办传播局指导下,中国文艺网、光明网联合推出“文脉颂中华·名家@传承”活动,用短视频讲述中国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赵季平、中国曲艺家协会名誉主席刘兰芳、著名舞蹈家陈爱莲、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蔡正仁、“泥人张”第四代传人张铝、著名杂技表演艺术家夏菊花等名家的故事,讲述他们曾经给亿万中国人留下深刻人生记忆的艺术创作过程。这些网络传播作品都得到了艺术家们的高度认可,同时通过名家话语扩大了中华非物质文化的社会影响。光明网音视频专栏“光小明的文艺茶座”,通过邀请文化界名家、专家、大家,呈现我国新时代非遗事业发展面貌,展示文化自信,已制作音视频节目200多期,在光明网自有平台及喜马拉雅FM、蜻蜓FM、企鹅FM、咪咕阅读等多家国内知名网络电台推广。其中,两会期间推出两会特辑25期,用户阅读量达1300万次。  光明网还将非遗传播对象对准了海外使用英语的网友,在传播中感受到了国外网友对中国非遗文化的强烈兴趣。我们开设了Facebook英语账号,有700多万粉丝。我们在Facebook上做民族服饰的直播表演,做中国传统戏曲的台前幕后,7场直播获得270多万国外受众,有10多万人点赞留言。  深入开展报道,积极挖掘非遗  在中央网信办传播局指导以及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中央民族大学的支持下,银河系工作室和光明网推出了“可爱的中国”活动。在各地文旅部门和网信办的支持下,光明网摄制团队分成9个小组,先后奔赴河北、内蒙古等16个省区的56个市县,行程超过5.6万公里,采访了56个民族的非遗代表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基层文化工作者,真实、立体地展示了民族文化在民间传承、延续与创新的故事。  光明网组织运用“图文报道+网络直播+动漫+VR展示+航拍”等多种报道手段,深入挖掘和传播非遗文化基因、时代内涵和社会价值;“艺术公益大讲堂”系列视频节目,凝聚非遗文艺名家共同开展网络艺术优质资源共享和知识普及活动,让优质的文艺内容借助网络平台“飞入寻常百姓家”;“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文化盘点”栏目以短视频方式呈现40年间服饰、电影、音乐等方面的变化。  在这场非遗传播的网络化变革中,专家们专业的现场点评对吸引更多网民关注直播,发挥着关键作用。2017年,暨南大学文化遗产创意产业研究院与光明网结成战略合作伙伴,给直播提供很多专业帮助。光明日报是文化艺术界的老朋友,在很多年里是文化艺术信息传播的主要平台。在今天这个网络时代,我们期待与各位文化名家一起,将与暨南大学的合作复制到更广阔的网络空间,扩大非遗直播的影响。

作者简介

  陈平,暨南大学文化遗产创意产业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美术学院客座教授,国际民间艺术组织(IOV)全球副主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城市创意与可持续发展中心(ICCSD)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务院侨办专家委员会委员。主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蓝皮书(2015)》、《当代民间艺术新论》(2016)等图书。发表《从中华文化复兴谈传统手工艺的转化与再生设计》《欧洲华文媒体的历史发展与跨文化传播》等学术论文以及《“一带一路”文化走出去途径探究》《中国文化遗产价值的海外传播策略》《文化遗产的再生与利用》《工匠精神与民族性》等文章。策划主持“'一带一路'文化遗产合作与交流国际研讨会”“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意设计人才(创意100)培训计划”“贵州(中国)国际民族民间手工艺博览会”等学术活动与项目。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