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122472304
  • 装帧:平装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33
  • 出版时间:2025-03-01
  • 条形码:9787122472304 ; 978-7-122-47230-4

内容简介

《资源循环工程理论与实践》分为三篇,共11章内容。**篇以资源循环工程理论基础为主线,阐述了资源循环利用的基本内涵、资源循环利用与城市矿产的相互关系,以及资源循环的基本原理及其分析方法。第二篇针对资源循环工程技术与应用, 论述了工业固体废物、农林生物质资源、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退役动力电池资源化技术以及能源循环利用与低碳技术。第三篇结合作者的科研工作,阐述了资源循环工程创新与发展,主要包括生物质材料化技术与应用、膜分离技术与贵金属回收、生物电化学技术在资源循环中的应用等内容。 本书可作为我国普通高等学校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等相关专业的教材或教学参考用书,也可供资源循环利用及其相关领域的科技人员参考。

前言

在浩瀚的人类文明进程中,资源的开发利用始终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然而,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发展,传统的“资源-产品-废弃物”线性经济模式日益暴露出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退化等严峻问题。在此背景下,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应运而生。资源循环以促进资源高效循环利用以及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为构建循环经济体系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与技术支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证明,资源循环在贯彻落实生态环境理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和助力污染防治攻坚战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资源循环是应对资源危机的必然选择。资源的有限性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回避的现实,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资源循环工程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实现了资源从“废弃”到“再生”的转变,有效缓解了资源供给压力,为破解资源危机提供了新思路。矿产资源日益枯竭、水资源分布不均且污染严重、土地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频发,这些无不警示我们传统的资源消耗型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随着传统资源的逐渐枯竭,如何寻找新的资源来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本书基于资源循环利用的理论与实践,提供了应对资源危机的新思路和新方法,通过这些方法和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缓解资源短缺的压力,为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目录

**篇资源循环工程理论基础1
第1章绪论 2
1.1资源与再生资源 2
1.1.1资源概念 2
1.1.2资源属性 3
1.1.3再生资源 5
1.2资源循环利用概念、特征和系统模型 6
1.2.1资源循环利用概念 6
1.2.2资源循环利用特征 7
1.2.3资源循环利用系统模型 8
1.3城市矿产与资源循环 9
1.3.1城市矿产概念 9
1.3.2城市矿产环境效益 10

第2章资源循环基本原理 12
2.1资源循环生态学原理 12
2.1.1生态学基本概念 12
2.1.2物质循环的生态学原理 13
2.2可持续发展理论 14
2.2.1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形成过程 14
2.2.2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本原则 14
2.2.3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核心内涵 15
2.3循环经济理论 16
2.3.1循环经济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16
2.3.2循环经济理论基础 17
2.3.3循环经济与资源循环利用的关系 18
2.43R 原则及其拓展 18
2.4.13R 原则 18
2.4.25R 原则 20
2.5资源循环利用微生物技术 21
2.5.1微生物技术基本原理 21
2.5.2微生物浸出 22
2.6有色金属材料循环利用冶金原理 22
2.6.1火法冶金 22
2.6.2湿法冶金 25
2.7高分子材料循环利用理论基础 27
2.7.1物理循环 27
2.7.2化学循环 29
2.7.3能量循环 30

第3章资源循环分析方法 31
3.1物质流分析 31
3.1.1物质流分析基本概念 31
3.1.2物质流分析类型与分析方法 32
3.1.3物质流分析步骤与指标体系 36
3.2生命周期评价 38
3.2.1生命周期评价基本概念 38
3.2.2生命周期评价框架与程序 38
3.2.3生命周期评价应用案例 40


第二篇资源循环工程技术与应用43
第4章工业固体废物循环利用 44
4.1废杂有色金属循环利用 44
4.1.1有色金属简介 44
4.1.2金属材料循环利用预处理 46
4.1.3废杂有色金属资源循环利用实例 53
4.1.4有色金属资源循环利用工程实践 59
4.2黑色金属循环利用 64
4.2.1废钢铁来源及分类 64
4.2.2废钢铁加工 66
4.2.3废钢铁循环利用 66
4.3耐火材料循环利用 67
4.3.1耐火材料简介 67
4.3.2耐火材料循环利用方法 69
4.3.3耐火材料循环利用实例 71
4.4废旧塑料循环利用 71
4.4.1废旧塑料来源 71
4.4.2废旧塑料分类与鉴别 72
4.4.3废旧塑料循环利用技术 76
4.5废旧橡胶循环利用 82
4.5.1废旧橡胶概述 82
4.5.2废旧轮胎循环利用 82
4.6废旧催化剂循环利用 92
4.6.1废旧催化剂来源 93
4.6.2催化剂失活 94
4.6.3常见废旧催化剂再生 96
4.6.4废旧催化剂性能的改进 98

第5章农林生物质资源循环利用 100
5.1生物质概述 100
5.1.1生物质概念 100
5.1.2生物质种类 101
5.1.3生物质组成结构 101
5.2生物质能概述 103
5.2.1生物质能概念 103
5.2.2生物质能特征 104
5.3生物质热解气化技术及应用 105
5.3.1生物质热解气化概述 105
5.3.2生物质热解气化工艺与设备 109
5.3.3生物质热解气化工程实践 112
5.4生物质热裂解液化技术及应用 113
5.4.1生物质热裂解液化概述 113
5.4.2生物质热裂解液化工艺与设备 121

第6章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资源化技术 125
6.1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概况 125
6.1.1建筑垃圾组成及分类 125
6.1.2生活垃圾分类收运体系 126
6.1.3生活垃圾卫生填埋 126
6.2建筑垃圾资源化技术 127
6.2.1建筑垃圾预处理 127
6.2.2废弃砖瓦资源化 128
6.2.3废弃混凝土资源化 129
6.2.4废弃沥青资源化 130
6.3生活垃圾资源化技术 131
6.3.1生活垃圾焚烧热能利用 131
6.3.2生活垃圾堆肥利用 133
6.3.3生活垃圾资源化新技术 135

第7章退役动力电池资源化技术 136
7.1动力电池简介 136
7.1.1动力电池基本概念及分类 136
7.1.2动力电池关键技术指标 137
7.1.3几种典型动力电池简介 139
7.2退役锂离子动力电池资源化技术 144
7.2.1锂离子电池关键材料资源化 144
7.2.2锂离子动力电池资源循环利用设备 148
7.3退役镍氢动力电池资源化技术 153
7.3.1正负极材料回收利用 153
7.3.2废旧镍氢电池循环利用冶金技术 154
7.4退役铅酸动力电池资源化技术 155
7.4.1铅酸动力电池废酸资源化 155
7.4.2废铅膏资源化 158

第8章能源循环利用与低碳技术 164
8.1能源与低碳经济 164
8.1.1能源及其分类 164
8.1.2低碳经济 165
8.2主要工业行业的节能降碳技术 166
8.2.1钢铁行业余热利用 166
8.2.2水泥生产中的二次能源回收技术 167
8.3能源利用中的低碳技术 168
8.3.1燃烧前脱碳技术 168
8.3.2富氧燃烧捕集技术 168
8.3.3燃烧后脱碳技术 169
8.4二氧化碳利用及封存技术 170
8.4.1二氧化碳利用 170
8.4.2二氧化碳封存 171
8.4.3国内外碳捕获技术发展情况 171
8.4.4二氧化碳利用及封存示范项目 173


第三篇资源循环工程创新与发展175
第9章生物质材料化技术与应用 176
9.1生物质组分结构 176
9.1.1纤维素 176
9.1.2半纤维素 178
9.1.3木质素 179
9.2纤维素基功能材料 181
9.2.1纤维素功能纸材料 181
9.2.2纤维素膜材料 182
9.2.3纤维素气凝胶材料 183
9.2.4其他纤维素基功能材料 184
9.3半纤维素基功能材料 185
9.3.1半纤维素膜材料 185
9.3.2半纤维素基水凝胶材料 186
9.3.3其他半纤维素基功能材料 187
9.4木质素基功能材料 188
9.4.1木质素纳米材料 188
9.4.2木质素基薄膜材料 190
9.4.3木质素基复合水凝胶 193
9.5生物质衍生碳基功能材料的技术与应用 194
9.5.1纤维素衍生碳基功能材料 194
9.5.2木质素衍生碳基功能材料 196
9.5.3生物质本征结构碳材料 196

第10章膜分离技术与贵金属回收 197
10.1膜分离技术概述 197
10.1.1膜分离技术原理及主要类型 197
10.1.2膜分离技术主要问题与对策 201
10.2贵金属回收技术概述 205
10.2.1贵金属二次资源 205
10.2.2贵金属回收方法 206
10.3膜分离技术在贵金属回收中的应用 207
10.3.1吸附膜分离技术回收贵金属 208
10.3.2离子交换膜分离技术回收贵金属 208
10.3.3膜蒸馏技术回收贵金属 209
10.3.4其他膜分离技术 209

第11章生物电化学技术在资源循环中的应用 211
11.1生物电现象与产电微生物 211
11.1.1生物电现象 211
11.1.2产电微生物简介 212
11.1.3产电微生物生理特征 213
11.2微生物燃料电池 218
11.2.1微生物燃料电池基本原理 218
11.2.2微生物燃料电池基本结构 219
11.2.3电极与质子交换膜 220
11.2.4电解液与底物 222
11.3微生物电解池 224
11.3.1微生物电解池基本原理 224
11.3.2微生物电解池与微生物燃料电池的区别 224
11.4微生物燃料电池在金属回收中的应用 225
11.4.1微生物燃料电池金属回收实例 226
11.4.2微生物燃料电池金属回收影响因素分析 227


参考文献 229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刘维平,江苏理工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环境工程专业的教学与科研工作,2006年至今一直承担《资源再生利用》《资源循环利用》《资源综合利用》等课程的教学工作。以有色金属资源综合利用及微生物燃料电池为主要科研方向,主持完成了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基金及常州市社会发展和国际科技合作等科研项目,主持完成了江西省科技厅科技计划项目及横向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研究论文、译文20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13件;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5项;出版专著与教材3部。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