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9787534384202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409
- 出版时间:2007-12-01
- 条形码:9787534384202 ; 978-7-5343-8420-2
节选
是一部读不完的书
儿童从出生之日起,就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儿童的生
存和发展离不开对社会关系中的他人的理解。儿童对复杂的社
会关系的认知比对周围的物理世界的认知具有更大的发展价值
和意义。目前,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研究已成为发展心理学研究
中*为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
社会认知是人对社会性客体及其之间关系的认知,其中,儿童
对他人特质的理解是社会认知研究的重要内容。儿童对他人特质
的理解包括儿童在观察他人稳定的连续的行为基础之上认识、理解
他人的特质,或者说,明确“他人是个什么样的人”,并涉及儿童对他
人的内心状态和行为进行合理的判断、预测以及内在的因果解释。
关于儿童对他人特质的理解研究在我国尚属起步,杜燕红博士采用
实验研究、调查研究和教育干预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围绕我国儿童
对他人特质理解的发展与教育进行了系列研究,从不同层面说明了
不同年龄的儿童对他人特质理解的发展特点和发展趋势,真实地揭
示了现实教育中,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教育环境在促进儿童对他人
特质理解发展中的不力现状。此外,作者还对儿童实施教育干预研
究,通过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主题活动,注重家园共育、环境创设
等教育环节,切实促进了儿童对他人特质理解的发展,并在此过程
中,也推动了教师和家长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的改变。本书的研究
表明:儿童确有理解他人特质的发展潜能,并且,5~7岁期间正是
儿童对他人特质理解的发展特别敏感和迅速的时期;而教育对儿童
的社会化发展进程具有导航和推动作用。本书的研究结果说明,儿
童心理发展的可能性与教育现实性的有机结合是推进儿童心理和
谐发展的基本途径,也是教育的艺术所在。
我认为,本书在以下三个方面可以对我们确立新的儿童观、
发展观和教育观有所启迪:
首先是对儿童特殊能力的理解。杜燕红博士的研究成果为
我们展示了儿童对他人特质理解的自然、真实、生动的表现。不
管是实验情境中儿童对他人特质的理解,还是日常生活情境中儿
童对他人特质的理解;不管是来自于教师的记录,还是来自于家
长的观察;不管是儿童静态的认知,还是儿童动态的交往,都鲜活
地显示出儿童确实是个人格心理学家。你看:儿童可以理解众多
复杂的特质词汇,依据他人稳定的行为恰当地使用特质词汇概括
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儿童可以体验他人不同的愿望、情绪和
意图,作出内在的判断和推理;儿童可以根据他人不同的特质采
用不同的交往策略,与他人有不同的互动方式,等等,这些一再表
明“儿童是个人格心理学家”。显然,这些研究成果大大地超出了
我们对儿童的传统理解,丰富了我们对儿童的认识和解读,有助
于形成认识儿童、尊重儿童的新理念。
其次是如何全面认识儿童发展内涵的问题。人们愈来愈重
视儿童的发展,而儿童发展的内涵非常丰富,人们关注儿童哪些
方面的发展、引领儿童朝向什么方向发展,折射出入们不同的价
值取向。杜燕红博士指出,当前在儿童发展内涵的抉择过程中所
存在的一种普遍倾向,是过于偏重儿童识字、计算、弹琴等知识技
能的训练,而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视不足。之所以出现这种现
状,原因非常复杂,既有理论研究的滞后,又有人们认识观念的误
区。从本质上讲,这种现象反映出的是成人对儿童发展的粗暴扭
曲,表现出急功近利、盲目攀比的浮躁心态。*理想的儿童发展
应该是其身心的和谐发展,而和谐发展就离不开儿童的社会性发
展。虽然,儿童的社会性发展进程比其他过程更复杂,但儿童的
社会性发展也是有规律的。杜燕红博士的研究成果不仅阐述了
儿童对他人特质理解发展的路径和规律,还针对教育现状,呼吁
人们应重视儿童的社会性发展,确立正确的儿童发展观,展现出
一个学前教育工作者应有的社会愿望。
*后是关于学前教育实践的探索。学前教育改革需要深入
的科学研究和理论指导。儿童发展心理学应该首先承担起这方
面的研究,以真正的科研成果帮助学前教育工作者建构符合儿童
心理发展特点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法体系。课程的组织应兼顾文
化传统、学科逻辑、儿童发展的心理逻辑和社会发展需求。长期
以来,我国幼儿园社会教育比较偏重于品德教育,教育方法多为
空洞说教,流于形式,没有较好地顾及儿童的心理逻辑,也谈不上
有严谨的学科逻辑。虽然在已颁布试行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
要》中,“社会”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并且,明确提出了“社会”领域
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要求,但由于社会领域的界定有难度,社
会教育的内容与教育的载体之间的关系难以区别,社会教育的效
果较难鉴定,在教育实践中,仍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诸如:
如何根据儿童社会性发展特点以及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确立
恰当的社会性培养目标?如何构建适合幼儿认知、情感、社会化
发展规律的系统的社会性教育方案?如何整合家庭、社会和幼儿
园的教育资源,为儿童社会性发展服务?杜燕红博士在这些方面
进行了教育干预的尝试,虽然只是初步的,但却是宝贵的。作者
在这里所提供的,更多的不是答案,而是对问题的探索。对于科
学研究来说,提出问题比罗列答案更有挑战性。从杜燕红博士的
这项研究成果中,我深深地感到,儿童是一部读不完的书,需要我
们认真探索研究的东西还很多很多。
借此机会,我想就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与幼儿教育的关系
赘言几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本来是应该,而且事实上也已
经服务于学前教育的。无论是学前教育的教育目标,还是教学内
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估手段,都能从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中找
到理论上的支持和帮助,两个学科之间的关系是良好的。虽然,
发展心理学肯定不是学前教育的唯一支柱,但至少是一根重要的
支柱。可是,我注意到国内外一些学者受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
响,在学前教育界以反对“科学主义”为由,否定因果性的、数量化
的科研方法的价值;以个体多样性为由,反对学前教育的质量要
求;以多元化为由,排斥儿童发展理论对学前教育的指导作用。
有人甚至认为,长期以来的幼儿园课程改革之所以收效甚微,根
源就在于学前教育过于迷恋心理学的发展目标,而发展心理学并
没有为幼儿园课程提供什么有实际价值的东西,大有“何必当初”
的气概。这里既涉及如何看待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也涉及如
何把认识规律转化为教学过程的技巧。但*根本的问题还是在
于如何看待科学,如何看待科学的优势和局限,如何看待科学的
不确定性。事关重大,非本文或本书就能说得清楚的,但如果在
这个问题上含混不清,至少容易引起对科学的误解。我们生活在
一个热爱科学、崇尚科学和利用科学的时代,但真正了解科学的
人并不很多。正如一位美国学者所说,不喜欢科学所述东西的那
些人,常常准备对科学发动微妙或并不微妙的攻击。这些微妙或
并不微妙的攻击,往往集中在科学的不确定性上。他们以科学具
有不确定性为由,宣布科学是不可靠的、不可信的,应该抛弃的。
其实,科学研究是一套公认的认识程序,更通俗地说,是科学共同
体共同遵守的一套游戏规则,即通过假设、收集证据、检验假设、
形成理论的程序去认识世界。科学研究所得出的结论能部分地
解释自然现象,这一解释功能能持续多久,不取决于科学家个人
的声望,而取决于是否有新的研究成果来取代原有的旧理论。由
于客观的和主观的原因,每一个科学研究的结果,无论从共时性
还是历时性的维度来看,都只是一种局部认识,都具有不确定性,
没有哪一项研究能消除不确定性。“不确定性非但不是阻碍科学
前行的障碍,而是推进科学进步的动力。科学是靠不确定性而繁
荣的。”①正是科学的不确定性才为人类的认识发展提供了无穷的
动力和魅力。因此,可以说,利用科学的不确定性来证明科学的
不可靠性,进而否定科学的作用的言论,是一种对科学本意的曲
解,是认识论意义上的一种无所作为的悲观主义。如果我们的学
前教育盛行这类悲观主义认识论,学前教育的内伤就是不可避免
的。因为,“不愿意受不确定性的激励,才是前进的真正障碍”②。
第五章
观念层面的提升:促进儿童对他人
特质理解发展的教育原则
简略概述前几章的研究内容,核心的逻辑线索就是分析儿童
对他人特质理解发展的可能性和现实性。从可能性的角度讲,通
过大量的研究,可以得出研究结论,即幼儿园阶段,儿童可以初步
理解他人的特质,5—7岁是儿童对他人特质理解发展比较迅速而
重要的时期;而从现实性的角度分析,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环
境等各种教育因素在促进儿童对他人特质理解的发展方面都存
在着许多问题和不足,不能适应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需要,从而凸
显出可能性与现实性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也显示出协调儿童对他
人特质理解发展与教育的迫切性。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人的活动,而这种培养人
的活动应以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特点为依据,惟有如此,才能保
证实现教育目的,促进儿童身心的和谐发展。那么,解决上述可
能性与现实性之间矛盾的惟一选择,就是顺应儿童社会性发展的
需求,变革教育活动。具体来讲,就是要以儿童对他人特质理解
发展的特点规律为依据,改革以往教育因素中,种种不适应儿童
社会性发展的认识和做法,科学有效地发挥教育在儿童社会性发
展中的重要作用。
教育变革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其中,教育观念是一切教
育活动的先导,教育观念的提升也就成为教育变革的首要之举和
前提保证。教育观念包含了人们对教育活动中各种问题、现象的
总的认识和看法。由于教育活动的纷繁多变,人们所持有的教育
观念也应不断更新,与时俱进。因此,随着新的研究成果的不断
揭示,社会对人才培养要求的不断提高,人们也应以新的视角和
观念来认识儿童对他人特质理解发展的教育价值和深远意义。
具体地说,在促进儿童对他人特质理解的发展方面,教育观念的
提升集中体现在变革传统认识,遵循教育原则。教育原则是在教
育过程中教育者应遵循的基本要求,对教育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今天,如果站在一种新的视野背景下,以一种新的观念来审视儿
童对他人特质理解的发展与教育,那么,我们应遵循的教育原则
包括: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正确认识儿童及儿童的发展;正确认
识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意义;注意调动各方面的影响因素,形成教
育的“合力”,以促进儿童社会性的和谐发展。
**节 重新认识儿童及儿童的发展
我们常说尊重儿童、理解儿童是教育的前提。那么,在促进
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教育过程中,要尊重与理解儿童就需要正确地
认识儿童及儿童的发展。具体来讲,包括要认识儿童社会性发展
的潜能,把握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等等。
一、正确认识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潜能
在许多成人的眼里,儿童是懵懂无知、天真无邪的,儿童是一
块“白板”或是一张白纸,可以任由成人挥毫泼墨。对此,蒙台梭
利(2000)曾批判说:“总之,成人把自己看作是儿童的创造者,并
从他们自己与儿童行为的关系的角度来判断儿童好或坏。成人
使自己成为了儿童善良和邪恶的试金石。成人一贯是正确的,儿
童必须根据他来塑造。儿童在任何方面偏离了成人的方式就被
当作是一种罪恶,成人必然会迅速加以纠正。一个成人的如此做
法,即使可以确信他对儿童充满着激情和爱以及为儿童的牺牲精
神,他也会无意识地压抑儿童个性的发展。”
成人的这种高高在上的姿态常常导致他们不能正确认识儿
童的潜能,低估、轻视儿童的发展。而从访谈中家长们所反映的
儿童社会性方面的种种表现来看,比如:“孩子在家比较任性、暴
躁,在幼儿园老师说孩子综合能力比较强,自理能力比较强,善于
帮助别人,在家里和在幼儿园有脱节的感觉”;“儿童和陌生的孩
子玩比和熟悉的孩子玩产生的矛盾少”;以及“孩子在父母、老人
面前表现不一样”,等等,都说明孩子并不像我们大人想得那样什
么都不懂,而是很聪明、很能干,在一定程度上,他是“心理学家”
“特质理论家”,他能在正确地把握周围环境、理解周围人的基础
上,采取适当的应对策略。他知道自己在幼儿园必须和其他小朋
友友好相处,做个乖孩子,老师才会表扬他;到家里以后,他知道
我回家了,就可以在家长面前耍点小任性,但却不敢在老师面前
任性;他知道在什么人面前该怎么做,采取什么样的策略。由此
也表明,孩子很清楚他在家和在幼儿园所扮演的不同的角色,在
幼儿园,他意识到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孩子,而在家,能意识到自
己在家中的中心地位。
-
三国演义-(全二册)
¥9.9¥30.0 -
谈文学
¥6.2¥20.0 -
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本
¥6.7¥15.0 -
趣谈楹联-典藏版
¥5.1¥19.8 -
朝花夕拾
¥4.3¥16.8 -
小王子
¥8.9¥29.8 -
中学文言文解惑
¥7.0¥22.5 -
想念地坛
¥10.4¥36.0 -
毛姆短篇小说集
¥14.1¥38.0 -
飘
¥17.2¥35.0 -
道德经
¥17.2¥48.0 -
妙品汉字-典藏版
¥4.5¥18.0 -
老人与海
¥6.9¥28.0 -
悉达多-一首印度的诗
¥25.6¥32.0 -
聊斋志异-(无障碍阅读本)
¥7.0¥26.0 -
艺术卷-[五代-现代]-图解中国文化
¥5.1¥19.8 -
吃透古诗文:夏昆带你学语文(初中卷)
¥15.2¥38.0 -
写作课
¥18.4¥46.0 -
红与黑:插图全译本
¥9.7¥36.0 -
世说新语
¥10.7¥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