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111304012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82
  • 出版时间:2010-06-01
  • 条形码:9787111304012 ; 978-7-111-30401-2

本书特色

《财务会计理论》:普通高等教育会计学专业“十二五”规划教材

内容简介

本书结合国内外*新研究成果,系统论述了财务会计领域的基础理论和应用性理论。对财务报告决策有用性的信息观和计量观,以及契约关系中的管理层会计行为等西方主流会计理论,进行了详细阐述;对实证会计理论及其研究方法进行了系统总结;对会计准则、环境会计与披露和财务会计国际协调等相关理论进行了深入探讨。本书结构完整,内容丰富,体现了财务会计理论的*新进展,并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具有一定的可读性。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会计学专业及相邻专业的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学习财务会计理论的教材,也可作为高校教师从事相关科研工作的参考书。

目录

前言
**章 财务会计理论概述
 **节 会计理论的概念
 第二节 会计理论的发展历史
 第三节 会计理论的类别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
第二章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节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基本构成
 第二节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联合项目
 第三节 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相关问题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
第三章 财务报告
 **节 财务报告的历史演进
 第二节 企业财务报告的基本构成
 第三节 企业财务报告目标理论
 第四节 上市公司自愿信息披露理论
 第五节 财务报告的改革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
第四章 财务报告决策有用性的信息观
 **节 信息不对称和有效资本市场
 第二节 财务报告决策有用性的信息观
 第三节 鲍尔和布朗的研究及事件研究法
 第四节 盈余反应系数
 第五节 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在我国的检验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
第五章 财务报告决策有用性的计量观
 **节 决策有用性计量观的兴起
 第二节 felthamohlson投资估值理论
 第三节 资产计量理论
 第四节 收益计量理论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
第六章 公允价值计量及其效用
 **节 传统会计计量的困境
 第二节 公允价值计量在财务会计中的应用
 第三节 公允价值计量的评价
 第四节 公允价值计量效用的实证检验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
第七章 契约关系中的管理层会计行为
 **节 企业经济性质与契约观
 第二节 博弈论与代理理论
 第三节 契约关系中的会计政策选择行为
 第四节 会计政策选择的经济后果学说
 第五节 契约关系中的盈余管理行为
 第六节 盈余管理的检测及实证证据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
第八章 实证会计理论及其研究方法
 **节 实证会计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节 实证会计理论的哲学基础
 第三节 实证会计理论的研究方法
 第四节 实证会计理论的评价及其在我国的发展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
第九章 会计准则理论
 **节 会计信息的公共物品特征
 第二节 会计准则制定的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
 第三节 会计准则的发展历史和制定程序
 第四节 会计准则制定的导向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
第十章 环境会计与信息披露
 **节 企业的环境会计责任
 第二节 环境会计的基本理论框架
 第三节 环境信息披露的规范和理论基础
 第四节 环境信息披露实践
 第五节 环境信息披露与环境绩效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
第十一章 国际财务会计协调
 **节 国际财务会计差异的形成
 第二节 国际财务会计模式
 第三节 国际财务会计协调
 第四节 我国参与国际财务会计协调的近况和效果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节选

《财务会计理论》结合国内外*新研究成果,系统论述了财务会计领域的基础理论和应用性理论。对财务报告决策有用性的信息观和计量观,以及契约关系中的管理层会计行为等西方主流会计理论,进行了详细阐述;对实证会计理论及其研究方法进行了系统总结;对会计准则、环境会计与披露和财务会计国际协调等相关理论进行了深入探讨。《财务会计理论》结构完整,内容丰富,体现了财务会计理论的*新进展,并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具有一定的可读性。《财务会计理论》可作为高等院校会计学专业及相邻专业的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学习财务会计理论的教材,也可作为高校教师从事相关科研工作的参考书。

相关资料

插图:194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英国经济学家希克斯在《价值与资本》中对经济收益下的定义中提出两种收益概念:事前收益和事后收益,已经成为经济收益理论的核心概念。事前收益是指“一个人在某一时期可能消费的数额,并且他在期末的状况保持与期初一样好”;事后收益是指“一定期间内,消费额与资本价值的增值或贬值之和或之差”。(二)经济学收益概念对会计学收益概念的影响由于经济学中的收益和资产的计量都是以预计为基础的,可靠性偏低,进而影响了经济收益的概念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会计学在定义相关概念时,在经济收益概念基础上,结合当时的经济环境特点,提出相应的适合会计确认、计量要求的相关概念。随着经济收益概念内涵的演变,会计收益概念也随之变革。18世纪,英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生产的社会化程度大大提高,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开始分离。随着股份有限公司的兴起,两权进一步分离。绝大多数股东已完全脱离经营管理,他们出于自身的利益,非常关心公司的经营成果;证券市场上潜在的投资人同样十分关心公司的经营状况,以便决定是否购买公司的股票。同时,金融资本对产业资本的逐步渗透,增加了债权人的风险,他们也非常重视公司的生产经营情况,以便作出是否继续贷款或者是否索偿债务的决定。在这样的背景下,20世纪初,**次世界大战以前,会计就形成两个对立的理论:“所有权理论”和“权益理论”。多数会计学家均主张所有权理论,即以*大化所有者资本为企业目标的前提下,以计量所有者积累的财富作为会计的目标。这样,不但要严格区分资本与负债的界限,而且要严格区分资本和收益的界限。资本和收益都视为所有者“财富的储存”。但收益是“在保持资本完整(不被蚕食)而可消费的金额”(斯密),所以,会计学家无不重视资产的计量,资产负债表此时为**报表。收益的计量以期末净资产减期初净资产为主要方法,通常称为资产负债观。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