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大夏书系:教师的解放与超越

大夏书系:教师的解放与超越

1星价 ¥34.9 (7.0折)
2星价¥34.9 定价¥49.8
图文详情
  • ISBN:9787576007657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88
  • 出版时间:2021-01-01
  • 条形码:9787576007657 ; 978-7-5760-0765-7

本书特色

☆本书内容直指教师发展中需要的各个因素,这些元素和作者数十年的教师生涯相结合,使得一切论述更有底气,更让人信服。 ☆读这本书,你会感觉到幸福,你会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到学生对他的爱,他对学生的爱,而这双向的爱是师生关系*美的乐章。 ☆在这本书中,读者可以看到作者对教师发展的真挚建议,不管是对新教师的谆谆告诫,还是对教师科研问题的苦口婆心,都在提醒他们教育有其规律,要尊重这些,做一个有心之人。 推荐篇目: P003《教育的初心在哪里》 P048《班主任的智慧从何而来》 P080《别拿“一线教师”做标签,掩饰自己的苟且与卑下》 P150《开放的书吧与真实的教育》 P208《请不要强迫老师们这样读我的书》

内容简介

继《自己培养自己》出版后,本书是作者进一步思考的成果——教师如何实现自我超越?全书围绕“观念”“超越”“心境”“幸福”“智慧”“呼吁”“建言”等关键词呈现,提出了诸如教育要有儿童视角、“人”才是教育的*终目的、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等观点,值得广大中小学教师细细研读。本书可读性强,是教师专业进阶之路上不可缺少的案头书。

目录

001 自序 “掏出心来”

【观念】
003 教育的“初心”在哪里
011 教育要有“儿童视角”
015 无论什么高科技手段,都不能取代教育中“人”的气息
017 考试分数是不是学生的隐私
019 学生需要尊重和保护的不仅仅是分数
023 “人”才是*终的目的
027 要求学生做到的,我们做到了吗
031 只要“目中有人”,就是素质教育
034 教育,请撕下眼花缭乱的标签
038 急功近利是教育的天敌
040 未来,教师会消失吗

【突破】
045 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潜藏着一个连你自己都不知道的“卓越的自己”
048 班主任的智慧从何而来
——新年前夕答一位“苦闷中的老师”并祝福所有远方年轻的朋友
054 做一名“肢体”健全而精神饱满的教师
056 老师你也许不知道,有时候恰恰是你追求的“可操作性”害了你
058 几十年来,我一直喜欢“非课题研究”
062 当老师可能是需要某些天赋的

【心境】

069 跳楼自尽的刘老师,你真不该这样啊
——兼致这次期末教学成绩不理想的老师们
074 同样身处逆境,他们为什么不抱怨
077 自己看得起自己
080 别拿“一线教师”作标签,掩饰自己的苟且与卑下
091 请不要用势利的眼光打量学生对老师纯洁的情感
098 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喜欢我

【幸福】
109 “李老师,您说实话,您有过职业倦怠吗”
112 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115 对我来说,教师的幸福的确是其他任何职业所没有的
118 昨天的教育,此刻正在不知何处的远方生根、发芽、开花……
127 我*幸福的就是我的职业和我的爱好完全融为一体
——我的“*后一课”(乐山站)
131 对我来说,教育就是和学生一起编织童话
——我的“*后一课”(成都站)

【智慧】
141 真实有效的教育,往往发生在教师的不声不响和学生的不知不觉之间……
145 仅仅凭一纸班规就能管理好班级?哪有那么简单
150 开放的书吧与真实的教育
155 破案之后
175 转化后进生的制胜绝招不是“体罚”,而是大爱与大智慧
178 把全年级的后进生集中到一块教,是什么感觉
184 请记住这七位“英勇救疫”的中国人
——为班主任老师写的讲话稿
194 战疫,是*鲜活的课程资源
——开学后,建议给学生上这九堂班会课

200 学好语文就靠这“三把钥匙”

【呼吁】
205 教育,请给老师一片“撒野”的空间
208 请不要强迫老师们这样读我的书
212 请给不堪重负的班主任松绑
215 领导,您可知道您要求的“痕迹管理”给我们增加了多大的负担
220 为什么要逼着教师写这些假话连篇的文字
223 学生群殴老师,教育对此真的就束手无策吗
225 家长“红包挖坑”之后,错的不是张老师,而是教育局

【建言】
231 关于“提高教师收入,稳定教师队伍”的调查报告
236 关于“减少教师非教学工作”的调查报告
244 为了“源源不断地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
——对教师队伍的三条建议
253 关于教师队伍建设,中共中央发令了
——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的解读(一)
256 是不是“公务员编制”不重要,重要的是待遇不能低于公务员
——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的解读(二)
259 让教师队伍中的“南郭先生”和“害群之马”一天也待不下去
——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的解读(三)
263 谁来避免“南郭先生”或“害群之马”之类的校长
——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的解读(四)
267 “我毕业于清华大学师范学院……”
——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的解读(五)
270 一个以师范为耻辱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
——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的解读(六)
274 能否“全面落实到位”?我们拭目以待
——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的解读(七)
展开全部

节选

教育的“初心”在哪里 一 “不忘初心”是近几年的流行语,我们的“教育初心”是什么? 可能所有教育人会说:“这还用问,不就是为了每一个孩子吗?” 有人也许会纠正道:“不对,应该是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可是,所谓“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不就是由每天我们面对的一个个孩子构成的吗?离开了眼前具体的“人”,哪里去找抽象的“国家和民族”? 所以,说“为了孩子”就是我们的教育初心,是没有错的。正如许多学校的墙上所写:“一切为了人,为了人的一切,为了一切的人。” 但是在一些地方,这几句话一直仅仅作为口号而停留在墙上。恕我说得再直接一些,我们有的教育者已经失去教育初心很久了。 二 我在一则小学生日记中读到了一个孩子的郁闷:“今天早晨,我走进学校问张老师好,她却不理我。” 我想,这个张老师也许不是有意不理孩子,只是当时心里有事,或者她鼻子里也“嗯”了一声,只是孩子没有听到。 尽管如此,我还是要说,如果这位张老师大学毕业**天上班走进校园,看见孩子向自己问好,该是多么欣喜和激动!她一定会同样认真地回应道:“同学你好!”为什么随着时间的推移,“张老师”面对同样纯真的问候,变得麻木而不屑搭理了呢? 初心,就从这不经意的地方失落了。 我经常问一些刚工作的年轻教师:“您现在每天想得*多的是什么?”得到的回答往往是:“怎么把课上好,怎么把班带好!” 这就是初心。我曾经在一篇文章中写了我的“**天”—— **天踏上讲台的时候,我是那样纯粹,没有功利心,没计较过收入,没想过如何算“工作量”,也没想过“教坛新秀”“市优青”“省级骨干教师”等荣誉,想的只是怎样把眼前这一堂课上好,把这群孩子带好。那时候,教育就是教育,而不是“荣誉”“职称”“论文”“课题”……课堂上孩子们一双双亮晶晶的眼睛,课后孩子们一声声无邪的笑声,就是我的全部追求。 这就是我们的初心。 三 时间一天天过去,我们从初出茅庐的年轻教师,变成年富力强的中年教师,再变成德高望重的老教师……同样是带班,同样是上课,*初想的只是孩子们是否快乐,是否有收获,我们是否幸福,是否在成长;现在,我们可能就“功利”一些,孩子在我们眼前不再是活生生的人,而是分数、名次、合格率、重点率、“一本率”、“985”人数——为了这一个个“数字”,上课压堂、放学补课、错一个字抄十遍、罚站、请家长……到了这时,老师还能说、敢说自己是“为了孩子”吗? 当然,老师也很辛苦。但当我们在做这一切的时候,所谓“为了孩子”,已经成了若有若无的记忆——初心,已经离我们十万八千里了! 写到这里,肯定相当多的老师感到委屈:“这能怪我吗?我也不愿意这样啊!可我不这样,各种考核能过关吗?职称、奖励、绩效……我的一切利益都是和考核挂钩的!” 是的,教师初心的失落不能仅仅责怪教师,追根溯源还得从管理上去找。 四 “都是校长给逼的!”许多老师咬牙切齿地说,于是一板子打到校长身上。 其实,对绝大多数校长而言,他们*初何尝没有教育情怀?从当校长的**天起,或者说从参与学校奠基建设的**个早晨起,他们心里一定也有着一个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可能源于陶行知的育才学校、苏霍姆林斯基的帕夫雷什中学、小林宗作的巴学园、尼尔的夏山学校……当想到这些学校的时候,他们眼前呈现的一定是校园里活泼可爱的孩子和孩子脸上灿烂无邪的笑容。 那一刻,孩子的生命、快乐、成长占据着校长的整个心灵。为了孩子,这是校长办学的神圣初心。 当然,现在依然有不少校长坚守着“为了孩子”的初心,秉持着“学生至上”的理念办学,但未必每一位校长都是如此。有一次,我到一所名校参观,问忙忙碌碌的校长:“您平时想得*多的是什么?”他大倒苦水:“我操心死了,考虑的东西太多了!”然后滔滔不绝地给我谈“办学理念”“教育规律”“课程改革”“课堂模式”“国际视野”“网联网+”“人工智能”等具有战略意义的宏大话题,唯独没有谈到具体的“人”——每天都会迎面走来的孩子。一个个具体的“人”已经湮没在众多的“理念”“模式”“战略”中了。 教育走到这一步,“为了孩子”的初心至少已经遥远而模糊。 五 有人会说:“不对吧,校长强调理念、模式、改革及对学校发展的战略思考等,不都是为了孩子的发展吗?” 是这样的吗?未必。当某些校长眼中只有“达标”“争创”“突破历史新高”“三年打造名校”时,学生在他心中只是实现其宏伟目标的工具,只是一个个筹码,甚至——请允许我“阴暗”地推测——是某些校长“上位”的“政绩”而已。 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让*初美好的目标发生偏移? “逻辑”的推演似乎是这样的—— 为了孩子能够享受良好的教育,我们办起漂亮的学校;有了漂亮的学校,还得有合理的课程,于是开发并设置丰富多彩的课程;还需要有优质的教师,这些教师要有高超的教学技能和精湛的育人艺术,于是开展教师专业职能提升活动;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搞起了教育科研,于是公开课、技能大赛、论文评比渐渐兴起;为了便于检测教育质量,开始搞标准化,设定指标,进行评比和排名;为了鼓励更多的学校“办人民满意的学校”,设立了“示范学校”“星级学校”“新优质学校”等荣誉让各学校“争创”,自然就有了各种“验收”“督导”…… 到了这一步,教育已经变了味:为了“迎检”,让孩子弄虚作假;为了“夺冠”,不让一些特殊的孩子参与展示;为了迎接领导视察,让孩子停课排练,冒雨演出……这一切,都是“以学校的名义”——为了学校声誉,为了学校发展,而“学校声誉”和“学校发展”又是为了谁,已经被人忘记了。 于是,“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不知不觉便成为“办局长满意的教育”。教育初心,就这样失去了! 可怕的还不是这种非个别现象的存在,而是大家都认为这是正常的! 六 可是,且慢讨伐校长,因为校长也有一肚子的冤枉:“我都是按教育局的要求做的!我如果不办局长满意的教育,学校的发展谁还会支持啊?” 但如果去问局长,他可能会说“区(县、市)委、区(县、市)政府对教育的重视”,谈自己“压力也不小”,因而不得不办“区长(市长、省长)满意的教育”……如此一层一层往上追,一级比一级感到“无辜”和“委屈”!细想也是,哪一级哪一位领导不是为了所在区域的孩子们在操心教育呢? 一门心思办“一切为了孩子”的教育,为什么“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 你在哪里失去了“她”呢? 放在国家发展的大背景下,作为服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教育,本身具有工具性质,而教育这个工具要培养的正是国家现代化所需的“建设人材”。 当教育这个工具培养的是社会所需要的“人材”的时候,其重点是“材”而不是“人”。在这里,教育的目的已经发生悄然的偏移,教育强化工具性的功能而淡化人文性的意蕴,便是很自然的了。 七 我没有否认教育在实施中所发挥的工具性,相反认为教育的日趋“功利化”有其必然的历史合理性。 40多年前,刚刚从“文化大革命”中醒来的共和国,面对国民经济和总体实力被世界强国远远甩在后面的残酷现实,产生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急于追赶与崛起的愿望,整个民族出现“只争朝夕”的紧迫感,于是果断终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路线,并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加速国家现代化进程,是无数中国人的梦想。 因此,培养现代化建设所需的各种专业人才,自然是中国教育的神圣使命;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小学,为高校源源不断输送优质生源,更是义不容辞。在这个大背景下,人们想得更多的是“分数”“指标”“升学率”,而忽略了人本身的全面发展、和谐成长、身心协调、人生幸福等因素,是可以理解的。我甚至把这看作历史发展的代价——它换来的是改革开放举世瞩目的经济强盛——尤其是历经40多年飞速发展,中国已超越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八 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为了社会发展,还是人的发展? 其实,在教育发展史上,教育的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一直存在争论。前者以涂尔干、纳托尔普等人为代表,他们更强调教育的目的就在于让受教育者服从并适合社会需要,使受教育者社会化,保证社会生活的稳定和延续;后者以卢梭、康德、施莱尔马赫、福禄倍尔等人为代表,他们主张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人之为人的本性得到*充分、*完善的发展,因而教育目的理应根据人的本性之需要来确定。 不管是不是自觉选择,几十年的中国教育呈现的似乎正是“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观。“发展才是硬道理。”人必须服务并从属于国家的发展,也是一定历史阶段的“硬道理”。 从理论上讲,理想的教育目的应该是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和谐统一。但这种理论上的“统一”对某一具体的历史阶段而言,很难绝对实现,或者说从来就没有精确地实现过。 事实上,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提出了大量的目的,这些目的在当时当地都具有巨大的价值。我们并不去强调不需要强调的东西——这就是说,有些东西已经很受重视,就无须强调。我们往往根据当时情境的缺陷和需要来制定我们的目的;在一定的时期或时代,在有意识的规划中,往往只强调实际上*缺乏的东西,这并不是一个需要加以解释的矛盾。 杜威这段话非常精辟地说明,无论是社会本位还是个人本位,放在具体的社会背景中都有着相对的历史合理性,因为人们总是根据所处时代面临的当务之急而对人或社会有所侧重,进而在教育目的上呈现出不同的偏重。 所以,对中国过去有过的、现在依然还存在着的忽略人的价值的教育,我依然予以历史和时代的宽容,包括应试教育。 九 历史在推进,时代在发展,人们对教育的理解也更加完善。 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了一份全球教育发展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面对即将到来的21世纪的挑战,报告认为:“必须给教育确定新的目标,必须改变人们对教育的作用的看法。扩大了的教育新概念应该使每一个人都能发现、发挥和加强自己的创造潜力,也应有助于挖掘出隐藏在我们每个人身上的财富。这意味着要充分地重视教育的作用,就是说使人们学会生存,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作用,不再把教育单纯地看作一种手段,是达到某些目的(技能、获得各种能力、经济目的)的必经之路。” 报告特意重申了一个基本原则:“教育应当促进每一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方面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地强调:“教育的基本作用,似乎比任何时候都更在于保证人人享有他们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尽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运而需要的思想、判断、感情和想象方面的自由。”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的光辉题词,至今依然色泽明亮。因此,作为国际公认的纲领性教育文件《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所界定的教育功能、教育目标,对中国教育改革来说,依然有着非凡的意义。 十 历史发展到今天,中国的教育应该重新考虑自己的价值取向。在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时,我们应该重新调整教育航向,让教育回归“人”的轨道。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著名的“钱学森之问”无疑是深刻的,且戳中了中国教育的痛点。但“钱学森之问”依然停留在教育的工具层面,着眼于“材”的培养。已经有学者对此有过质疑。 是的,我们首先应该问的是:“中国教育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的‘人’?”这样的提问更符合教育的本质,才更能击中中国教育弊端的要害。 只有这样思考问题,教育才能把人当人,而不是当“材”。如果我们的教育只想着培养“人材”而不是“人”,没有了“人”,自然也谈不上“材”。如果我们源源不断地培养出杰出的“人”,需要的“人材”自然层出不穷。 如果说过去40年我们听得比较多的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那么*近越来越响亮的旋律是“以人民为中心”——这是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所提出的重要发展思想。这一思想必然落实在国家发展的所有领域。 教育上的“以人民为中心”,我认为主要是“以每一个孩子为中心”——我们能说面对的孩子不是“人民”吗?让教育重新回到一个个具体的孩子身上,关注人本身的成长、发展与幸福,这就是教育的“以人民为中心”。 如果说,“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人*大的“初心”,那么“以人的发展为中心”“为了一切孩子”“学生至上”……就是所有当代中国教育人*纯的“初心”。 唯有始终关注“人”,教育初心才永不丢失。 2018年1月31日

作者简介

亲爱的读者:您好!我叫李镇西,1958年9月生。深爱学生也挚爱教育,长期在中学担任语文教师和班主任,也曾从事学校管理工作。现担任新教育研究院院长。从教近四十年,获得荣誉有限,出版文字无数。但*得意的是,从我身边走出去了数以千计善良、正直、勤劳、睿智的合格公民。 我的教育理念是:“朴素*美,关注人性做真教育;幸福至上,享受童心当好老师。”我和学生共同追求的人生境界是:“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