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魅力经典:名作细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

魅力经典:名作细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

1星价 ¥32.9 (5.5折)
2星价¥32.9 定价¥59.8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44423786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390
  • 出版时间:2009-06-01
  • 条形码:9787544423786 ; 978-7-5444-2378-6

本书特色

★对于中学语文的积弊,他(孙绍振)是英勇的炮手:对于文本分析,从操作性系统方法来说,他堪称工程师。 ——谢冕 ★辩证法在孙绍振手中是自由的鸟。 ——舒婷 ★孙绍振秉持“不泥国粹,不拜洋人”的原创精神,创造了自己独有的研究范式和一套相当完整的理论体系,并且从原创的角度质疑规范对,于思想的限制。 ——谢有顺 ★《名作细读》,是本年度阅读教学研究的主要成果。 ——王荣生 ★读《名作细读》,让人感兴趣的是孙绍振的阅读理念和解读思路。……他的分析解读.既能牢牢地把握作品的灵魂,又能品赏每一个音符的奇妙.谓之剑胆琴心可也。 ——王栋生 ★《名作细读》的意义超出了重建中学语文教育的范围,其经验理性主义的理论立场和研究方法为文本分析学科的建设乃至整个汉语文论的建构都提供了一种极为重要又极为稀缺的方法论。 ——《解构孙绍振》

内容简介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品解读,无效的自我愚弄比比皆是。肤浅的对话、豪华的多媒体包装充斥课堂。令人悲观的是,理论与生动丰富的阅读经验长期为敌。原因在于:一,理论未及与中国阅读经验结合,尚待完善;盲目迷信,生搬硬套,窒息了阅读的灵性。二,在方法上,习惯于从表面到表面的滑行,在作品与现实的统一中团团转,缺乏揭示矛盾进入分析层次的自觉,这在根本上背离了“分析”的初衷。目前任务的迫切性在于把文化哲学的分析方法转化为“还原”“比较”这样可操作的方法,从而把阅读的鲜活的体悟上升到理性的层次。

目录

修订前言之一
修订前言之二:答读者问13则
自序

**章 在大自然面前的审美心灵变幻
前言:夏天为什么缺乏诗意经典
春天:九种不同的古典诗情
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杜牧
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叶绍翁
玉楼春(东城渐觉风光好)/宋祁
鹧鸪天代人赋(陌上柔桑破嫩芽)/辛弃疾
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杜甫
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贺知章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其一)(天街小雨润如酥)/韩愈
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白居易
祝英台近晚春(宝钗分)/辛弃疾
春天:两种不同的现代诗情
春/艾青
初春/王宜振
春天:两种不同的散文美
解读朱自清的《春》
解读林斤澜的《春风》
秋天:六种不同的古典诗情
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杜牧
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范仲淹
苏幕遮(碧云天)/范仲淹
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马致远
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刘禹锡
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杜甫
一种秋天的当代诗意
采桑子 重阳(人生易老天难老)/毛泽东
秋天:一种现代散文美
——解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
两种不同的冬天的美
卜算子 咏梅(风雨送春归)/毛泽东
沁园春雪(北国风光)/毛泽东
对自然美的科学阐释
——解读贾祖璋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第二章 艺术家心灵奥秘的多维透视
前言:刹那心灵颤动的审美价值
超出平常的自己和伦理的自由
——《荷塘月色》解读
以《背影》为例谈方法问题
在政治幻想和艺术幻想之间挣扎
——解读李白的《下江陵》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解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解读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
解读余光中的《当我死时》
寻找精神的“旅店”
——读余华《十八岁出门远行》
……
第三章 崇高的三种趣味:情趣、谐趣和智趣
第四章 童心、童趣和心灵宝库
第五章 亲子之爱的诗意和卑微
第六章 生命的价值和尊严
第七章 进入小说艺术的审美世界的程序
展开全部

节选

  杜牧这首诗的可贵就在于:1.他打破了多年来天经地义的想象机制。在一般人的想象中,花肯定比叶子美好,而杜牧却说,叶子比花更美。在一般人看来,秋天肯定不如春天美好,而杜牧却说,秋天比春天美好,不但比一般春天的景色鲜明,而且比春天*鲜艳的花朵还要鲜艳。这表现了一个诗人精神的活跃,不为常规所拘,这是诗人艺术想象的突破。2.这首诗的灵魂,全在*后这一句,以一个比喻而使这首诗经受了千年的考验,保持住了鲜活的艺术生命力。这个比喻的生命的奥秘在于,它是一种“远取譬”。  比喻分为近取譬和远取譬。所谓远取譬,是从空间距离来说的,为了求新,不在人身近处,而是在人身的远处,在人的想象遥远的、为流行的传统的想象所忽略的空间展开。严格说来,远取和近取,是许慎**个在《说文解字·叙目》中提出的。但是,许慎说的不是比喻,而是传说中文字的创造——近取诸身,远取诸大自然。  实际上,从文学,尤其从诗的角度来看,这不是一个空间概念,而是一个心理观念。有时从空间而言并不远,但是,从心理来说,却处于被遗忘的地位。杜牧把秋天的叶子比作春天的花就是一例。从秋天想到春天,从时间的角度来说,是远取譬,但是,从叶子想到花却是近取。我们之所以觉得它新异,是从心理、从想象和联系的角度来说的,这是被忽略了的,因而是出奇制胜的,是突破性的,个性特别突出,是很有创造性的。  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们不能不从根本上来研究一下比喻的特殊规律。  比喻的矛盾是:**,它发生在两个东西(秋天的叶子和春天的花朵)之间。用修辞学的术语说,是本体(叶子)和喻体(花)。所以朱熹对比喻下过一个定义,说是“以彼物比此物也(朱熹《诗集传》)”。这话说对了一半,并不是任何两个不相同的东西放在一起,都能联系得起来。要成为比喻,还得有一个条件,那就是,让这两个东西,在共有的一个特点(红)上联系起来。这是从正面来说的,从反面来说,要构成比喻就得有一种魄力,除了这相通的一点以外,其他的一切性状都暂时略而不计。在这里就是,不管叶子和花的区别有多大,都放在一边,而把“红”当作全部。第二,这从表面上来说,是很有点粗暴的,但是,从深层来说,又是很精致的。这个联系必须是很精确的,不但表层的性质要相同,而且隐含的联想的意味也要相近。据《世说新语》记载,有一天下大雪,谢安和他的侄儿侄女聚会。谢安说,下这样大的雪,如何来形容它好呢。一个侄儿就说了:“撒盐空中差可拟。”但是,谢安的侄女谢道韫却说:“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安赞成谢道韫的。这是因为,盐和雪在“白”的字面意义这一点上虽然是相通的,但盐所引起的联想却和雪花引起的不太相同。盐有一定的重量,是直线下降的,速度也比较快,而柳絮比较轻,下降的速度不但比较慢,而且运动的线路飘飘扬扬,方向是不固定的。就霜叶和二月鲜花而言,它们在“红”这一点上,不但相通,而且在“红”所引起的联想上——红得鲜艳,红得旺盛,红得热烈,红得有生命力——也是自然而然的。  通过对红色的强调,杜牧表达了从秋天的叶子感受到的生机勃勃的情致,这表现出诗人的内心迥异于其他诗人的特点。从这里,我们至少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美的欣赏,对生命中哪怕是走向衰败的过程,都充满了热情,以美好的语言加以赞美。  从这里可以得到启发,要把作品写出个性来,并不完全靠观察、贴近生活,而要通过贴近生活来调动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经验、记忆和思想。这个过程与其说是贴近生活不如说是贴近自己,贴近自己心灵深处的情思。也许有人感到这是一句怪话,一句废话,自己就在身边,不是已经很贴近了吗,还要贴近什么呢?不然。这恰恰是人类的一个弱点,越是自己内心的、属于自己的、有个性的东西,越是难以接近。这是因为,每个人都会被一些现成的套话包裹住,一开口,一写文章,这些套话就自动冒出来,因为它很现成,不费劲。因为不费劲,所以它有一种自动化的、自发的倾向。正是因为这样,在写作过程中,如果不排除现成的(别人的)套话,自己的个性就不能顺利表现出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文章、诗歌中的个性是排除现成套话的结果,同时又是自觉调动自己被套话淹没的深层情思的结果。会写文章的人,善于调动自己内心深处的储存,能超越感觉的近处,从感觉的远处找到自己的话语。  杜牧这首诗之所以动人,当然,不仅仅是因为这样一个为读者赞叹了千年的比喻,还因为诗的结构很有层次。诗人并没有把这个比喻放在**层次的前景位置上,而是把它安排在第二层次上。在**层次,他先引诱读者和他一起欣赏寒冷山坡上的石路。一个“斜”字,有很大的潜在量,不但写出了山的陡(不陡,就不用“斜”,而用“横”了),也表现了人家的高,居然在云端里。这样的人家,有诗的味道,是因为它很遥远,有的版本上是在白云“深”处,有的则是在白云“生”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好像白云“生”处,更有遐想的空间,它更缥缈。对于读者,这很能引起超越世俗的神往。如果作者满足于这样的美景,就很可能使有修养的读者产生一种缺乏个性、没有特殊心灵感悟的印象,虽然在文字上(构图上)不能说没有功夫,但是,对于诗来说,心灵感悟的特殊性好像不够。如果写到这里为止,就不能不令人产生比较平庸的感觉。在唐诗中,有许多这样的诗,文字可以说无可挑剔,但因为缺乏心灵微妙的感兴,而只能达到很普通的水平。

作者简介

  孙绍振,1936年生,1960年毕业于北大中文系,现为福建师大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中心研究员,文学院教授委员会主任、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福建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学术著作有《文学创作论》《美的结构》《论变异》《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文学的坚守与理论的突围》《直谏中学语文教学》《文本中心的突围和理论建构》《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月迷津渡》《演说经典之美》《幽默心理与幽默逻辑》等。散文集有《美女危险论》《满脸苍蝇》《灵魂的喜剧》《愧对书斋》《孙绍振演讲体散文》。2009年,韩国学术情报出版社出版《孙绍振文集》八卷。新著作有《文学文本解读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4月)、《孙绍振解读经典散文》(中华书局2015年9月》。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