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向文本更深处漫溯:中学语文名篇教学新探

向文本更深处漫溯:中学语文名篇教学新探

1星价 ¥28.4 (6.3折)
2星价¥28.4 定价¥45.0
图文详情
  • ISBN:9787567583368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3cm
  • 页数:227页
  • 出版时间:2018-11-01
  • 条形码:9787567583368 ; 978-7-5675-8336-8

本书特色

深入文本,挖掘文本立体“美”,名篇新探,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作者徐昌才在诗词鉴赏、语文教学领域探索多年,积累了丰富的写作和教学经验,因此本书的文本解读扎根一线,贴近中学教师教学的实际。《向文本更深处漫溯:中学语文名篇教学新探》覆盖了中学语文经典文本中的诗词、古文、散文与小说,作者经典新探,用更贴近文本的方式,带领广大读者经历一个又一个别具特色的阅读体验。作者对文本的解读视角独特,深入浅出,易于操作,广大一线教师可以从中学到实用、简便的教学技巧,提高文本教学的效率和效果。 推荐文章: 《抓住“雨巷”教》P003 《咬文嚼字品情思——教学漫谈》P067 《无功无名 逍遥——教学漫谈》P136 《改换、比较品语言——教学漫谈》P161

内容简介

《向文本更深处漫溯:中学语文名篇教学新探》收录了作者教学中学语文经典文本的近40个案例,分为诗词、古文、散文与小说四大板块。各个案例课堂教学追求创意与智慧,注重生成与变通,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习兴趣。课堂追求教学的广度、深度与高度,渗透“言以载文,文以载道”的原则,凸显人文素养与审美创造。适合广大师生阅读,有助于提高其文学素养与审美水平。

目录

序1语文教学,可以更美001

序2生长丰富的意义005

**辑诗词漫溯001

003抓住“雨巷”教《雨巷》

009或诵或品学诗歌

——《再别康桥》语言教学片段赏析

014切情入境解词句

——《诗经·氓》教学漫谈

020聚焦“采薇”教《采薇》

023化繁为简教《离骚》

030从“采芙蓉”说开去

——《涉江采芙蓉》教学镜头

036忧也人才,乐也人才

——《短歌行》教学漫谈

042一字立骨,教活全诗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新探

046斟词酌句析诗意

——《蜀道难》教学漫谈

051一“泪”关千愁

——《秋兴八首》(其一)教读

055一词一语总关情

——《琵琶行》教学漫谈

059比较对读滋味长

——《望海潮》教学片段

062天涯离恨几多愁

——《雨铃霖》语言教学

第二辑古文漫溯065

067咬文嚼字品情思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漫谈

077比较拓展读人物

——《荆轲刺秦王》片段教学漫谈

086设疑置问议人物

——《鸿门宴》教学漫谈

096品读词句悟情思

——《赤壁赋》教学漫谈

104切“题”顺“路”析主旨

——《游褒禅山记》教学漫谈

110虚词不虚意味长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漫谈

116厘清文路教《劝学》

119标题切入举纲目

——《过秦论》教学漫谈

122精研深析探主旨

——《过秦论》教学漫谈

129聚焦词句理思路

——《师说》教学漫谈

133聚焦标题解文意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漫谈

136无功无名*逍遥

——《逍遥游》教学漫谈

第三辑散文漫溯143

145深挖标题辩情思

——《记念刘和珍君》片段教学漫谈

150没有新闻就是*大的新闻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漫谈

157设疑置问解文意

——《荷塘月色》教学漫谈

161改换、比较品语言

——《荷塘月色》教学漫谈

168情意深深深几许

——《故都的秋》教学漫谈

第四辑小说漫溯175

177比较拓展品人物

——《林黛玉进贾府》创意教学

183社会环境*关情

——《祝福》教学漫谈

190《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三题

197改换情节品人物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片段教学

203改换标题察情意

——《老人与海》教学漫谈

208比较拓展悟主旨

——《丹柯》创意教学

217数字决定命运

——桥边》创意教学

后记向文本更深处漫溯225

展开全部

节选

抓住“雨巷”教《雨巷》 教完《雨巷》,一位同学问我,“老师,这首诗歌为什么以‘雨巷’作为标题?”我反问她,“你想想看,从标题入手,从诗歌意境入手,从人物情感入手,这些内容与‘雨巷’两个字有什么关联呢?”当然,我的反问是在具体地启发她的思路,拓展她的思维。学生说:从标题来看,“雨巷”二字比较简洁凝练,生动直观,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和环境,也给人留下想象、回味的余地。从诗歌意境来看,全诗营造了一种冷落、凄清、迷茫、惆怅的气氛,“雨”“巷”两个意象组合起来,巧妙地烘托出与诗歌意境相类似的情感氛围。“巷”显得幽深、狭长、暗淡、沧桑、僻静,“雨”显得凄冷、迷蒙、细长,两者组合,传达出一种抑郁、忧伤、哀怨、凄婉的氛围,这与全诗的意境、情调保持一致。从人物来看,全诗主要人物有两个——“我”和“姑娘”,两人心意相通,情感共鸣,都是彷徨在雨巷之中,冷漠、凄清、哀怨、忧愁、惆怅,“雨巷”背景的设置,巧妙地烘托出人物的心理情感。 学生的思考与分析很有层次,也很有道理。我感到欣慰,为她的诗歌鉴赏能力点赞。同时,学生的这个提问,引发了我的另一种思考:何不临时改变下节课的教学内容,干脆就让学生给《雨巷》再拟一个标题,换一个角度来理解诗歌的主旨与人物的情感?我原本计划下一节课要让学生鉴赏几首涉及“丁香”意象的古代诗词,让学生明白《雨巷》中的“丁香”有特定的文化内涵。现在,我觉得将学生的提问作为一种教学的切口,很小,很实,又很关键,可以激活全篇,引发全班讨论,活跃课堂气氛。于是,第二天上课的时候,我就表扬这位提问的同学,说她能够独立思考,自主钻研,有疑必问,对话老师,这种精神值得大家学习。同时,我说道:老师也要感谢这位同学,她的提问和对问题的理解,引发了我的思考,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做这样一件事:给《雨巷》再拟一个标题,并说说拟题的理由。当然,拟题之前,我们要明确一些标题的基本原则——简洁、生动、切题、新颖、有意味、吸引读者。不到五分钟,学生纷纷举手,我将他们拟好的标题一一写在黑板上——邂逅,遇见,惆怅,愁怨,姑娘,油纸伞,丁香,梦(幻),飘,哀曲,寂寥,等等。 学生很容易发现,这些标题当中,“惆怅”“愁怨”比较直白浅露,不生动,不形象,不能给读者留下回味的余地,不妥当。而对“寂寥”一词,学生有点模糊,到底是形容环境还是形容人的心情的。我告诉学生,请看原作是如何运用这个词语的,学生明白了“寂寥”限定的是“雨巷”,既然如此,那就不是写人的词语。再一点,“寂寥”是寂静、空旷的意思,显然是说环境。以“寂寥”作为诗歌标题不能凝聚诗歌思想情感,不妥当。“哀曲”是比喻,写淅淅沥沥的雨声犹如一支哀曲,在姑娘听来,在“我”听来,既写景又传情,暗示姑娘内心的哀怨、凄清。这个词当然能够部分揭示人物的情感,但是从全诗来看,它只是一个句子中的一个词语,也只是一个关键意象中的一个局部特征的描写,作为全诗标题并不能统率主要内容。与全诗相比,总有类似一片树叶之于一座森林、一滴水之于一条江河之感。 以“梦(幻)”作为标题,形象生动,给人一种如梦似幻、虚无缥缈之感,当然切合抒情主人公的内心憧憬与追求;不过,“梦(幻)”强调希望的缥缈不定,似有若无,*终破灭,少了一点追逐的执着和内心的渴盼,全诗大半部分篇幅是在写“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希望与失望交织,追求与破灭并存,单挑出“梦(幻)”似乎不够全面。当然,必须看到,“梦(幻)”这个标题是太过虚幻、浮泛了一点,*好能够虚实相生,多元共存。“飘”字作为标题,和“梦(幻)”的情意差不多,只不过它侧重动态描写,更生动,带有一定程度的画面感,形容什么东西随风飘逝。比如,诗歌中的第五节诗句:“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的,/我身旁飘过这女郎”;还有结尾:“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前一个诗句中的“飘过”是一飘而过,刻不容缓,令人惋惜、惆怅;后一个诗句中的“飘过”是明知无法挽留,已经远去、消失,还是没有彻底绝望,怀抱一丝希望,哪怕“飘过”,就那么一刹那,瞥一眼心爱的女郎(理想的)也心甘情愿。结合全诗来看,“飘”还是虚幻了一点,只能部分切合作品的情思主旨。 “邂逅”与“遇见”,从内容上看,吻合故事情节,《雨巷》本来就描述了“我”在一个江南小巷偶遇一位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的故事。不过,两个词有区别。“邂逅”是不期而遇,偶然遇见;“遇见”是碰到、碰见,可能是有约在先的相见,也可能是不期而遇,它指称的范围比“邂逅”要宽泛。显然,诗歌中的见面属于“邂逅”。同时,这个词语描述事件的主要内容,给人极大的想象空间。谁和谁遇见,在哪里遇见,发生了怎样的故事,结果如何,其间细节怎样,如此问题都蕴含在“邂逅”当中。如果从悬念的设置、内容的提取与概括、表达的简洁与生动三个角度去看的话,以“邂逅”作为诗歌标题,还是可以的。这样,戴望舒很可能因为这首诗歌而一举成名,被人们誉为“邂逅诗人”。 “姑娘”显然是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人物,与“我”构成诗歌的主要人物,或者说抒情主人公。以人物为标题当然也是可以的,比如艾青的诗歌《大堰河——我的保姆》、鲁迅的小说《孔乙己》等。但是,以“姑娘”为标题,忽略了诗歌中另一个重要人物“我”的地位与作用。要是将标题拟为“我”,显然又忽略了另一个重要人物“姑娘”,所以要想以人物为题,则需要考虑一个能够涵盖“我”与“姑娘”两个形象的标题。学生一时难以想出一个合适的题目,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的“我”和“姑娘”有什么相同的性格、心理与情感?学生很容易想到:“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给着愁怨的姑娘”“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我”和“姑娘”一样的性格、心理与情感是:哀怨、忧愁、冷漠、凄清、惆怅、寂寞、迷茫。这种感情在诗歌中主要通过哪个核心意象体现出来的?学生自然容易想到“丁香”。既然如此,当然可以“丁香”作为诗歌的标题。以“姑娘”或“丁香姑娘”,以“我”或“丁香先生”作为标题都略显偏差,忽略或是疏漏了另外一个重要人物。就这首诗歌而言,“我”和“丁香姑娘”还真的难以判定谁主谁次,说哪一个人物是抒情主人公都有道理,似乎不必去界定或争论谁是主要人物,谁是次要人物,二者的和谐统一构成《雨巷》的抒情主人公。 还要注意一点,诗歌中的“我”不一定等同于作者戴望舒,文学作品中**人称“我”的形象不一定是作者本人,因为文学作品完全是虚构的艺术,但是作品中的“我”一定具有作者某种生活和思想的影子,“我”的情绪、思想一定具有戴望舒的某种生活轨迹或印记。正如徐志摩《再别康桥》中的“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这个残破而多彩的梦,涂上了诗人徐志摩早年留学康桥爱情追求破灭的色彩。《雨巷》中的“我”,邂逅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这个姑娘自远而近地出现,又由近及远地消失,*后“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折射出诗人爱情追求破灭的沉痛记忆。戴望舒早年曾疯狂追求朋友施蛰存的妹妹,后来二人分手,这次爱情挫折对诗人造成巨大的心理打击。写作诗歌的时候,诗人或许有意无意透露着一些落寞、悲观的情绪。 诗歌以“丁香”为题,当然可以,问题是为何要以“丁香”为题呢?换句话说,“丁香”这一意象有何含义与韵味?它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它从哪里来?如何理解“丁香”这一核心意象?可以引导学生就“境(诗歌)”来理解,找出诗中描写“丁香”的词句,或者关联“丁香”的词句:“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的,/我身旁飘过这女郎”。从这些描写中不难看出,丁香美丽、高洁、芬芳、孤寂、忧愁、哀怨、凄清、飘渺、易逝,像一个姑娘的表情与心情,也吻合诗歌中“我”的情感需求与思想追求。还可以展示丁香图片,让学生结合图片与生活经验说说对丁香的印象与感受。丁香花色多为紫色或白色,美丽、高洁、纯净、冷艳、孤傲、典雅、含蓄、抑郁,冷色调,给人以庄重矜持、沉静高贵、忧伤凄婉的感觉。如此色调与情调,吻合《雨巷》中男女主人公的情感心理与思想追求。 教师还不妨改换“丁香”为“牡丹”“荷花”“菊花”“杜鹃”之类的意象,让学生思考是否可行,为什么。显然,这一设问立足意象的传统文化内涵,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唤起他们对古典诗词文化语码的联想与感发。学生大体明白,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牡丹大红大艳,象征吉祥富贵,热热闹闹;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周敦颐《爱莲说》);菊花象征恬淡、隐逸、洁身自好、志趣高雅;杜鹃象征哀怨、凄婉、思归、念远。丁香是诗词中的愁品,古代诗词描写丁香,大都含愁带恨、嗟悲叹苦、哀怨凄婉、惆怅缠绵。有诗词为证。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歌《代赠》有云:“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中钩。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南唐中主李璟词《摊破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钩》云:“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宋代词人王十朋《点绛唇·素香丁香》云:“无意争先,梅蕊休相妒。含春雨。结愁千绪,似忆江南主。”不管是写男女相思苦恋,还是写国破家亡,丁香无一不带上哀愁、幽怨、凄苦的情调。完全可以说,丁香长在古典诗词里,开在《雨巷》中,散发出独特的气息与韵味。这是其他花朵所不能代替的。同样的道理,徐志摩的离别诗《再别康桥》写杨柳依依,抒发自己对母校难舍难分的情感。这个“杨柳”也来自中国传统的诗词文化。“柳”字谐音“留”,暗含留别难舍之意。古人有折柳赠别的习俗,古曲有《折杨柳》,古典诗词写到“柳”,大多与离别依依、难舍难分的情意相关。“柳”也罢,“丁香”也好,均来自古老的中国传统诗词文化。 回到前面的问题,诗歌以“丁香”为题,从结构上看,是抒情线索,勾连全诗,贯通意脉,首尾呼应,浑然一体;从内容上看,“丁香”是核心意象,既关涉“我”的追求与梦幻,又关涉“她”的形象与情思,一笔双写,合二为一;从人物上看,丁香喻指姑娘,亦可喻指抒情主人公“我”,“丁香”的文化积淀与情感意味高度概括了“我”与“姑娘”的特定心境;从读者阅读欣赏诗歌的角度上看,以“丁香”为题,可以设置悬念,营造氛围,突出诗意,吸引读者。一首诗歌如何拟题,取决于作者的创作动机与主旨表现,取决于诗歌的意象运用与抒情所需,取决于诗歌的阅读对象与阅读效果等方面的因素。标题的改换、比较与拟定,其实就是通过一个小小的切口,引领学生欣赏、品味、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与情感波动,进而探寻隐含于诗歌背后的人生轨迹与思想追求。雨巷是一条古色古韵的江南小巷,是一道积淀丰富的文化风景,是一片蕴含故事的心灵风光。走进《雨巷》,也要撑着油纸伞,慢慢彳亍,低回涵泳。

作者简介

徐昌才,笔名偃月公子,祖籍夜郎古国(今湖南新晃),客居星城长沙。长沙市雅礼中学高级教师,长沙市社会科学优秀人才,长沙市作家协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香港文汇报》《语文报》专栏作家。已发表教研论文、文艺评论和散文随笔千余篇,出版《唐诗不妨这样读》《你的时光,我曾来过》《那些经典,温暖光阴》《万丈红尘一寸心》等专著20部。作品《一眼抵过万千爱》获全国第四届叶圣陶教师文学奖,诗词鉴赏系列作品远销我国台湾和香港地区,以及日本、马来西亚、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家。现主要致力于语文教学、文艺评论和散文随笔的研究与写作。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